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明威作品风格特点
1、《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揭示的是人类共同的弱点。在这个基础上,即使他的结构再简单,故事再单调,他也是无法打倒的,尤其是如此巧妙的暗喻和暗示,成就了《老人与海》的伟大。
2、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夜之死》中,提出出名的"冰山原则"。
3、欧内斯特·海明威——《永别了,武器》(1929)
4、一阶段:1923年--1929年,以“迷惘”为文学主题海明威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呈现出的状态是悲观失望,消极遁世,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悲观主义。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两部,一部为《太阳照常升起》,另一部为《永别了,武器》。
5、再说一遍,这不是……”我漫不经心地说。或者“……我带着揶揄的微笑说道。”
6、弗兰奇决定向他的偶像致敬,他潜入女孩房间,盗走骨灰罐——他要开车把雷纳德的骨灰倒进內弗辛克水库。
7、海明威曾经在《堪萨斯星报》里担任记者。这家报社对记者要求极为严格,《星报》有一份“文体凡例表”,也成为海明威后来写作的基本准则。
8、班尼奥夫笔下,士兵“莱克西”在战争环境下选择与战争本性相悖的单纯、与之相对的是老兵尼古拉、苏尔科夫选择的与人性相悖的冷血;“悲催乔”、“塔巴奇尼克”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却承受着当下生活的无力和逃离;“我”对少年恋人,对逝去时光的回望,他们或者感叹世事的斑驳、或者怅惘命运的不济,或者哀伤岁月的无情,他们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福,他们存在着,仅此而已。
9、海明威早期的文学作品和主张,极大的影响了欧美的许多作家,成为美国战后以怀疑彷徨和迷惘低落为基调的20年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但是海明威并没有一味沉浸于这种“迷惘”,他的创作在1930年逐渐转向,形成自己独特的题材与风格,随着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发表,他的创作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0、第二阶段:1929年--1945年,“冰山原则”的创作;
11、联系你的经历:在你的一生中,你会到众多的地方去旅行。通过这些旅行,你会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在下面的故事中,你将要遇到的人物所进行的旅行戏剧化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旅行和你的旅行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读者反应 这个故事在你心中激起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解释)主题聚焦 是什么品质使故事中的人物可以面对困难?(解释)日志写作 你从这个故事中了解到“一战”的什么内容?(描述)
12、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13、对硬汉形象悲剧性的探讨,使研究者开始运用存在主义思想来解释海明威的作品。戎林海将桑提亚哥所代表的硬汉形象改写为“准则英雄(codehero)”,以存在主义哲学的选择观来阐释《老人与海》:选择代表不胆怯,即自由,在海明威,就是脱离社会、面向自然、离群索居、寻找自我;准则代表行动,包括尊严、勇气、忍耐等,在海明威,就是让逆境中的人取得重压下的风雅,成为真正的人。这是国内对海明威作品存在主义和悲剧内涵研究的开端。
14、在这段的后面,他写道,他们“可以看到炮弹的闪光”。他没有写爆炸,也没有把它与美国国庆日的烟花表演相提并论。他留给读者自己去理解战时火炮的样子。
15、如果一个散文作家对他所写的东西了解得足够多,他可能会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而读者,如果作者写得足够,就会对这些东西有强烈的感觉,就像作者已经陈述过的那样。冰山运动的尊严在于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一个作家如果因为自己不了解而省略一些东西,只会在他的作品中制造空洞的地方。
16、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17、“我宁愿看你。亲爱的,你为什么不把头发留起来?”
