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遇而安汪曾祺
1、原来,需要等到风住尘香花已尽,才可以看到风清月朗,花好月圆。
2、作者很清醒地认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日趋扩大,人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封闭”意味着思想保守、意味着行动落后。而“易于满足”“安分守己”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3、直到1986年,汪曾祺作为中国作家代表之跟随作家访问团赴港。为了维持个人形象,他这才听从人家的建议去整牙。
4、汪曾祺作品的语言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是很有特色的。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本文语言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比如开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5、每周四为大家推荐一本(套)图书
6、其实,他们并没有变。只是结婚后,两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空间压缩,来自各自的原生家庭的生活习惯显现,生活在一起难免起冲突。再加上在同居生活中,个人私密性缺失,各自缺点暴露,在日积月累中被人为放大,才会让他们忽略了对方身上原本的优点。
7、他还说:“到了美国,我的一感觉,是我有把握活着回去,而且会活得很愉快。”
8、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
9、他探亲的时候我们已经搬到那了。那次探亲我印象挺深,好像他对下放劳动挺兴奋的。比如刨粪,他干过这个活,感觉很新鲜。冬天领着一些人去张家口市区刨粪,溅了一身冰碴子、粪水。我妈听了之后就皱眉头说不臭吗?他说都冻上了,没味儿,冰碴儿溅到身上,一抖都下去了。这个场景到现在我的印象都很深,他没有把劳动当成很苦的事,他写那段经历的文章是《随遇而安》,那是他的心里话。
10、当时甘家口两间房,三十多平方米,我们五口人住得挺满的,只有小屋有一个桌子可以写字。小妹汪朝在工厂当工人,三班倒,晚上十点上班,上班前她要睡一觉,那时候老头儿进入了创作旺盛期,止不住地想写东西,但是又没地儿写,汪朝睡觉的时候他就在外面转悠,一会儿说几点了?她是不是该起来了。我们说你再待会,没到时候。因为汪朝睡不好觉老爱发脾气。他就一圈又一圈转,一会儿问一次,到点儿没有?看他那个模样,我就开玩笑说,你们看老头儿是不是跟母鸡憋个蛋没处下一样,鸡憋蛋就四处转悠。我们就管他写东西叫“下蛋鸡”。刚开始他不接受,最后也接受了,还说:“你们别闹,别闹,我要下蛋了,这回要下一个大蛋,大金蛋。”他是有一个地方就可以写东西的。
11、你要相信,和对的人在一起,真的可以扫落你生命里的尘埃,让你即使身陷谷底,也可以一抬头,就看见满满灿烂的星光。
12、汪曾祺是民国20年出生,长大后,没了科举制度,所以没考取功名。作为沈从文的学生,一生优雅淡定,闲云野鹤,随遇而安,活的悠然自在。一句人走茶凉就是出自汪曾祺大师之口。
13、从黄昏回来的人,都背着自己的故事。
14、汪曾祺先生的这本《随遇而安》,便是如此。
15、要像汪曾祺所说的那样:“我也有点疲倦了,但我总要自己还有勇气,在狗一样的生活上做出神仙一样的事。”
16、编选思路:较好选择汪先生生前回忆文章;从散文卷、谈艺卷选取回忆性质的文章;注重细节——作家的敏感、飘忽记忆与观察,体现作家特有的回忆录气质;内容重复的,选较好的;文坛梨园,选名家,以写人为主,见性情;创作记历,是其文学生涯的漫忆与回顾。
17、《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书中,我读到的是汪曾祺3个孩子各自写的回忆父亲的篇章,其中汪明写的有关汪曾祺去世后的情景让我不禁抬头忍泪。是的,他人视角中的汪曾祺给了我全新的感觉——一个毫无底线宠孩子的“老头儿”,一个才华横溢但是老被家人“欺负”的“老头儿”,一个被母亲“嫌弃”为“很土”的“老头儿”,一个除了做饭其他家务事都不太行的“老头儿”……像极了我们的邻居“老头儿”,平平无奇甚至还带点儿邋遢,与他的美好文字和图画似乎很有点“不搭”。
18、他那时候心情也比较好,除了接送我去幼儿园,接送肯定是奉命,虽然他是户主,地位还是在我妈之后,他那时候还有时间陪我玩儿。我们住的地方离天坛公园很近,大概走十几分钟就到天坛公园南门,我印象里经常去天坛公园,有时候还晚上去,初秋晚上带我们去草丛里躺一躺,听听蛐蛐儿叫。那时候晚上除了正殿关门以外,其他好像没有人管,可以随便进。我印象挺深的,那段他还挺有闲情逸致的。
19、小说《羊舍一夕》是他在张家口劳动期间写的,这篇发表以后,少儿文学出版社找上门来说还有什么东西,我们想编个集子,他又写了《看水》《王全》,这两篇小说是在国会街5号写的。他对这个集子的出版还是比较得意的,出版社给他的稿费标准很高,他当时跟我们吹牛,说这标准是给老舍、郭沫若他们的标准,按照较高稿酬标准。我印象里他说的好像是千字22块钱,一般的就是四五块钱,所以他很得意,他能跟老舍、郭沫若小说同等待遇。
20、汪曾祺(左)、张洁、范用在宴席。(拍摄:许以祺)
二、随遇而安汪曾祺赏析
1、即使累了、倦了,也请不要放弃。
2、汪曾祺也没让那人赔医疗费,只说:“没事儿,没事儿!你走吧!”
