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捕蛇者说原文
1、许应脸色黯然,道:“我祖父是捕蛇者,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我父也是捕蛇者,也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我跟随我父修习捕蛇之法,已经有六年了,只怕不知何时也会死在捕蛇这件事上。”

2、《捕蛇者说》写于作者被贬到永州(湖南零陵)时(唐宪宗元年),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而且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10年,到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他"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病死在柳州,仅47岁。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由异蛇引出异事,由异事导出异理——由蛇写到捕蛇,由捕蛇者写到捕蛇者说,先事后理,因前果后,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作者以“蛇毒”为陪衬,通过反复对比揭示主题。
4、33为之:做捕蛇这件事。
5、37貌若甚戚者:表情好像非常忧伤的样子。戚,忧伤。
6、许应捡起井边一块拳头大的石头,用力一捏,石头被挤出四五滴水珠。
7、蛇妖当机立断,张开嘴巴,从口中吐出一卷经书。
8、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9、人风:即民风。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2)
10、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11、那条大蛇闻言,口吐人言,叫道:“柳大人说得好!许应,我苦修多年不易,你放我一马,你交你的税赋,我在山中修炼我的妖法!”
12、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gēng)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3、食(sì):喂养、饲养。之:指代蛇。
14、67顿踣:(劳累地)跌倒在地上。
15、预读一章完,四月六日各位书友起点见!
16、名师课堂|余映潮《散步》课堂实录
17、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18、耶: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19、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20、柳宗元笑道:“那很好啊。”
二、捕蛇者说原文注音注释赏析
1、明末清初藏书家、文学家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四:“只就“苛政猛于虎”一语,发出一篇妙文。中间写悍吏之催科,赋役之烦扰,十室九空,一字十泪,中谷哀猿,莫尽其惨。然都就蒋氏口中说出,子厚只代述得一遍。以叙事起,入蒋氏语,出一“悲”字,后以“闻而愈悲”自相叫应。结乃明言著说之旨。一片悯时深思、忧民至意,拂拂从纸上浮出,莫作小文字观。”(3)
2、“你一条蛇,没手没脚,怎么修炼象力牛魔拳?”
3、36言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4、20太医以王命聚之:以,用。命:命令。聚,征集。之:这种蛇,指永州异蛇。
5、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它咬了人,就没有治好的办法。然而捉住它,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好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和恶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蛇的人,用蛇来抵充他的赋税。(因此)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捕蛇)这个差事了。
6、蛇妖骇然,只见那些经卷竟是各种各样的导引功,足足有数十种!
7、柳宗元刚想到这里,突然窗外黑风呼啸,一条长着黑白相间环状条纹的毒蛇,从水沟里冲到街道上,所过之处,草木飞速枯萎!
8、蒋家田家家户户各有男女,有钱的财主,捧着煮熟的鸡鸭,拿着粗大的香烛,没钱的菜民也要献上水果白米饭,擎着三炷香,逐一向祠堂走去。
9、许应皱眉,经书中的大日导引功与他的太一导引功一样,都是在采气期大成之后断去,没有了后续功法!
10、85有:生产出来的东西。
11、作者在艺术手法上善用衬托与对比以突出重点;表达方式以叙事为主,辅以议论点明中心,以抒情强化感染力。
12、北宋文学家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13、我听了更加同情他(代指蒋氏)。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如今从蒋家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2)
14、43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事:视事,处理公务。
15、名师课堂|余映潮《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
16、以:假设连词,如果。
17、“你是否感觉到采气大成之后,后面还有路?”许应询问道。
18、他拖着这条蛇妖,黯然离去。
19、天宝十四年,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终于昏庸了,东平郡王起兵反叛,煌煌盛世终于一旦。后来虽然平叛,但战乱多年,群雄割据,终不复当年的繁盛景象。
20、蛇妖善解人意,道:“我祖父原本是普通的毒蛇,有一日误入秦岩洞,秦岩洞突然塌了半边,露出一卷经书和一葫芦丹药。祖父吃了丹药,突然就开了窍,脑筋聪明了许多,能够说话,识字读书。于是便按照那卷经书修炼,就成了妖怪。后来祖父把经书传给我父母,我父母又传给我,可算传承有序,家学渊源。”
三、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1、写于作者被贬到永州(现在湖南零陵)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10年,到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他“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取得显著政绩。
2、许应眼圈一红,道:“柳大人,我捕蛇还可以活下去,若是恢复税赋,只怕要不了多久便会饿死。若非迫不得已,谁愿意冒着性命危险去抓蛇妖呢?”
3、他将书篓中的经卷倒出,铺了一地。
4、那蛇妖继续努力接骨,不知多久,终于接好下颚骨,只听许应起床的声音传来。
5、许应来到缸边,探手捏住蛇妖七寸,将它从缸里提了出来,面色和善道:“我并非好杀之人。我问,你答,否则弄死你。明白吗?”