18、海明威不喜欢用大词儿,他尽力摒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而选用普通的日常用语,凝练地表达人物思想。
19、杨大亮、赵云龙:《中的主角模式》,《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
20、这一片段一方面以客观超脱的叙述立场为特点,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称代词“They”(他们)和定冠词“thesixcabinetministers”(这六位内阁部长)等文体选择,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读者。这些确定的指称在读者心中造成了一系列悬念:“他们”为何人?谁是“这六位内阁部长”?这一残酷事件是在(虚构世界的)何国何地、何年何月何日发生的?虽然海明威在创作这一短篇时,距离那一历史事件仅有三个月之隔,但读者在读到这一短篇时至少已是两年之后。读者,尤其是后来的读者很可能不会将这一短篇故事与那一历史事件相连。既然从海明威的作品中无法得知这一事件发生的日期和地点,甚至无法得知人物(内阁部长和士兵)的国籍,这一事件就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适性。海明威似乎在暗示这样的枪杀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
21、海明威不喜欢用大词儿,他尽力摒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而选用普通的日常用语,凝练地表达人物思想。
22、繁复的长句让人读起来十分疲劳。这时如果再读海明威的小说,则会有一种清新、流畅的感觉一一
23、老人每天晚上都会梦见那些狮子。他爱他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
24、 海明威和另一出名小说家福克纳本来关系不错,他对后者的创作本来评价也很高。可是,1947年,福克纳在一次讲话中,在谈到探索小说创作的新路子时,把海明威排到了美国现代五位较出色的作家的最后一名,认为他缺少试验的勇气。讲话发表后,海明威大怒,与福克纳反目,甚至写信给他在二战中共过事的兰哈姆将军,要他证明自己在战场上的勇气。
25、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家园受到强烈的冲击。海明威为不甘沉沦的人们找到了一种新的精神支柱--硬汉精神。“与命运抗争”是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之“硬汉精神”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既传承了古代希腊文化,又向世人昭示了一种深层的哲学意蕴:即面对任何异己力量,人都要高傲地坦然面对、在永不停息的积极行动中尽显生命的优雅风度和永恒的力量。
26、弗兰奇真正感兴趣的不是女友,而是女友口中的雷纳德。在一起生活了9个月后,女孩跟弗兰奇分手。弗兰奇很快遗忘了她,却难以忘记那个从未谋面、已去世多年的雷纳德,尽管此时的雷纳德只是女孩房间里的一罐骨灰。
27、海明威的语言用得既经济,又非常鲜活。英国作家福德曾这样说过海明威的作品:“每一个字都打击你,仿佛它们是新从小河里捞出来的石子。”
28、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人生角斗场上的失败者,尽管他们从不抱怨生活,以坚强的意志面对生活,但战争给他们的影响,使他们对世界失去信任感,宁愿与孤独为伴。小说的结尾更是体现了浓重的悲观主义和哀伤痛苦的情调:他们注定是孤独的,不能结合在一起,只能在幻想中求得安慰。
29、为什么要站着写?因为站着写太累了,这样他就会逼自己用一种最经济、最节约的方法来写。
30、如果需要挂号邮寄,请另加挂号费每期3元,并请务必在汇款附言中说明。
31、这是技术派的硬伤,也是当代很多小说的硬伤!
32、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始终是国内评论界的一个焦点。《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则是硬汉形象的一个特殊类型。国内对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其精神力量和悲剧性上,而这两点又常常交织在一起。桑提亚哥被看作海明威主角模式的一个典型,他坚强,有力,执着,而又孤独。戎林海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中指出:“……着力于描写恶化环境中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检验人的生存状况。他惯于把书中的主人公设置在一个困境中,以便考验和察看他们的勇气、胆识和自我完整性。”“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桑提亚哥这句出名的表白总是被作为解读硬汉形象的入口,由此引出的另一个关键词则是“重压下的优雅风度”。杨大亮等的《的主角模式》这样概括道:“在桑提亚哥这一主体形象上,不仅凝聚了海明威主角模式卓绝的特质,如压力下的冷静和优雅风度以及产生这种优雅感的自我控制力,还显示出了一种更加阔远宁静的心理素质。……对于桑提亚哥来说,更富有意义的是他已不止一次经受住了考验,他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勇气上都属于胜利者。”近年来也有研究者对硬汉形象进行反思。于冬云的《硬汉神话与生命伦理》提出,硬汉的生命价值去向虽然超越了个人私欲,但本质上仍然是追求个体价值的个人奋斗,是“一场在现实层面不能真正改写什么或获得什么的斗争”,这种追求注定无法超越“因利益一致性的丧失而陷入的孤独”。这事实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硬汉形象的悲剧性。
33、在《老人与海》的开头,作者用两个短句和一个and连接的并列句,寥寥几笔就把老人饱经沧桑却又英勇无畏的形象刻画得很鲜明。
34、这是海明威1924年在巴黎出版的《在我们的时代里》的一个短篇故事,1925年这一短篇又以插章的形式出现于在美国出版的同名故事集中。
35、 《美国语文》中高密集、大容量的微型写作任务做得是否妥当,有待商榷;但他们对语文读写等基础知识和能力重视的态度,以及在落实具体任务时的针对性、具体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策略,实在值得我们语文工作者借鉴。也希望通过对两国语文教材选文与编排的比较,让语文人在教学中多一些角度,多一份对母语教育的责任感,并在实际落实读说听写思等能力时,做法更实际,操作更易行,效果更明显。①②[美]本杰明·富兰克林、马克·吐温等《美国语文》,马浩岚编译,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年。③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安徽省铜陵市一中学 244100)
36、GoodEnglishwritingisclear,simple,conciseandnatural.
37、第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老人桑提亚哥超越了《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他不像亨利那样在疯狂的战争和不期而至的灾难面前痛苦茫然,他是逆境中的行动者,真正的“硬汉子”。他把逆境视为人生的必然而坦然面对,没有悲观宿命思想,更没有哀叹。桑提亚哥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甚至超越了《丧钟为谁而鸣》中为正义而牺牲的美国青年乔丹,乔丹作为一名反法西斯战士,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其zz信仰而战,而桑提亚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上,为生活,为维护自身的尊严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