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出塞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3、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表达作者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4、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胡卓明:难忘的点菜经历
7、这两句诗运用的手法:互文互见的写作手法。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8、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英勇善战的李将军现在依旧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0、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11、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12、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13、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众多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14、塞sài()教jiào()
15、sāi()jiāo()
16、朗读,陶冶情操,升华修养!
17、指名读出节奏,评价。(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也可按词读。)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
18、《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1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课前互动创诗境:看图猜诗句。
二、出塞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2、《出塞》,是边塞诗的出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5、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6、表达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7、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慨叹千古边塞变迁,没有永久的和平,思念传说中的名将威名的边塞诗。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8、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9、点上方绿标收听唐诗宋词朗读者
10、师:读好古诗,知道了大意,离学会还相差甚远。但凡脍炙人口的诗作,都蕴含着诗人极强的思想文化魅力。那么出名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代表之作有哪些绝妙,我们又该如何去发现呢?
11、点上方“唐诗宋词朗读者”,再点击“关注”。
1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3、2.《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两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16、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城“关”,怎能不触发起乡关之思!万里长征没有归期,古代秦汉已经如此,今天唐代依然如此。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度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仰之情,对现今将领的讽刺含意不言自明。(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7、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18、细细品味文字间的那一份感触
19、(2)(PPT出示《资治通鉴.唐纪》资料)师引读。
20、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三、出塞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呢
1、谁说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相机检查注释“但使、胡马”的理解。了解李广。(1)PPT出示唐.卢纶的《塞下曲》,指名说从诗中认识了怎样的李将军。(2)PPT补充李广资料,感知其英勇善战,读出敬佩(思念)之情。
2、(预设)生1:一轮明月照着边关。
3、这是一首出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4、师:这寥寥28个字,就是诗人一片赤诚之心的见证!难怪明代诗评家李攀龙评价他的《出塞》是——(PPT出示,生读“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5、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6、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7、师(板书:恨战争):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来,将你们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齐读二两句。(生齐读)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课外拓展,延读经典。
10、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1、2.“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征夫的共同悲剧。
12、梁思成:音乐、建筑之间的通感
13、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15、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1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7、采用比喻的手法。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18、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一首。
19、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20、(PPT依次出示征人父亲、妻子、孩子图)那么同在一轮明月下,千百万征人的亲人们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四、出塞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2、(释义):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3、本文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的是木雕的(肖像)和(动作)文章的某些句子表现出了木雕的“神”:“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作昭君出塞”“学解马作诸剧”等
4、师:诗人这里思念几百年前的李将军的文字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馈)学贵有疑。相信下面的诗句和资料能帮到你。
5、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6、云南书法家胡维平近期书法作品
7、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8、(出示句二)回想画面读一读,你又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悟出了那种诗情?
9、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