3、“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能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4、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出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5、书名是“胡同之没”,序言自然围绕“没”字下功夫。文章分三个部分,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看似悠闲散漫,但其中的内在联系却是非常紧密的。
6、甘家口是两间房,蒲黄榆变成一个小三居,大概增加十几平方米。那时候我们家闺女快生了,也没房子,正好他们改善了,孩子就住在那边了。那也是新华社的房子。
7、他说:“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8、有人问我: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他们大概觉得我的精神状态不错,有些奇怪,想了解我是凭仗什么力量支持过来的。我回答:随遇而安
9、空气流动,风的路线一万种。人山人海,吹不来去年春风。
10、词目随遇而安发音suíyùérān释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示例不过能够~——即有船坐船云云——则比起幻想太多的人们来,可以稍为安稳,能够敷衍下去而已。(鲁迅《两地书》
11、你说要敬往事一杯酒,再爱也不回头,实际上就算你醉到黄昏独自愁,如果那人伸手,你还是会跟她走。
12、伴随而来的,还有不计其数的批判大会,这对谁而言,都是一种煎熬。
13、这四个字,正是汪曾祺的生活智慧。
14、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
15、文章的开端讲述了昆明当地的一个笑话段子。它不是像现在速食时代的那些需要让人扫一眼便能立刻爆笑的笑话,它是需要人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的。文中说“当时觉得很无聊,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
16、“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扑哧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富于幽默感的人大都存有善意,常在微笑中。”
17、为了更好的生活,活出一个安定的世界,才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去安度余生。”
18、他说,“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19、唯有你的光辉,像漫过山岭的薄雾,像和风从静谧的世界里带来的夜曲,像朗照溪水的月色扑面而来。
20、国会街5号是一个比较洋式的四合院,但周围都是胡同,住的都是真正北京胡同人家。周围还有几个小酒馆,老头儿没事也经常去喝喝酒,喝上二两,小酒馆里什么人都有,他也经常和这些人聊聊闲天,但从来没动过念头写写这些事情,这些感受,在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下,他不可能动这个念头,那时候什么都讲究革命化,这种市井生活,在一般人的概念里毫无价值,有什么可写的?没有后来的时代变化,他也写不了后来的东西。
三、随遇而安汪曾祺读后感
1、不读《飘》,不理解生命的沉重。
2、身在高楼广厦之中,却有山泽鱼鸟之思。
3、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翠湖心影》等。
4、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说起文化,许多人可能觉得高深莫测。探讨文化问题,必定是学者专家的“专利”。而本文作者说起胡同文化,并没有很严肃地讨论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娓娓道出。
5、随遇而安(suíyùérān)基本释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褒义出自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清陈宏谋:"天下事岂能尽如吾意。心境须恬适,尽其在我,随遇而安。稍有不如意者,便生见少觖望之想,徒增忧郁耳。"鲁迅《两地书》六:不过能够随遇而安——即有船坐船云云——则比起幻想太多的人们来,可以稍为安稳,能够敷衍下去而已。收起
6、《复仇》是汪曾祺早期的作品,讲述了一个“遗腹子”为父报仇大半生最终放弃报仇的故事,更深层次上作者是要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自己内心对整个民族的良知,希望民族的下一代能够放下仇恨,谨记祈福和希望。
