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有哪些
1、韩少功对史铁生的评价: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领军,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2、地坛对于那时候的史铁生而言,意义非常特殊。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1月13日,他和众多知识青年一起踏上了从北京开往陕西的列车,到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他曾和当地的老乡一同起早贪黑地劳作,挣工分,不久后身体出现腰腿疼的疾病,改为当饲养员。
3、2010年12月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因病逝世。此后一些天,不少读者自发地在各地举办追思会,以表达对他的缅怀、思念和敬意。
4、“就是散文,不能作为小说发;如果《上海文学》有难处,不发也行。”
5、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有哪些)。
6、●经典散文:池莉《阅读,让生命高贵而优雅》(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有哪些)。
7、永存梦想的人间,比全是现实的世界,更能让我坦然面对死——这就像你在告别故乡的时候,是仍然怀念她,还是已经不想再来。——史铁生《灵魂的事》
8、他是我最近才认识的一位作家,名叫史铁生,他终生近乎瘫痪,却从不向命运低头。而最震撼我心灵的,是他写的著作《我与地坛》。书中的他面对死神伸出的魔抓毫不畏惧,受到了沉重打击的他却顽强地屹立着,思绪还飘回了过去:儿时教堂里响亮清脆的钟声;年幼时与幼儿园的两位老师共度的那些日子;二姥姥那慈祥的面孔上灿烂的笑容……。
9、这篇长达万言的作品,无论是在表达主旨上,还是在写法、语言各个方面,都堪称是史铁生对中国当代文学出色的贡献。
10、残废的双腿在二十一岁那年劈尽了史铁生所有的狂妄,却带着他进入了一个安静的世界,地坛。于是才有了《我与地坛》,让所有人一起感受独自坐在地坛树丛间的那份沉淀在心底的美好。地坛,记载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或许他曾在一棵老柏树下像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掉落一样想着人活着的原因;或许他曾因为树上飘落的残破的柏叶而黯然神伤;或许他曾在地坛的某个角落躲避母亲焦急的呼唤。他在地坛的每分每秒都是难忘的记忆深刻的印象。
11、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12、见你就像见到家乡,所有神情我都熟悉。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13、《命若琴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14、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儿红红的,看着我。
15、●散文欣赏|毕淑敏《你的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
16、双腿残废的痛苦让他抓狂过,绝望过,煎熬过,可到头来又平静了,接受了。也许是因为这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门,那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他振作起来了;他以前被痛苦绝望的沼泽攫住过,越挣扎陷得越深,可因为那个爱他的母亲,他坚持下来了。
17、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于2008年出版《中国当代作家系列·史铁生》(六卷),2011年四月清明,史铁生去世百日之际,七卷本《史铁生作品系列(纪念版)》出版。其后几年,在史铁生夫人、朋友,相关专业人士以及热心读者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史铁生作品的收集和梳理工作一直在进行,受益于科技的发达,一些过去联系不到的人、遍寻无着的佚作,通过新的通讯方式、搜索工具,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周折和喜悦,终于不负苦心,得偿所愿;同时将原来出版的史铁生作品重新校订、通读,改正遗留的编校错误,解决原稿方面的问题,推敲装帧设计方案,全力以赴以求出版最全较好最漂亮的史铁生作品。现在,面貌一新的《史铁生作品全编》已经印制完成,将于2017年1月与众多读者见面。
18、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留下的作品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礼物。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了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当代卓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他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他在作品中讲述了他的故事,展现了他的灵魂,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和理解史铁生,同时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认识和理解世界。
19、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众多次爬过的山,众多次走过的路,众多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众多次梦想着蓝天和月亮的星星。还有呢?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的多。
20、我在重读《病隙随笔》时注意到,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史铁生散文集,易名为《在家者说》。《病隙随笔》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全部。除此之外,还收录了铁生其他方面的散文,如忆旧人物及友人书信等。
21、他说:“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么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真正的地坛不在安定门外大街,而在史铁生自己的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都和史铁生一样,需要且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坛,在那里,疲惫的灵魂将得到安抚,狂燥不安的心会变得平静。“地坛”,那是我们精神的载体,我们的信仰……若我需要,它会一直在那里,那便不必去找,它自然在。
22、《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23、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那就是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要好好儿活……
24、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5、故事中的那些事鲜活生动,故事中的那些人形象饱满,故事中的那些思考睿智深刻。小说的语言清雅淡然,又不失适时的幽默;结构完整流畅,又不失合理的穿插跳跃,体现出了史铁生深厚的文字功力和卓越的创作技巧。
26、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27、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史铁生《病隙碎笔》
28、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这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9、《务虚笔记》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写的一部短篇小说。《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30、《命若琴弦》是一部小说集,作者是史铁生。在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31、《我与地坛》一共15000字左右,当时《上海文学》发的散文字数都不长,一般是六七千字。了解这一情况的史铁生在信中显得忐忑不安,问是不是太长了,对不对《上海文学》的路子。
32、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学专著。当然,更不是肤浅的廉价文学。
33、关于《我与地坛》所形成的文体之辩,始终很难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因为《我与地坛》的确具有某种跨文体的气质,而散文和小说之间的文体边界本来就不是十分分明的。
34、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道: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35、史铁生以开玩笑的口吻回应说:“韩少功这句话快成了我这篇东西的广告语了。他这话比我的作品传播得还广。”这是后话。
36、《扶轮问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37、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38、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普希金(后记)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4我为什么要活着?
