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燮传
1、出自清代郑燮的《满江红·思家》
2、在图三中,画家取山坡一角的景致,绘写出灵芝与兰花,别有一番意趣。在以淡墨扫出的山坡上,灵芝、兰花各得其姿,浓淡有致,呈自然分布状态。题诗位于画幅上端,由右至左排开,使画面三面密实,只留右侧为空灵之地,布局巧妙严谨。“山多兰草却无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要向君心上觅,自家培养自家知”的诗句,写出了芝兰的高雅和画家的创作理念及人生体悟,使观者在陶醉画中美韵的同时,也领悟到了画外之意。

3、风尘三侠,是明清画家喜爱的人物题材。唐伯虎的诗措语之通俗,之接近口语,甚至超过齐白石。“莫道英雄今没有,谁人看在眼睛中”,像明代吴门四大才子的话么。但语有所本,也就是我常说的“贴着书本走”。杜光庭《虬髯客传》:“隋炀帝之幸江都也,命司空杨素守西京。素骄贵……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令美人捧出,侍婢罗列,……当公之骋辩也,一妓有殊色,执红拂,立于前,独目公。”所谓书卷气,就是指的这个。
4、明末一才子张岱,迷倒众多女人,有趣,才是一个人的魅力
5、这时候,板桥的书法、绘画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在,门庭如市,书画金贵,自此,他摆脱了经济上的困境。
6、板桥对乳母的感情很深。有段时间,费氏要暂时到别处谋生,临走前,她把旧衣服洗好补好,把缸里的水汲满,买几十捆柴草堆在灶前。板桥早晨跨进费氏的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摸摸灶上尚有余温,锅里放着一碗饭、一盆菜,这就是费氏平时给板桥准备的。板桥一见这情景,只是痛哭,连饭也不想吃了。
7、(郭)尤善画,妙于山水屋木。有求者,必怒而去。意欲画,即自为之。……岐有富人子,喜画,日给醇酒,待之甚厚。久乃以情言,且致匹素,恕先为画小童持线车放风鸢,引线数丈满之。富家子大怒,遂绝。(苏轼《郭忠恕画赞》)
8、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9、郑板桥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10、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进士出身,做过县令。清代出名画家。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沁园春•恨》
11、郑燮传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
12、郑燮(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13、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
14、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郑燮《兰竹图卷》为纸本墨笔,纵7厘米、横41厘米,共分为四段。此作集诗、书、画于一幅,凝“气”“意”“趣”于一体,具有典型的文人画特征。
15、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
16、填补空白,平衡画面。有一个画家(即前面提到的郭恕先)弄人的故事:
17、“灵魂转世”大才子是什么样的人?敢骂《水浒传》后五十回
18、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
19、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
20、范仲淹的义庄,稳定了个体小农经济,扶助了宗族内的鳏寡孤独和贫穷者,使其避免沦为无产游民,的确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善举。同时,义庄的设立,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减少犯罪,因而受到了朝廷的褒奖和政府的支持。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鉴于一些不守规矩的族人导致义庄难于维持的状况,上书皇帝,请求朝廷降旨,要地方官府对违反《规矩》的族人,“许令官司受理”。皇帝照准。这样一来,各地官员、士绅纷纷效法,竟然成为一种时尚。尽管设置义田、义庄也是封建家族加强宗法统治秩序的手段,但周恤贫困,使得许多穷苦农民免遭饥寒之罪,实在值得在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大书一笔!