7、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漫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宴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
8、你要来了,我对谁都微笑,对讨厌的人也有礼貌。恨不得把每一个等待你的黄昏都蘸了糖吃掉。
9、的确,读这本《随遇而安》,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汪曾祺对待人生的态度: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用温情和纯净来洗涤这尘世的苦闷、忧郁和惶惑。随遇而安,自在而活。
10、●散文欣赏:莫言《卖白菜》
11、磨合的意义,正在于根据各自的习惯,找到两个人都适合的相处方式。只有找到相处的平衡点,才能让彼此都感到舒服自在。
12、对于这件事,汪曾祺觉得非常满意,因为很少有人能一次性成功安装假牙。
13、在父权至上的旧社会,汪曾祺父亲的观念,不可谓不超前。
14、●散文经典:梁实秋《钱》
15、公园对面有一个大杂院,里面有一个扎风筝的,他还领我们去看扎风筝,他在文章里写小时候他爹就领他去放风筝,所以放风筝之类的,他自己说挺在行。他还买过一个风筝,在家门口放,架不住那个地方实在太小,一次放,就把风筝挂在电线上,以后就再没有放过。
16、不仅人与物的关系需要磨合,人和人在一起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合得来,处得顺,都需要给一点时间去接纳,更需要理解和包容。
17、陌生的环境,难免叫人不太适应,与其抱怨,不如调整自己,让心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只有这样,才会让生活变得有趣好玩起来。
18、当然这种事情不是太多,平常他也不是太在意他的房子怎么样了,只要有一个地方就可以,从来没有对住房不满意。后来到191995年,中国作协曾经想帮助他改善一下住房问题,前提是让他本人写一个报告,说家里住房比较局促,需要经常接待一些外国访客,能不能改善一下,要写这么一个东西。他就很恼火,先是说我不写,我这个房子可以了,我就在这儿凑合。那时候我们家住在蒲黄榆,他就是一间小房子,七八米,书房兼卧室。后来又说,我要写就说你们这群官僚早就该给我解决房子了。这种态度,怎么能要到房子?最后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他就是不愿意写这个报告,觉得很丢份。
19、出自《胡同文化》!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篇书序!知足常乐,随欲而安,难得糊涂,万事随缘!全句!
20、冬天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桶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四、随遇而安汪曾祺读后感1200
1、我们DNA里的氮元素,我们牙齿里的钙元素,我们血液里的铁元素,还有我们吃掉东西里的碳元素,都是曾经大爆炸时千万星辰散落后组成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星辰。
2、春天,父亲亲手做了风筝,带着几个孩子,在麦田里奔跑着放风筝。
3、●散文欣赏|毕淑敏《你的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
4、●散文欣赏|汪曾祺《五味》
5、《汪曾祺回忆录》是——汪曾祺一生回忆文章的总结集。分7个主题:自报家门、昆明忆旧、后半生、文坛梨园、人寰、旅食集、创作记历。
6、她非常难受,觉得是鞋子不好,怪自己没买好。
7、《每日一茶》陈钢老师免费课程
8、岸边店铺内的陈设古朴、典雅,沿街店铺列廊下的餐椅,有木凳、小藤椅,让人有种穿越感。好想坐下来,叫上一壶美酒,慢慢饮。醉眼朦胧中或许遇上一位谦谦君子,手持摇扇、轻撩长衫坐在你面前,一起谈论夕阳,一起赏老酒的醇香、叹拍照女的放浪……。尽管是夏日,小镇并不热气逼人。坐在小船上,一阵阵微风划过脸庞,颇感凉爽、舒适。那灰墙黛瓦慢慢掠过,让人穿越、幻想,那绿水条石在水中亲吻,让人沧桑、坚强……。
9、忽然想问你一些有关秋天的事。比如桂花的花期是多少天,天气冷了要新添几件长袖,能不能趁着八月喜欢我。
10、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以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呈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
11、汪曾祺极爱看《沈从文小说选》和《猎人笔记》这两本小说,父亲也跟着他看了沈从文的小说,对于这样新颖的写作风格,他存有犹疑,直接询问儿子“小说也是可以这样写的?”