39、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蕴含着思想的精华,将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一起。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来到地坛,并在这里生活了15年。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40、我经常,甚至每时每刻,都像一个临终时的清醒的老人,发现一切昨天都在眼前消逝了,很多很多记忆都逃出了大脑,但它们变成印象却全都住进了我的心灵。而且住进心灵的,并不比逃出大脑的少,因为它们在那儿编织雕铸成了另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而那才是我的真世界。记忆已经黯然失色,而印象是我鲜活的生命。
41、他孤独、绝望而又倔强地走着,想着。想着人为什么要活,后来,他开始写作,他将他与地坛的故事融入他的每一段叙述中去,深沉浓郁,每一句话都像是用尽了所有沉积在内心的情感汩汩而出的。《我与地坛》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高深的技巧,只有平淡的、朴实的语言。但是,每一句都能让人为之动容。
42、《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43、 插队的故事(小说) 史铁生小说选 《午餐半小时》4000 —《花溪》80年9期 《没有太阳的角落》—《小说季刊》80年4期 (注:此《小说季刊》即后来的《青年文学》《没有太阳的角落》初发于《未名湖》和《今天》,《小说季刊》发表时名《就是这个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3000《青年文学》83年1期 《插队的故事》83000————《钟山》86年1期 《老屋小记》13000—————《东海》96年4期 附录:《几回回梦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学》83年 《季节的律令》—《黑明摄影集:走过青春》
44、史铁生和米之间那种互为知音而又相濡以沫的情感,彼此间那种心魂相通的、无可替代的爱,在《地坛与往事》中也得到了正面而直接的书写。
45、《宿命的写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46、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47、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48、史铁生走了。太阳在这边收尽苍凉,又在那边布散朝晖。他的亲人、朋友、读者,似乎不曾感觉他的离去;日复一日,他依然一字一句地敲打着键盘,一点一滴地书写着对人生的思考和热爱。
49、在他还很小时生命便猛然对他开始了残酷的考验,不给他喘息的机会,不断地对他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打击。却也给了他独特的经历,与医院里的一位位病友的谈笑,在地坛公园的奇闻妙见,老家四合院内的那棵高大的合欢树……。他在苦难中学会了以微笑去面对,在逆境中学会了用双眼去发现生活的乐趣。与死神共舞间,他渐渐释然,不再沉浸于消沉悲观的生活中了,而是重拾信心,以微笑去面对。
50、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
51、在我看来,爱情大于性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困苦中的漠然相守,一是隔离中的相互敞开。
5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随想与反省,答自己问,自言自语
53、1971年,史铁生病情加重,行走出现困难,只得回京治病,也就此结束了插队生涯。1972年,史铁生21岁,开始以轮椅代步,又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内心苦闷,甚至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精神危机。
54、作者在他二十岁的时候突然瘫痪,后数年又遭遇了母亲离世、恶疾复发,一次次打击几乎让他失去了生的勇气。生命中的魔鬼总会突然出现,让你的骄傲变成失落,让失落的你变得更加失落。无论是谁,遭遇这样的事情,总是值得我们同情的。而那些能在不幸灾难后更加坚强生活的人,更值得我们敬佩。
55、《我与地坛》发表后,很快就被多家选刊转载——它有时候被视为小说,有时候又被视为散文。评论家在讨论它时也如此。
56、史铁生追求"面对灵魂的写作",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史铁生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
57、《散文杂文》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58、2002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授奖词这样写道:
59、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暗哑地响着众多小铃挡。——史铁生《我与地坛》
60、汪政、晓华在1993年发表的文章中则将之视为散文:“史铁生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青年小说家,但我们这里介绍的《我与地坛》却是他的散文。毫无疑问,史铁生的这次‘客串’相当成功,散文界甚至公认它是近年不可多得的出色作品。”
61、“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时隔多年,史铁生的轮椅碾过每一片土地的声音依然飘荡在树林上方,却让地坛显得更加安静,而地坛如母亲般的呼唤也飘荡在他的心中。地坛早已存在于他的心底,静静的。
62、此后数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破坏严重,史铁生排尿都成问题,只能终日插着尿管。再接下来,由于长时间久坐,他的褥疮开始发作。
63、人以一个孤独的音符处于一部浩瀚的音乐中,难免恐惧。这恐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心愿,却不知道别人的心愿;他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与别人相关,却不知道别人对这复杂的相关取何种态度;他知道自己期待着别人,却没有把握别人是否对他也有着同样的期待;总之,他既听见了那音乐的呼唤,又看见了社会美德的阴沉脸色。——史铁生《病隙碎笔》
64、成为有名作家之后,作者感慨却是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作者说:“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句话让我反复咀嚼,想到了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焦虑的神情;我腿摔破的时候,妈妈痛苦的泪水;这句话真是总结得太好了,母爱真是伟大。
65、《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66、寻找,去拥有自己的地坛。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3翻开书本,与作者一起忘却苦难,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嘴角笑意浮现……。
67、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5今天早早地写完作业,想着该读一本书了,随便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便是这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好了,就读他了。