二、郑燮号什么
1、封建社会的“父母官”出门,总得鸣锣喝道,大张旗鼓,喝令百姓肃静回避。板桥却一反惯例,免去这些排场。他写诗道:“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一杯白水荒涂进,惭愧村愚百姓心。”他为官力求简肃,不喜欢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他为了体察民情、访贫问苦,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深入民间察访。
2、由于这段经历,范仲淹深知穷人生活的艰辛,于是他创立了为宗族共同体谋福利、抚养族人的“义庄”。义庄的得名与义田联系在一起。义田是由宗族中的一户或者同族人共同拿出若干田地,将收取的地租用来赡养同宗族的贫穷家庭。后来进一步发展,又在义田内建筑房舍,逐渐扩大成为庄园,称作义庄。范仲淹先后在苏州和吴、常两县置田亩立义庄,用义田的收入来救济贫穷的族人。为了教育自家子弟勿独享富贵而置族人贫苦于不顾,他还专门写了《给诸子书》的家训予以训诲。
3、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
4、“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生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乾隆元年进士,授范县知县,继调潍县……燮官山东省先后12年,无留牍,无怨民,以疾归,囊藁肃然,图书之外无长物”。这便是山东省《潍县县志稿·郑燮传》所载板桥“一官归去来”的概略。
5、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出名的书画家,是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歌比较关注民众疾苦,代表作品如《逃荒行》《还家行》等。此外,《题竹石画》也是一首广为传颂的诗作。
6、12首唐诗之作,千古传诵的名篇,一生一定要读一次!
7、调潍县,岁荒,人相食。
8、“康熙雍正乾隆,秀才举人进士。”这是郑板桥对自己科举道路的总结。在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郑板桥从二十岁到四十三岁,二十余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考取功名,可谓异常艰辛,个中辛酸,一言难表。
9、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差不多,或许稍早。诗是题在一幅送给前辈兼上官的画上的,虽是自抒怀抱,措辞较前诗要谦卑得多,平和得多。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包大中丞括,即包括,钱塘(今杭州市)人,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旧时习称“中丞”。这首题画诗表达了作者与民休戚相关的廉吏立场。一改文人画逃避现实,而为关注现实,是郑燮的一大贡献。
10、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
11、二是旨趣迥异,别辟蹊径。
12、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13、首先,家训作者都把尽自家财力、物力资助贫苦族党乡人视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许汝霖的《德兴堂家订》告诉子孙要俭朴,婚丧祭祀从简,用祝寿、祭祀等省下来的钱,济孤寡、助婚丧、立家塾。杨继盛临终撰家书嘱咐儿子“户族中人有饥寒者,不能葬者,不能嫁娶者,要你量力周济”。在这方面,被宋元明三代皇帝旌表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在其家训《郑氏规范》中规定得更为具体:对族人要多加体恤帮助,缺粮者每月给谷六斗;不能婚嫁者助之;乡邻无家可归者给房屋居住;无子孙的乡邻死亡后,给棺材安葬。
14、我说过,咏物诗可以作题画诗看。这首诗咏蟹诗亦复如此。它既可以是一首讽刺横行不法的恶霸的诗——这有“试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的俗谚可为旁证;也可以是一首歌颂造反派的诗,末句“海龙王处也横行”有“见了皇帝不磕头”的气概。联想到晚唐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诗人亦顺随黄巢,作了“翰林学士”,后一种解更饶别趣。
15、郑板桥善画竹,这首诗曾题在多幅竹石图上,文字略有更改。“破岩”一作“破崖”、“乱岩”;“坚劲”一作“坚净”;“东西南北风”一作“颠狂四面风”,当然以“东西南北风”为好。竹子到处都可以栽,“咬定青山不放松”是说画上的竹坚持立根山岩,不畏环境恶劣。郑燮一生仕途坎坷,四十多岁进士及第,只做过短暂的知县小官。有印章曰“七品官耳”。《清史稿·郑燮传》记载,板桥任潍县(今属山东省潍坊市)县令时,逢山东大饥,人相食,毅然开仓赈灾,活民众多。因此而触怒上司,被罢免。百姓遮道相送,并建生祠以祀。竹石图正是其人格的写照,这首题画诗表达了作者遭遇打击而不改初衷的志向,写得个性张扬。
16、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题菊花》)
17、百城深入便便腹,直抵荆州借不还。(李葂《题雅雨师借书图》)
18、春山何似秋山好,红叶青山锁白云。(文征明《题画》)
19、我曾说,咏物诗与咏画诗同质,所以是很好的资源。比如历代咏花鸟的诗词,都是可能性的题画诗,不妨多读。例如菊花诗,除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谁比黄巢写得更好呢。
20、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
三、郑燮是什么朝代
1、一天一篇文言文:《张居正传》
2、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燮《题画竹》)