12、对于新事物,父亲心中虽有不解,也未完全接受,但并没有妄下评论。
13、一次,和朋友爬山,她特意穿了一双新运动鞋,最后脚跟磨起了泡。
14、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一生洒脱自由,不为红尘所扰,不为外界所困,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为座右铭。他爱人、爱物,爱着这个世界,始终保持一颗热情又平和、乐观又豁达的心态直面生活、直面人生。
15、只要保持好的心态,随遇而安,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16、我习惯把难过的事说得云淡风轻,所以,大家总认为我从没有烦恼。当所有人都以为我过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我只是一个人走了一段又一段艰难的路。
17、《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是现当代出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选本,收录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汪曾祺的多篇经典散文。
18、人的一生是万里山河,来往众多客,有人给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月无光,有人改他江流,有人塑他梁骨,大限到时,不过是立在山巅,江河回望。
19、当时他写的一些东西,评价都还挺高的。他写的《早春》,一共是五首,很短的散文诗,一首是《彩旗》,就两句话,“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后来他逝世十年的时候,老家高邮搞了一个纪念会,邵燕祥去了,邵燕祥是出名诗人,他说在汪曾祺眼里我们都不够诗人,他马上把《彩旗》背诵下来,他说就凭这两句,他就是一个诗人。
20、评论:聚焦于食物的历史与生命记忆/王春林
五、随遇而安汪曾祺阅读理解
1、所有不能说出口的深情,都藏在每一天的晚安里。
2、他的语言之独到,堪称文坛一绝。其作品也受到冯唐、贾平凹、沈从文、梁文道等极力推崇。梁文道称“就像一碗白粥,熬得刚刚好”
3、汪曾祺十几岁学会了抽烟喝酒。自那以后,父亲喝酒时也会添一杯,抽烟时也记得带他一个,甚至还会主动帮他点烟。
4、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这是因循守旧观念在居住上的表现;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是独特独院生存环境之使然;有窝头,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这是自满自足的心态……
5、即便如此,汪曾祺依然没有怨恨。
6、汪曾祺的随遇而安,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不消沉、无机,用温情和纯净来洗涤这个世界的苦闷,忧郁和彷徨,随遇而安,自在而活。其文章末尾的为政临民,者可不慎乎。"提醒当权者要谨慎施政,尤其是对待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的随遇而安,可能会葬送国家的未来"引人思考。
7、“所谓时差,大概就是这样。有人说会昏昏沉沉的,我没有此种感觉。”
8、当时北京还是很原生态的,我们家住处前面有一个空场子,不大。那时候经常有骆驼从城外拉煤,还有驴队。驴队是运水果的,骆驼是拉煤的。经常有骆驼卸完货就在那卧着。他从幼儿园带我回家之前,没进家门就先去看骆驼,骆驼在那反刍倒嚼。还看驴打滚。驴打滚挺好玩的,半天翻不过去。后来他有一组写老家的小说,很短,《故里杂记》,其中有一篇《榆树》,里面有个侉奶奶,整天给人纳鞋底,较好乐趣就是每天看小孩牵的驴在他们家空场打滚,一下翻不过去,两下翻不过去,第三下翻过去,驴很舒坦,侉奶奶也松了一口气。我怀疑他是因为看了家门口的驴打滚才写了这一段。因为我看他的文字里驴打滚的感觉和小时候在河泊厂的感觉一个样。
9、同样没有具体名字的两个主人公,不是因为作者不愿意给他们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没有必要。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他们太多的同类,作者本身写的就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
10、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1、牙医分三次,在一周内,把他的十一颗牙全部拔掉,做了一副满口。等装上后,汪曾祺用得很好,不需要再做第二副。
12、汪曾祺给人“旧式文人”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蕴藉于作品中而又表现在日常生活里的人格魅力。有人曾经戏称汪曾祺为本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这戏言实际上揭示了汪曾祺依傍着文化传统的心灵与入格特征。汪曾祺出身书香门第,精通诗书琴画的父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最初将东方艺术的精神传递给他,其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有趣地描述了父子之间的关系。汪曾祺分析自己“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是在“温柔敦厚”的诗教里长大的。有一阵子对庄子很迷,虽然他感兴趣的是其文章而非思想,但“文章”和“思想”是难以分清楚的。因此他后来在分析自己随遇而安心态形成的原因时,突出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归结到最后,是在创作中形成了内儒外道的士大夫传统倾向。
13、●经典散文: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4、“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15、在当今世界,灾害、疾病、战争、意外事件层出不穷,众多人挣扎在时代的洪流中饱受痛苦和折磨。相关新闻日复一日的轰炸着每个人的眼球,一时间,焦虑、苦难、抱怨似乎成为了社会的主色调。
16、说了一堆感受,才来介绍本书的结构。本书分四个部分,一部分叫作“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在这章里,汪曾祺回忆了自己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等家人;第二部分是“自得其乐,随遇而安”,是对其身边人的描述,有小人物也有一些“名人”;第三部分是“汤和天气好”,写景;第四部分是“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写食物。让人颇为玩味的是,在女儿汪朝的叙述中,汪曾祺是个很喜欢喝酒而且一喝还无法控制自己的“老头儿”,但是在他的文字中,却找不到半个与酒有关的字,而多的是对天下美食的叙述,实在是很有趣,这种对酒的刻意回避是出于什么目的,大概也只有汪曾祺本人知道了。
17、胡同文化,作者:汪曾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想北平》是老舍创作的文学作品。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通过北平与巴黎的对比,深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眷恋之情。本文于2004年入选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教科书。
18、他们互相指责对方变了,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人。
19、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蒋韵
20、汪曾祺的随遇而安,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不消沉、无机,用温情和纯净来洗涤这个世界的苦闷,忧郁和彷徨,随遇而安,自在而活。其文章末尾的为政临民,者可不慎乎。"提醒当权者要谨慎施政,尤其是对待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的随遇而安,可能会葬送国家的未来"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