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隐者不遇的诗意
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寻隐者不遇》
2、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3、据说,当年骑着瘦驴的贾岛,苦苦思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诗,犹豫着究竟用该“推”字还是“敲”字,没留心竟撞上了出行的韩愈。韩愈非但不生气,反而建议:“敲字更好。”两人由此结下一段诗缘,“共论诗道,流连累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这便是“推敲”的来历。
4、您的文字深深感染淘诗啦!
5、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6、短短的两句短诗,却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7、童子指着那座山说到:“巍峨的大山,云雾缠绕,我也不知道我的师傅在哪里。体现了隐者来去无踪自由自在高逸的生活情致和诗人的向往(如有帮助请设为对我有用哦谢谢)
8、寻隐者不遇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是什么意思?其实,诗人的诗题已说明了——寻隐者不遇。通过读此诗,我的理解是,诗人本想去拜访一位隐居蓬莱岛的高士;高士所隐居的环境山高云漫,松涛阵阵,香气弥漫……待诗人到达隐士所居处时,恰好隐士已上山采灵芝去了,既不知他何时归也不知他去何处采,只好扫兴;但这锻造的环境也使诗人领略到了另一番风景,得到了另一种收获。此诗和另一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有异曲同工之处。
9、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10、正因为诗人听得友人弟子答问,说其师父采药去了,于是诗人非但没有扫兴而归,而是激起了诗人心中的兴趣和赞许,于是就穷追不舍地问了第二句。
11、童子的回答非常有趣,也包含了多层含义:
12、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13、较新公告:淘诗词为践行“诗意中国,甘为拾柴人”拟在全国34个省市区建立诗友会,截止目前已建诗友会有:北京(吴铮),广西(李冰,黄绪明(副会长)),山东(许文丽),山西(段爱丽),安徽(李家灵),吉林(刘文辉),江西(付云帆),河南(姚新征,宋高玉(副会长))更新中……
14、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16《静夜思》赏析
15、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26《枫桥夜泊》赏析
16、诗人久久地伫立于此,不忍离去,此刻,香风不动,松花自落,白云满地,空山高远,哪里望得见隐者的身影?!
17、童子爽口回答,我的老师采药去了。
18、寻隐者不遇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诗意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至今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幸好没人打扫。《寻隐者不遇》是北宋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运用想象,想象自己寻找仙人不意进入了仙境,从而真象了一种闲逸雅致的仙境生活,突出了隐者的超然出尘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9、故此,这一问一答,虽语言简朴,却暗藏了诗人对于隐者友人的高度赞赏。
20、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二、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对话补充完整
1、注释①寻:寻访。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③不遇:没有见到。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⑤言:回答,说。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⑦处:地方
2、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3、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23《小池》赏析
4、养桑麻种菊花,游山林闲乘月,隐士的生活是多么闲适清静,隐士的性情是多么的疏放不俗。
5、(于是,童子答曰:)只知道在这座大山里面,(至于具体是哪个方位,)山中云深,(实在是)不知道(师父到底)在哪里。
6、释义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7、众人不解,他却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呢!