3、诗与画同时创作,用诗深化了“风雨故人来”的意境,化静态为动态,写出画中有诗。苏东坡《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意趣相同,诗云:“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4、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5、这首诗也很好,前两句刻画菊花冷艳的形象,虽然冷艳,却是不甘寂寞的,后来林逋的咏梅,偷了它的意。后两句虽然出以假设,却是十分自信的语气,使人联想起“彼可取而代也”(项羽)、“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西游记》)那样的话,真是敢想敢说。
6、款识: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间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作画,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乾隆戊寅秋八月,板桥郑燮。
7、把闽商喻为闹春的梅花,引领四川经济走向繁荣,结果得到了商会的赞赏。
8、一时感兴,自道所得。画家作画之余,浮想联翩,常题数语于画。如白石题《群虾图》:“谚云,凡动物有一体似龙者,可以为龙。虾头似龙,可为龙耶?”板桥题《兰竹图》:“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兰竹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题画诗也有此种。
9、这首诗当然也可以看作题画诗。细玩这一首菊花诗,应是重阳节作的菊花诗。明明重阳节是“九月九”,而首句可以不押韵,就写成“九月九”也没关系。然而,为了定下一个入声韵,与“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甲”叶韵,以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势,作者愣是将“九月九”写成“九月八”,不但韵脚解决了,不平凡的诗句也造成了。所以这首诗不光是三四句好。全诗都好。无独有偶,他的另一首《题菊花》云:
10、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胸中无点墨。
11、东风袅袅时方好,引领群芳次第开。
12、图二中的兰花布局巧妙、独具匠心。画家在画面左下角用浓重的笔墨绘出多组兰花,与右上角的两组淡墨兰花相呼应,使画面整体开合得当。兰花聚散离合间也呈现出错落之势,焕发出勃勃生机。画家在不大的尺幅中巧妙地营造出咫尺天涯之势。他将兰花花朵绘写得犹如墨蝶飞舞,使人如闻其香,陶醉其中。画面左下角有画家题写的七言诗:“东风昨夜发灵芽,一片青葱一片花。盎植盆栽殊可笑,青山是我外婆家。”他通过描绘生于高山深谷之中的兰花赞颂自然,将自己的艺术灵感与自然景致相融合,表现出一种归隐的心志。
13、三十多年前,那时的板桥只是个秀才,他曾设馆教学,勉强维持生计。1723年(雍正元年),郑板桥的父亲去世,他已有了三个孩子,生活更加困苦。为了生活,板桥弃馆,来到扬州卖画。那时的板桥,穷秀才一个,无名无望,卖画十年,门可罗雀。
14、宋朝靖康之耻:皇后行“牵羊礼”后,不忍耻辱羞愧自尽,临终写下了一首绝命诗
15、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
16、题识:扬州鲜芛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板桥郑燮画并题。
17、渭川千亩入秦关,淇澳青青水一湾。
18、——关注唐诗宋词天天读传统文化美刊——
19、在我国历史上,设立义庄的名人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宋代名臣范仲淹。范仲淹两岁丧父,因家贫无靠,母亲谢氏只得改嫁淄州长山朱氏,他也改为朱姓。范仲淹从小俭朴,力学不倦。他看到朱家兄弟生活奢侈浪费,便常加规劝。朱氏兄弟很是反感,讥讽他说“我们用朱家的钱,关你何事?”范仲淹惊问母亲,当得知自己的身世以后,便辞母外出求学,更加发愤苦读。考中进士、做了广德军司理参军后,便将母亲接回奉养,并恢复自己的姓氏。
20、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
四、郑燮,又名
1、“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2、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3、升华意境,玩味人生。作画或观画,产生许多闲情逸致。因而诗兴大发,抒写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是题画诗常见的一种。
4、扬州出名的画家李鳝曾作诗迎接板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来到扬州,板桥的住所成为文人、画家聚会的地方。名家都常来聚首,艺术交流经常开展,“扬州八怪”逐渐形成,板桥也成了领军和集大成者。
5、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6、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
7、“(郑燮)所绘兰竹石,亦精妙,人争宝之。”(《清史列传•郑燮传》)板桥所绘画的兰竹石,非常精妙,人们视为宝贝,争相购买。
8、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
9、到了晚年,板桥的诗书画创作达到至臻。72岁时,他在一幅兰花的题画诗中说:“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
10、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11、这一次,板桥再来扬州,又以卖画求生,他能成功吗?
