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夫子游列国歇后语
1、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2、 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一年他已经55岁了。此前,孔子身为鲁国大司寇,专心政事、成绩出色,而这却招致了邻国齐国的嫉妒。《史记·孔子世家》谈到了齐国人的担心:“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于是,齐国设计离间孔子在鲁国的关系,此计成功,而孔子也无法留在鲁国了。
3、 孔子在楚国碰壁,决意离开,第三次来到了卫国,这一次他在卫国又待了三年。与前两回在卫国的境遇不同,这一回孔子受到了重用。孔子的运势似乎在好转,正是在卫国的这三年,他看到了回鲁国的曙光。孔子的弟子冉有率鲁国军队打败了进犯的齐国军队,鲁国大夫季康子问冉有的军事才能是生来既有的,还是后天学来的,冉有答道自己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进一步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冉有对于自己的老师不吝啬赞美之词,这似乎打动了季康子,季康子希望延聘孔子,冉有告诫他倘若打算延聘孔子,就要摒弃小人之言。不久,季康子就派人将孔子迎接到了鲁国。
4、四是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走。孔子一直怀着仁政德治的治国理想,几年前在中都小试锋芒,取得成功,加强了信心。当上大司寇后,在夹谷之会上为“相”时,取得成功,更信心勃勃,才敢于触动三家大夫,展开了隳三都的活动。一旦被排挤,认识到鲁国非实现自己zz理想之地,于是另辟蹊径,另找出路,到别国试试。他认为凭着自己的本领和威望,不信干不出一番事业来。于是便决心带着弟子们到鲁国之外发展。这便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
5、一为“送女乐”事件。在此前不久的夹谷之会上,齐国要用武力摄服鲁国,当时身为相礼的孔子,用周礼作武器,拙败了齐国的企图,在国内威信大增,齐国为此忧虑,于是齐景公采纳黎鋇的建议,向鲁国送去八十名娇艳的舞女和一百二十匹身披着锦绣的马,陈列到鲁国稷门外。孔子知道鲁君如果收下便会骄奢淫佚,不理政事,坚决反对收下。执政大夫季桓子却主张收下,鲁定公碍于面子,不好马上说收,却以巡视为名,到稷门看了三次,后来收下了。孔子愤怒地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认为这样一来舞女腐蚀国君,当政的“小人”进谗言,鲁国zz不会清明,自己的理想不能推行,故而离开。
6、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zz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7、 这也许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旅途中所遇到的最危险的情况,以致后世常用“陈蔡之厄”来指称旅途中遇到的种种艰难。不过,孔子此时仍弦歌不辍。这让弟子们无法再保持平静了,他们与孔子交谈时已是面有怒色了。
8、 回到鲁国后的孔子,花费了许多精力在整理古籍上。孔子晚年喜读《易经》,乃至“韦编三绝”(连接竹简的牛皮绳子多次断裂,后世用来形容读书勤奋),他还为《易经》撰写了若干阐释性的章节;《诗经》流传下来的有三百篇,据说本有三千篇,孔子依据是否合乎礼义的标准选出了这三百篇;孔子还编写了《春秋》,在历史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zz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9、 孔子曾有14年时光在外漂泊,这段周游列国的经历,或许是我们更好读懂孔子的一把钥匙。
10、 高考作文 |现代文阅读 |单元练习 |名师名卷|古文阅读
11、《左传》记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春,邾隐公来朝”,与鲁定公收授玉器时,各不依正式礼仪。子贡说他们“皆有死亡”。果然过了两个月,鲁定公死去,孔子说:“赐不幸言而中”。孔子不在鲁国能知道这么具体?能果断地下这么肯定的结论?《国语·鲁语下》载:“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查《左传》卷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携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三月,越及吴平”。此哀公元年是公元前495年,这一资料证明孔子此时尚在鲁国仍有大夫之职。依传统说法,此时孔子已出国两年。
12、 陈国夹在楚国、吴国之间,饱受两国的侵扰。孔子这样一位治国之干才来到陈国,陈国却只是将他视为一位博物学家而已。有一回,陈湣公指着一只被射杀的隼,问孔子贯穿隼的箭可有什么来历,孔子回答道这是来自肃慎(古代东北游猎民族)的箭,武王克商后,命各地进贡方物,肃慎进献的便是这种箭,后来这种箭又分给了陈国等国。陈湣公派人去仓库中找这种箭,果然找到,证明孔子所言不虚。
13、 颜回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但是君子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道,如果我们修养不好,那是我们的问题;如果我们修养好了,但是却不被重用,那是这些国家的耻辱。那么他们不容纳我们又有什么呢?这时候才显出我们是君子啊!”
14、孔夫子尻子上别火镰——做君子防不燃;做君子防不然
15、 子路回答说:“大概是我们仁德或者智谋不够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还把我们围困在这里。”孔子回答说:“哪有这种事?如果有仁德智谋就畅行无阻,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比干也不会被纣王剖心了。”
16、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比喻总是失败)
17、 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子路和子贡也都算弟子中的佼佼者了,但是子路对老师没有信心,子贡甚至希望老师能够降低他的道德标准去迎合世俗,唯有颜回信念纯正。传播真理,即使如孔子这般因材施教,在关键时刻,人在困苦中能秉持真理也是如此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