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溪棹歌
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2、回答:兰溪棹歌的读音是lanxizhaoge,兰是二声,溪是一声,棹是四声,歌是一声。
3、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4、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
5、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6、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7、“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8、风水先生听了,怀恨在心,想办法报复。高眉地势高,人们外出需翻山越岭,当时主要通道是从上洞寺(又名栖真寺)下山过山岗进进出出。就着这条通道,风水先生想了一个计谋。
9、前些年我和几位户外爱好者一起,几次登顶高眉山,从没有想到它竟然出现在汪启淑先生编著的《兰溪棹歌》中。感谢汪启淑先生,他让默默无闻的高眉山在地方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10、兰溪三日桃花,半夜鲤鱼来上滩。
11、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兰溪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12、戴叔伦,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又作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人。贞元年间进士。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年少时师从萧颖士,博闻强记,聪慧过人。
13、为世人描绘更多兰江风物的,还有清代汪启淑所著的100首《兰溪櫂歌》,诗景涵盖云山、兰江、上华、香溪、黄店、永昌、游埠等镇乡街道。诗中人物有章懋、范浚、胡应麟、贯休等诸多历史名人。
14、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15、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16、☞兰溪也有“马术”!这么帅气的运动来了解一下!
17、“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一弯如眉的新月,正挂在柳湾上空。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
18、(1)写出了兰溪山水清澈澄明的特点。在秀朗的月色辉映下,水波平,颜色清,山明丽动人,空气凉爽清新。(意对即可)(2)景中有人,景中寓情。从文字表面看,全诗未出现一个“人”字,但我们处处感觉到人的存在:一个“看”字,分明道出景中之人,“凉月”之“凉”实则是写人对景物特征的感受;月下的山水之美,雨后的凉爽清新,这些景物描写中都透露着欣赏者的喜爱之情。标题“棹歌”即船歌,我们不难想象泛舟兰溪,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浅滩的情景,以及从心底漾出的欢乐之情。(大意对即可)。
19、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0、高眉山西北又有湛里源(今称大里源):
二、兰溪棹歌翻译
1、今年懒向登高去,且坐城南阁老亭。
2、《兰溪棹歌》的作者究竟是谁?
3、lánxīsānrìtáohuāyǔ,bànyèlǐyúláishàngtān。
4、《列朝诗集》收录汪广洋的“兰溪棹歌”中的一首几乎与《全唐诗》署名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完全相同,除去“半夜”与“夜半”之外。
5、这两句是诗人的视觉感受。首句是仰望天空。次句写俯察,一俯一仰,景象清新。“凉月如眉”,“山色镜中”,都是比喻一明喻山色之形,一暗喻溪水明净。挂字比拟,看字更点明人在景色之中。闪光水色有了人的活动,则更显得灵动,跟显生机,使兰溪有胜似仙境之感。
6、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
7、说也奇怪,就从这条路修好之后,朝里的皇帝做了一个梦,名叫“九龙抄殿”,皇帝请国师一算,觉得形势不妙,有人要谋反,最后追查到童姓九兄弟身上。
8、附一:在翻阅《洞源村志》的时候发现几个勘误,欢迎各位留言商讨:
9、☞明朝“狮子王”穿越而来,守护中洲公园!
10、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
11、⑷三日:三天。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12、贞元五年,上表辞官归隐,客死返乡途中。他当时的诗名很大。他的诗,题材内容丰富,体裁形式多样。多写隐逸生活,表现出一种闲适情调。今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13、在汪启淑的《兰溪櫂歌》里,马公滩红叶是兰城一大胜景:“马公滩外少人家,潦净波澄露白沙。秋晚东峰亭上望,一江红叶艳于花。”当时,马公滩还是一处沙洲,江水环绕,洲上多种乌桕,桕子雪白如珍珠,树叶红艳如春花,蔚为大观。
14、明月出林端,澹然悦幽独。
15、古老的兰江,从《水经注》的瀫水奔来,过姑蔑,绕石壁,流到这充满兰香的兰阴山下。她在徐霞客的笔墨里停留过,在杨万里的诗句中吟咏过,在萨都剌见到的秋色里活泼泼地流过,在戴叔伦看到的渔火中脆生生地响过;章枫山曾经枕着她的涛声修过县志,王阳明曾经看着她的水色写过诗篇……
16、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17、lánxīsānrìtáohuāyǔ,bànyèlǐyúláishàngtān。
18、《兰溪棹歌》和作者“戴叔伦”,在兰溪无人不知。去年,市文史文献研究会在印行徽州人汪启淑的100首《兰溪櫂歌》时,却意外发现汪启淑的本家、明初诗人汪广洋也曾写过与戴叔伦一样的《兰溪棹歌》。这个发现,在兰溪文史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争议。汪启淑的100首《兰溪櫂歌》,对考证古代兰溪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兰溪诗路的研究和建设中不可多得的独特文化资源。
19、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20、野凫睛踏浪梯平,
三、兰溪棹歌古诗赏析
1、暇投名山好,窈窈人深谷。
2、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3、城南回望告天台,衢婺悠悠二水来。
4、有一天他问村里的女人说:“你们的男人都在外做官,是希望他们回家好,还是在外面好?”
