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郦道元的三峡
1、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2、(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3、(怎么学)写作能力迁移(采名家名作之长,为我所用,成就自我)
4、素湍绿潭(湍:急流。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14)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释词、句式、文化常识、译法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7、只要学法在手,学习语文不愁。
8、(17)良:形容词用作副词,甚,很。
9、在我们业以置身其中的世界里,教育的目标务必是培养开放的、灵活的和适应性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而能不断学习的人。(罗杰斯)
10、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1、裳(cháng):衣服。
12、揣摩:“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写出山之高;“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
1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但是,千年以来,读者对这样的“不”熟视无睹,居然无人发出严正的质疑。原因是郦道元的文章太漂亮了,虽为地理实用文体,但是其“逼真的幻觉”,审美想象超越了机械的真,把读者带到忘我、忘真的境界,这也许就是叔本华的审美“自失”,实用性的地理文献,不期而变为抒情诗化的审美散文。
1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三峡自然景观的?
16、而南朝(齐)和北朝(北魏)可以算作是「敌对国家」,作为北魏官员郦道元,跑去敌国去南朝的腹地——三峡,游山玩水的可能性很小。
17、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
18、在春、冬两个季节,就会看见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里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19、或:如果(也有版本上是有时的意思)。
20、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
二、郦道元的三峡是游记吗
1、非常巧的是,北宋《太平御览·卷地部峡》恰恰有引用《荆州记》中描写三峡的原文:
2、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
3、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4、(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词、词的组合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5、隐天蔽日(隐:使……隐。使动用法)
6、郦道元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后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众多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常感地理方面史籍的不足,遂以毕生心血,撰成《水经注》四十卷。
7、顾问|王宁朱小健尚学峰康震
8、夏天水急,春冬水缓,形成对比。
9、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11、(怎么学)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12、✦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哀转久绝: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13、(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思想内容、技巧、意图、语言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4、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15、端(duān)端正嗽(sòu)咳嗽障(zhàng)障碍塑(sù)塑造
16、出处:《三峡》是北魏文学家郦道元所作。
17、2003年8月18日夔门
18、(凄异)凄惨悲凉。
19、这并不是此类所谓赏析文章中水平特别低的,但是在观念上,方法上、文风上可以说具有普遍的代表性。通篇文章可以说完全是废话,没有一点具体分析。原因是作者的观念僵化,文章的观点落实在“体物”“逼真”上,与《三峡》的文本的精彩根本不沾边。
20、全文共4个自然段。划出生字、难词、精彩句子。
三、郦道元的三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郦道元不但在袁山松和盛弘之精彩的语言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语言,将不同的语言转化为不同的情调,最重要的是,将不同的情调和谐地统一起来。
3、(5)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绝:阻断。
4、(怎么学)类型切分(火眼金睛,透视切割)
5、哀转久绝(消失,动词)
6、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时期酷吏、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众多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7、空谷传响(响:回声。动词活用作名词)
8、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9、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10、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11、不同和共同之处都给你写上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12、(4)至于:到了……时候。襄陵:指水漫上山陵。襄,升到高处。陵,山陵。
13、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1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5、写山:体现连绵不断,遮天避日的特点。
16、以—不以疾也(如,副词)
1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18、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19、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0、本文语言清丽、凝练、富有表现力。如文章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几个字,写秋季之景用“寒”“肃”“凄”“哀”几个字。这些字写出了水流的雪白、潭水的碧绿、河水的清明、倒影的美丽、山林的寒气、气氛的肃杀、猿鸣的哀婉。用“清荣峻茂”四字便写出四种景物各具的特色等等,语言的绚丽、优美,确实令人赞叹。
四、郦道元的三峡写秋霜之季高猿
1、新时代背景下的三峡就变成了“三维”的三峡。此时的三峡不仅是一处自然风光,也不仅仅是一个用来表达世人情绪的意象,而是一种精神符号,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部分。在巴楚人民依托三峡山水不断奋斗的历史长河中,三峡精神被创造出来。他们积极进取、敢于开创,不畏牺牲、舍身为国,心怀家国大义,就是这样一群忠勇刚烈的人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现如今,三峡人民继承和发展了三峡精神,塑造出新时代下的三峡移民精神。涪陵作协主席李世权说:“我读了一辈子书。那些书里所写再大的悲,都无法与三峡移民远离故土的疼痛相提并论”,可见三峡人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他们顾全大局、为国分忧,令人敬佩。
2、”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4、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
5、(9)虽:即使。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6、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清—回清倒影(清波,名词)
9、飞漱:急流冲荡。漱:冲荡。
10、由于创建了三峡水库,两岸山岭被炸开,于是有了“高峡出平湖”的秀美景色,少了“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粗犷,高猿也隐退了。
11、郦道元撰《水经注》四十卷。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12、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13、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14、在文章中,把有意表现为无意,把章法秩序表现为舒卷自如,这或者是文章作法中的“大巧若拙”吧!
15、《三峡》是北朝北魏出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三峡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是一篇出名的山水之作。
16、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17、《荆州记》成书时间早于《水经注》,但《荆州记》这本书已经亡佚,《隋书》有这本书的记载:
18、✦三峡: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西陵峡和巫峡的总称。✦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完全没有。阙(quē),同“缺”,空隙、缺口。
19、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20、每到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得凄寒,肃杀,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郦道元的三峡原文及译文
1、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2、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角度描绘一景。
3、白帝:城名,现在重庆市奉节县东边的山上。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
6、(绝巘)极高的山峰。
7、✦嶂(zhàng):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亭,正。✦夜分:半夜。✦曦(xī)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8、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9、春冬的两个季节,就有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10、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也说《三峡》的作者是北魏时代的郦道元,但是这个理解是有问题的。
11、第四段写秋天三峡之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12、“二维”的三峡被寄予了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感,变得更加生动。“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这两句就是在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放还路过三峡时所作,于他而言,“三峡”就是异地,“峨眉”便是家乡,许是头上的那轮明月,又或许是三峡两岸的猿鸣,亦或是见到故友的激动勾起了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在三峡这一陪体的衬托下,诗人心中的思念与酸楚表现得就更为强烈。与李白诗中将三峡作陪体不同,杜甫在《咏怀古迹·蜀主窥吴幸三峡》中将三峡作为主体来借古咏怀,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历史上有关三峡的诗词不胜枚举,三峡就像一个“打卡圣地”一样吸引着迁客骚人。同时,这些迁客骚人对三峡的“解释”让三峡的形象完成了从“线”到“面”的跨越,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13、溯:逆流而上(的船)。
14、古文名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体会陶渊明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
15、我们不知道郦道元注解的《水经》原本是什么样子。因为这本《水经》已经散佚。
16、第二段则将重点放在了三峡的水之急。首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接点明了夏季这一时令,也描绘出三峡在汛期时上下航路被水阻断的情景。下一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再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峡夏水之急。同时,本句还将“在三峡行船”与“乘奔御风”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行船之快与江流的汹涌之状。这一段与前文提到的相似,性有待商榷,但是文学性依旧很高,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涛涛江水就从身侧呼啸而去。
17、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8、山:两岸连山高:两岸连山,长:自三峡七百里中陡:重岩叠嶂多:略无阙处夏水:至于夏水襄陡沿溯阻绝凶险:重岩叠嶂,隐日蔽天,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迅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列江陡,其问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例影仰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俯视;则素湍绿潭,回清例影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悲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凄惨:属引凄异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
19、✦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的水。✦绿潭:碧绿的深水。潭:深水。✦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20、(作者)郦道元(朝代)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