68、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于是绝境溃败了,它必然溃败。——史铁生《灵魂的事》
69、殷之光、徐涛、丁建华、张家声、李进深情朗诵:《人民万岁》
70、《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这样强调是恰当的。然而,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71、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72、《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73、史铁生一度渴望死,用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活着还是死亡”这一命题,后来又觉得,“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使得他不再那么害怕死亡。
74、向暖:本名王艳霞。欧震艺术团女主播,河南省朗诵协会会员。在声音里漫步,让声音成为自己的名片。
75、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障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76、《务虚笔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77、读者尚是如此,那么那些小说中主角的朋友家人就更不用提了。
78、《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79、小说(约165000字) 《毒药》15600 —————《上海文学》86年10期 《我之舞》20400 ——————《当代》86年6期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23000——《收获》88年6期 《小说三篇》20000 ———《东方纪事》89年2期 《中篇1或短篇4》37000 ——《作家》92 年4期 《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 的戏剧之设想》47000——《钟山》96年4期
80、1972年,年仅21岁的史铁生双腿瘫痪,从此在轮椅中过完余生,田径梦想破碎。
81、翻了几页,好像有点读不下去,可能是因为作家的经历和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实在没法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厚重感让我感觉太过压抑。但是为了完成“任务”,我还是耐下心来,再次从头开始,一字一句慢慢的读了起来。
82、《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
83、史铁生觉得,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有些人怕活着,但这并不代表不想活着。人是为了欲望而活。
84、2010年年底,史铁生去世前一天,他的散文集《我与地坛》单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的精装纪念版同时发行。这本史铁生讲述自己的故事的书,深得众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六年来,《我与地坛》的总印数已经超过120万册,有这么多人读史铁生的故事,和他一起徜徉人生、沉醉美文,书里书外,作家和读者相互感染,同样幸福。
85、史铁生走了六年了,我们深信,有很多读者同我们一样,经由他的文字而亲近他,感谢他,并时不时地在心里想念他。在史铁生去世六周年及人民文学出版社《史铁生作品全编》面世之际,我们编选几篇文章,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史铁生……
86、只有史铁生,只有这个去过生活绝境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他与地坛的故事。
87、《奶奶的星星》是2011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史铁生。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反映生活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88、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史铁生《病隙碎笔》
89、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遇。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那便是神性对人性的要求。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重又聚拢起来,迷失于命运之无常的生命意义重又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重于看见了路。
90、《宿命的写作》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91、燃烧半个世纪的爱情||杨开慧写给丈夫的一封家书
92、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93、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94、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95、如今,《我与地坛》已不仅仅是史铁生的作品之而是被视为史铁生的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标记,甚至是最为核心的意象。
96、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97、这样一种爱与怕的感受和状态,成为史铁生作品反复言说的主题,也是他对人的情感结构的揭示——人是有限之在,有所爱,亦有所怕,爱与怕则时常交织。
98、以前的史铁生,很健康,壮得可以抬起一个装满水的水缸,还是清华附中的学霸,若不是1972年的一场暴雨,他早就是清华文理双全的男神。这场浩劫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本来只是着凉,没想到在陕西农村那种医疗条件缺乏的农村里,双腿竟然感染导致瘫痪。
99、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从史铁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励志的经历,他虽然残疾,但身残志不残,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文化名人,这种励志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都是身体健全和健康的人。
100、我有幸得到一套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家的散文”丛书,我立即被它典雅的名画封面吸引了。这是一套32开本硬皮精装丛书,从封面装帧到内文排版都十分讲究。捧书在怀,有一种小巧玲珑之感,让人爱不释手。
101、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102、山顶上的传说,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
103、故事中的那些事鲜活生动,故事中的那些人形象饱满,故事中的那些思考睿智深刻。小说的语言清雅淡然,又不失适时的幽默;结构完整流畅,又不失合理的穿插跳跃,体现出了史铁生深厚的文字功力和卓越的创作技巧。
104、在《我与地坛》发表六年后,史铁生终于在《老屋小记》中讲述他不止一次地想告诉这位长跑者朋友的:其实他有爱情,只是他很怕去看这爱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