
名人读书方法20字5个
1、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告人,故尤有味。(志林记六一语)(名人读书方法20字5个)。
2、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什么问题了。又如,另一次阅读,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其他方面以此类推。用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
3、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3〕经常注意较较新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5〕精通唯物辩证法。”(名人读书方法20字5个)。
4、解其言。在冯友兰看来,书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读书时,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攻破语言文字关,这就是解其言。
5、(经典分享)曾国藩:一个家庭的福和运,藏在这3个字里
6、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7、周振甫,浙江平湖人,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学者。他读书,特别是对古典文学著作常常采用的方法便是诵读。和我们小时候简单的背书不同,诵读更加强调对一篇文章语言风格的细细品味,在抑扬顿挫间感受作者笔下文字的别样魅力。通过诵读的读书方法,等到自已写作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会习惯性地采取类似的语言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当然,想要写出更好的文章,还是得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地形成自己的文风。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出名学者顾炎武较先提出的。
9、听书读书法不适合工具类书籍,更加适合文学类的作品,有些文字只是看一遍体会不到他的美,眼睛更不足以品味那藏在字里行间的爱恨情仇,这个时候,不妨闭上眼睛,用耳朵去聆听,让大脑完全沉浸在书中营造的意境当中。有读者曾问我看改编电影和看原著较大的区别是什么?我的回复是前者给大家演绎了导演心中的原著,是对原著的一种表达,而后者,则可以是多种的。不过要注意,耳朵读书法非常耗时!慎选!
10、明其理。冯友兰认为,书的作者所表达的“意”和客观的道理总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
11、有人说,“重复是学习之母”,按心理学的观点来讲,同一信息经常重复刺激大脑,不仅能增强记忆,而且还能加深理解。试想,一本书重复读了20多遍足以记诵,岂还有不烂熟于心之理,岂还能不解其中兴味?
12、正所谓“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毋庸讳言,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工具的日新月异,“浅表型”“碎片化”阅读现象及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引起人们对于阅读的深刻反思与深切关注。可以说,丰子恺的读书法对当下阅读有着积极的教益功用。
13、宏,是指在读书科目、内容的选择上要博大宏伟,兼收并蓄,多方位了解并掌握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从而打下广博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14、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四:鲁迅在“三味书屋”
15、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如董子所云:“风不鸣条,雨不破块,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则万物何以鼓动发生?风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粉饰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以为真也。
16、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信,你就到华京城去看看吧。”
17、现代人读书,用耳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耳读法”还真称得上是一种现代化的读书方法哩!
18、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19、梁启超认为,要养成读书兴味。他说,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兴味,打算做专门学者,固然要如此,打算做事业家,也要如此。“随时立刻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
20、我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炼这些不平凡的人,他们人生细节的精华。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希望你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听到24个好故事,又能收获24个心法,陪你走过未来的路。
21、在一篇谈读书的文章中,沈从文把自己的读书法称之为“小纸条读书法”,即口袋里随时常备很多小纸条,把一些自己认为的美词、妙喻、佳句和五花八门的资料等随手摘抄后,粘贴在床头、镜子、客厅以及卫生间的墙壁上……晨起、睡前,洗脸、穿衣,吃饭、如厕,都要读一读小纸条,在等车、散步等闲暇时间里,有空就掏出口袋里的纸条看一看,想一想。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地搜集,才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知识和素材。
22、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23、更重要的是,这个方法为我提供了一种快速学习的能力。
24、为什么要循序渐进呢?朱熹以生动的比喻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25、此后,章氏还通过请教老师,给自己制定了治学门径:
26、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27、朱光潜致力于美学研究,始终以美学为中心系统组织相关知识,横向联络一直爱好的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纵向精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克罗齐、康德、黑格尔、维科以及马克思等人的相关著作,将知识不断有机化,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