5、中流不用棹,直渡浦江阳。
6、危條怯经吹,锐颖捷警目
7、⑴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8、☞这块石碑,记录云山小学的“前世今生”
9、九姓渔娃各样船,妹同年唤嫂同年。
10、箬叶裹鱼来换米,松舟一个似梭轻。
11、《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诗歌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景色和渔民捕鱼的心态。抒发了诗人热爱兰溪独特的民歌气韵,钟情于渔家欢乐的情感。
12、“凉月如眉挂柳湾”“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秀郎,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
13、柴门延归客,欣遇古人瞩。
14、“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镜”,是比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15、清献前身为时出,萧然琴鹤在蓬莱。
16、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扩展资料①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今存诗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细辨伪。②《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17、我认为戴叔伦曾经在金华东阳当过四年的县令,他肯定会从兰溪路过,在他诗集里面很多关于兰溪的诗歌。《兰溪棹歌》在《全唐诗》里面,是曹寅编的。曹寅是江南织造大臣,他编《全唐诗》的时候收到过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原版书,曹寅必定看到过戴叔伦的集子。
18、青山乱峙秋千点,古树独留春半边。
19、关于它的人文典故,童老伯和他的亲戚戴良松先生一起回忆了“打汤瓶”的故事:高眉村的地形类似“燕窝”,童姓家族请了一个风水先生看这个地形,风水先生说这个地方风水极好。托风水先生的福,后来童姓兄弟九个,个个在外做大官。
20、“其源虽不及木沈亦有东西两源各深十余里,茶笋出焉,明徐用检卜筑于源之
四、兰溪棹歌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什么
1、这首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2、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5、邮箱:1628799387@qq.com
6、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
7、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
8、新粧若箇临春水,一面红潮最可怜。
9、☞24小时的守候,日复一日!这个小伙子为什么能坚持?
10、体裁形式多样: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体近体,皆有佳作。题材内容也丰富:有反映战乱中社会现实的,有揭露昏暗丑恶世道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慨叹羁旅离愁的,也有描绘田园风光的。
1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莫倚官船听此曲,白沙洲畔月明时。
13、为了破这个风水,村民出谋划策,在“蛇头”的地方敲破一个“汤瓶”,把“蛇”打晕。以后村里每年打一个“汤瓶”,保障好运连连。
14、三百阑干浮碧空,笙歌缭绕暮云中。
15、高眉山西北有穆澄源,关于它的传说,《光绪兰溪县志》载:“东源之东山上有棋盘石,世俗传为赤松子(黄初平)弈棋之所;西源之表,有巨石高二丈余,中有锯迹者俗传为仙人锯石岩,西源外又有怪石高三丈,广无丈,状若灵龟浮架水口谓之龟石焉。”
16、棹(zhào)兰溪棹歌(作者)戴叔伦(朝代)唐代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7、《兰溪棹歌》创作背景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兰溪在东阳附近,这首诗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18、“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
19、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一个“凉”字,令人觉得春寒犹在,一个“镜”字,使人感到月夜的静寂。“越中山色镜中看”,次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20、高眉山最近的源则是灵洞源。
五、兰溪棹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欲把湖头比溪上,若个三山在六桥。
3、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4、首诗,尾没写"",没写"情",读却使景,景情.诗结构看,前两句静景,两句景,结句尤传神,笔勾勒,使整面画,使美兰溪山水充满蓬勃机,全诗精彩点睛笔.诗歌描写春夜兰溪江边山水景色渔民捕鱼态前两句写月光月、树、河湾倒映水山凉字令觉春寒犹镜字使月夜静寂诗句写纤丽、秀气自文笔四两句给觉则全同像引用民间流传物候语朗朗口朴实华令置信叙述事实:春雨兰溪江鱼起
5、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文解释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诗文赏析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歌。清爽的凉月,雨后的山色,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跃然纸上。全诗空灵明快,情景交融,加之民歌的韵致,读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宛若一幅佳画,一支妙曲。结句最为生动传神,是画龙点睛的精彩之笔。。
6、banyeliyulaishangtan。
7、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8、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
9、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赏析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10、木落高眉见远青,重阳早菊弄聘婷。
11、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12、“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而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13、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桃花雨写的是春天桃花盛开,连日下着春雨。
14、高眉山为什么叫高眉?童老伯说是因为这座山相对周边地势较高,就像人的眉毛在身体很高的部位。
15、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16、☞从兰溪出发的他,走向中国美术馆!传统的、更是世界的……
17、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18、如今,髙眉人早已脱离农耕时代,高眉山村的数十户人家,97年开始逐步搬迁,高眉山逐渐恢复它的原生态,成了金兰古道旅游景点的中转站。村民定居在灵洞乡洞源村,老年人领着村里的分红或补贴,年轻人则开厂、开矿、当老板、做生意……正跨步迈向现代工商文明。如果汪启淑先生转世,他定会谱写新的《兰溪棹歌》,送给生活在山川秀美、人物俊良、民风淳朴、物质富裕的髙眉人。
19、藓翠对岩牖,潴清绕山麓
20、中流不碍蚤行客,隔水休呼夜渡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