12、为官之际,曾在县署中画竹题诗,以明其志:
13、郑板桥的画,多以兰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
14、绝艳惟凭素压丹,开从春后百花残。
15、一次,萧炬在一位朋友家作客,朋友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一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画。笔墨俱佳,装裱也好,只是因为画家没到过成都,不知杜甫草堂在平原上,把它画在了山脚下,背后是层层大山。他指出这一瑕疵,并代拟题画诗补救。诗云:“情钟少陵屋,还爱蜀山雄。两般难割舍,同写画图中。”为画家的构图,找了一个借口。画家连声说好,如释重负。
16、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徐渭《风鸢图诗》)
17、“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桥上无人,朝中无亲,家世卑微,考中进士,只是说明你有了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马上就有官做,从进士到做官,这还取决于你会不会公关。事实证明,郑板桥不会。因而他待业了6年。后来他赴京结识了慎郡王允禧,允禧是雍正最小的弟弟,乾隆的叔叔,允禧酷爱书画,很欣赏郑板桥的才能,于是向吏部推荐了他。终于在1742年(乾隆七年),年过半百的郑板桥,被授任为山东范县县令,从此,他步入十二载的宦海生涯。
18、板桥带着家眷,骑着毛驴,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再次回到了扬州,开始了晚年卖画生涯。
19、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20、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五、郑燮传的分段
1、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2、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却用这书,让唐朝诗人风光了1000年
3、从诗、书、画三方面综合来看,“扬州八怪”中的郑燮成就较高。《清史列传·郑燮传》中对他有“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的评价。学者马宗霍评价郑燮道:“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4、出自:《清史列传·郑燮传》。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扬州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享年七十三岁,他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是清代出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之一。
5、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
6、离开潍县,郑板桥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他画了一幅竹图,并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这首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板桥弃官为民、淡泊名利、无官一身轻、安享生活的心态。
7、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
8、款识:两枝老干无多叶,让尔新篁正展翎。铁骨霜皮终有用,他时留取造柯亭。板桥郑燮写。乾隆甲申。
9、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10、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11、BAD翻译:职离任候百姓借据都烧(郑燮)山东省先做十二官没积压公事没受冤枉百姓郑燮清廉明戴百姓官满意请采纳
12、题画诗是题在画上,成为画面构成元素的诗。诗之上画,与以下原因有关。自唐以后,水墨画成为主流。自宋以后,文人画成为主流。古人写字画画都用毛笔,在文人眼中书画同源,笔触相通。好的文人画,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反过来,字为心画,字也可以画成。都要毛笔使得好。启功说,什么是笔力?不是万毫齐力,而是行笔轨迹准确。中国诗画讲虚实,画幅须有留白,题诗可以补白,而不破坏透气的感觉。在中国,没有不会写诗的文人,文人画的作者大都有才子之称,如苏轼、徐渭、唐寅、文征明、郑燮、石涛等等,画上题诗也是一种炫技的方式。
13、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4、皓态孤芳压俗枝,不堪复写拂云枝。
15、大致说来,板桥与性灵派相近,他们都强调写性情,反对复古、拟古,反对以学问为诗,所以他与袁枚惺惺相惜也就是自然的事了。据《清史列传.郑燮传》记:“与袁枚未识面,或传其死,顿首痛苦不已云。”
16、让更多的朋友接受这种文化
17、可以说,《兰竹图卷》是郑燮绘画风格的一个缩影。从他一生创作的画作来看,所涉题材并不太多,多为兰、竹、菊、石等,尤以竹、兰为主。郑燮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以少胜多、以书入画等表现形式,将画兰、竹的笔墨技法和艺术境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8、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皮日休《咏蟹》)
19、素笺折叠涂云母,黛笔清新画月娥。
20、词中之帝李煜诗词全集:一生经历大起大落,句句写透人生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