8、失望的贾岛不甘心地又问:“你师父在哪里采药啊?”少年指了指身后的山林说:“就在这座大山里。”贾岛在失望中又燃起了一点希望,心想,那我就去山林中寻他吧,就问:“在山林的哪里能找到你师父?”少年摇摇头说:“山中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师傅具体的行踪。”贾岛无奈地望了望重峦叠嶂的山林,只好决定下山,再寻时机来拜访吧。
9、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28《江雪》赏析
10、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11、其实,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因为风景总是在路上。
12、yánshīcǎiyàoqù。
1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14、我寻仙问道,不小心来到了蓬莱仙岛,(可是却没碰着仙人,仙人应该去采灵芝仙草了吧),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采灵芝仙草的仙人到底在哪里呢,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也没人打扫.“白云遍地无人扫”,画龙点睛之笔,谐趣脱俗,同时也写出了作者想领略一下仙人风采的心情!从全诗来看,作者是在写“寻隐”,倒不如说是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15、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29《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赏析
16、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7、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18、在这首诗中,正文与诗题有非常紧密的呼应关系。解读这首诗,有必要先从诗题开始。《寻隐者不遇》的诗题,为我们提示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开头的“寻”,隐含着一种期待,会让人好奇:诗人“寻”的过程将会有怎样的结果?然而在期待之后紧随而至的,却是“不遇”。这一结果使得最初的期待落了空。这个简短的诗题给我们勾勒了一个大体情境:期待的失落。
19、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05《风》赏析
20、苍松下,我询问年少的学童:“你的师傅在吗?”少年见是来拜访师父的客人,便恭敬地回答道:“我师父采药去了,还没有回来。”
三、寻隐者不遇的诗意简短
1、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09《春晓》赏析
2、找一个隐居很久的人想跟他聊心事却在山中迷路了最终并没有找到那个人但是山川美景却让自己的心境变得宽阔
3、《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原文为:
4、?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5、看那满地白云,想必是采灵芝去了,只是,山高林密,哪里去寻觅他的影踪?
6、小船在风雪中行驶了一夜终于到了戴安家门口,可是,他并没有进门,而是沿原路返回了。
7、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8、想去深山里寻找一个朋友,在山经边的一棵松树下遇见朋友的童子,却被告知朋友已经入山采药了,望着远处的高山,只知道朋友身在山中,却被重重地厚云阻隔,不知道他在何处。
9、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10、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11、诗人本想转身折返,可是又心有不甘,于是就向陆羽的邻居打听他的行踪。
12、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04《回乡偶书》赏析
13、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14、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15、真是言已尽,情未了,余韵无穷。
16、“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17、“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18、图文来自网络,由淘诗词整理。
19、原来,他自己就是真正的隐士,自带隐逸之风。
20、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14《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四、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1、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2、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3、每天一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
4、“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5、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6、“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
7、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从来也没有出过场的隐者形象已经是非常高大丰满了。
8、隔窗向院里望去,隐约可见幽深的竹林,摇曳生姿,尤为可爱,可惜无人观赏。
9、有兴致游历山水,一日游到苍松翠柏山中林下,见到捣药童子问师父可在否?
10、《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朝代)唐
11、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12、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13、一是诗人的这位隐者就隐居在群山峻林的这片苍松之下。于此地的环境,既可以了解隐者的喜好以及隐者的如松风骨;
14、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03《长歌行》赏析
15、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16、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唐.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17、“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8、他懂得你的一言一行,你明白他的举手投足。
19、在这三次问话间,其实隐含着非常细微的情绪起伏和心理变化。可能遇不到、又可能遇得到、最终还是遇不到,起起伏伏,多少曲折尽在其中。在这样简短的回答中,所包含的层次竟是如此丰富。
20、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21《望天门山》赏析
五、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对话
1、好友就是那个和我们志趣相投的人,那个骨子里和我们有相同性情的人。
2、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3、②童子:小孩。这里指隐者的弟子。
4、野骆驼2022年1月18日。
5、《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6、出自《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7、来时迫不及待,回时心满意足,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这就访友的较高境界
8、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扩展资料赏析
9、古语云也即代表说的意思:
10、寻隐者不遇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其实,诗人的诗题已说明了——寻隐者不遇.通过读此诗,我的理解是,诗人本想去拜访一位隐居蓬莱岛的高士;高士所隐居的环境山高云漫,松涛阵阵,香气弥漫……待诗人到达隐士所居处时,恰好隐士已上山采灵芝去了,既不知他何时归也不知他去何处采,只好扫兴;但这锻造的环境也使诗人领略到了另一番风景,得到了另一种收获.此诗和另一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有异曲同工之处.
11、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12、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13、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云深:指山深云雾浓。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14、可惜,院门紧闭,不知道好友去了何去,诗人只好派人去向邻居家里找户钩。
15、诗意苍松下,我百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度,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问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答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专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属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16、这日好友皎然到访,敲门后却听不见院里的犬吠声,原来是家中无人。
17、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18、寻访隐居山林的贤士,却没有遇到。
19、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20、“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