6、蹙(cù):窘迫。
7、父亲和祖父姓蒋,许应姓许,七年前许家坪大火,祖父从火场救出许应,带着许应来到这里。
8、其实他不是老爹亲生骨肉,而是祖父捡回来的。
9、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10、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jī)死者数(shuò)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11、11之:代词,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
12、许应现在修炼的太一导引功也是如此,虽然可以继续提升气血修为,但能明显感觉到前方还有路,只是路偏偏断了,混沌苍茫,不知落脚何处。
13、许应抬手,在它下巴上轻轻一拉,把它下巴颏卸下,大蛇便说不下去。
14、文章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税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税收。
15、得而腊(xī)之:抓到并把它的肉晾干。得,抓住。而,表顺接。之,它,代永州的异蛇。腊:干肉,这里作动词用,指把蛇肉晾干。
16、许应翻阅,大日导引功与他的太一导引功类似,不过他揣度片刻,便发现大日导引功在汲取太阳精气上的速度比太一导引功要逊色许多。
17、不过片刻,许应身上便自热气腾腾,一股股白色雾气袅袅升起。
18、26焉:兼词,于之,在捕蛇这件事上。也可理解为——语气词兼代词。
19、可是,虽令出于帝王,也不过“岁赋其二”,仍然不容易得到,这更显示了人们害怕毒蛇的程度。正因为皇家既要蛇,又不易得到蛇,才迫使官府采取“当其租入”的办法。
20、以:假设连词,如果。啮(niè):用牙咬。
四、捕蛇者说原文朗读
1、50生:使……活下去。
2、内容结构上,作者以“蛇”为线索,步步深入地展开文字。全文以蛇开篇,至蛇收束,其中按照产蛇、募蛇、捕蛇,到捕蛇者、捕蛇者说的顺序步步递进,最后得出结论。虽然题为“捕蛇者说”,却不径从蒋氏叙起,而从“永州之野产异蛇”下笔。
3、许应在三年前便已经将太一导引功修炼到至臻,一身气血行如奔雷。
4、然而它们得到的功法,统统只能修炼到采气期,没有后续功法!
5、文章从多角度进行对比,从各层面揭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死亡与生存的对比: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乡邻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诸多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题。
6、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7、89熙熙:快乐的样子。
8、有一个姓蒋的,享有捕蛇免租的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起这件事,他说:“我祖父死在捕蛇这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捕蛇这差事上,如今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已经十二年,有好几次也差点被蛇咬死。”说着,露出很悲伤的神色。
9、15可以:可以用来。可,可以。以,用来。
10、大蛇天旋地转的飞起,少年快步上前,飞身而起,双手十指如飞,接二连三点在那大蛇的背部骨节处。
11、今天是初拜神的日子,蒋家田附近,徐家井、杨梓塘、双济桥、沙沟湾等村寨的祠堂也是香火如云。
12、死于是: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是,代词,这件事。
13、焉:兼词,于之,在捕蛇这件事上。也可理解为语气词兼代词。
14、则何如:那么怎么样。何如,即“如何”。
15、积于今:算到现在。积,一年一年累积起来。
16、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17、数(shuò):屡次,多次。
18、许应拽着蛇尾巴,便要向外走,柳宗元出门唤住他,询问道:“许应,你抓蛇何为?”
19、而今,家里只剩下许应一人。
20、有:生产出来的东西。
五、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原文
1、许应把经书揣到怀里,在蛇妖后颈轻轻一捏,道:“我拜神归来,你若是还没走,我便把你蜡干了交差。还有,不要害人。”
2、94乎:相当“于”,对.
3、许应被惊醒,起床掌灯,向缸中张望,发现蛇妖还在,舒了口气,这才躺下继续睡觉。
4、黑质而白章: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质:质地,底子,东西的本体,在这里指蛇的身体。章,花纹。
5、46则何如:那么怎么样。
6、59积于今:算到现在。积,一年一年累积起来。
7、若毒之乎: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
8、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9、许应对于那场大火的记忆所剩不多,但朦朦胧胧还记得一种呼吸法门,就是太一导引功。
10、蛇妖小心翼翼道:“修炼到顶之后,我只觉气血充盈,澎湃激荡,有冲关之势,但是不知关卡在何处。”
1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12、恂恂(xúnxún):小心谨慎的样子;提心吊胆的样子。
13、少年松手,石头碎成齑粉,淡淡道:“你比这石头如何?”
14、“许应!蒋舒!蒋路!你们几个穷光蛋两手空空,连个香烛都没有供奉给我!”
15、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16、日上竿头,许应缓缓停止吐纳,蛇妖连忙缩头。
17、(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18、18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19、俟(sì):等待。
20、修炼期间,他发现太一导引功较大的作用,就是气血运行到下面时,尿尿比以前直了很多,不担心尿到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