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比方是修辞手法吗
1、打比方的作用:使文章更具体、准确、生动、形象。
2、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4、(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打比方是修辞手法吗)。
5、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6、 比喻: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打比方的双方要有共同特征。(打比方是修辞手法吗)。
7、(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8、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9、①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10、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 | 顿号、分号
11、比喻;把不熟悉的东西转换成不熟悉的东西(列:“除数除以被除数等于商”为6/3=2)
12、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13、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些修辞歌吧,相信经过学习和训练,你也可以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出文风华丽的写作来。
14、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反对d八股》)
15、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16、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17、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18、6)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19、C、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你在哪里》)(排比。热情地歌颂了的高风亮节。)
20、例: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众多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众多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21、“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22、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23、3 比喻是比较书面的用语,而打比方则更倾向于口头用语。
24、(一种)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25、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26、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
27、D、有些人虽然只捐了几件衣服、几块钱,但他们都尽力了,人的爱心怎能用捐赠钱物数量来计算呢?
28、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9、作用:有利于充分展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30、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31、作用:排比句可以加强语气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2、C、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33、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34、(第二种)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35、2)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6、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37、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38、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9、例1把“红梅、白梅、绿梅、朱砂梅”,每一种梅都比做“一树诗”,四个本体用一个喻体设喻,集中的描绘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40、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41、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42、(一种)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43、比喻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中有“取譬不远,昊天不忒”的诗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开始对比喻进行研究。到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有专篇对比喻进行多方位、精辟的论述。到了明、清,出现了明代徐元太的《喻林》、清代吕佩芬的《经言明喻编》等编汇比喻现象的专书,使比喻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4、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45、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46、1)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47、(第三种)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8、例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49、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 )
50、通俗来说,修辞手法,就是用特定的语法,来增强词句的效果,像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喻、夸张啊,就是属于修辞手法,大家都知道,汉语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如今已经演变出几十种修辞手法。
51、投稿:120156131@qq.com,注明“原创” 商务合作QQ120156131
52、衬托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53、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54、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科学技术”、“数理化”、“理工农医”、“冬天”、“正义”、“真理”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55、这个比较容易,我们早就知道了对对子,那就是对偶。比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对偶,过年贴的春联都是对偶句,古诗里对偶句很多。
56、“凡语句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的效果,不用通常的语气而用特殊的语法,叫做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