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1、请假条、信件、读后感、倡议书、演讲稿……孩子需要的应用文格式及技巧
2、②调动读者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3、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人因愁生白发,且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愁思的深重。
4、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5、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6、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7、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8、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反问)
9、(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偶)
1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夸张)
12、投稿邮箱:《葭州诗苑》(不定期刊)1091622639@qq.com
13、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14、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5、(2)暗引(间接引用)
16、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为主。
17、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8、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19、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本体月光,喻体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体雪,喻体梨花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本体春风,喻体剪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雨后池上》刘攽
20、(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二、带有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
3、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
4、“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7、(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9、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比喻)
10、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11、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12、③使行文活泼,新颖奇特,不拘一格。
1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4、(1)明引(直接引用)
15、在小学学习中,关键点就是积累足够多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更高级的学习奠定基础。今天小学基础知识库就为大家分享小学生汉语基础知识:修辞手法集锦(附练习)!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转发、分享、收藏哦~
16、②引起读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17、(概念)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8、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9、按要求改写句子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0、最全的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三、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有哪些
1、本诗中将雪花比喻成梨花。
2、(概念)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3、(赏析)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比喻、夸张)
5、古诗词中还常用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6、②使句式富于变化,打破平板,增强表达效果。
7、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反问)
8、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9、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0、释义:荷叶多得像与天相接,无边无际,一片碧绿;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红艳。
11、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12、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就是双关的手法。
1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14、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
15、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16、(概念)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17、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18、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19、比喻就是打比方,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我们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20、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四、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大全
1、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
2、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4、(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5、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
6、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7、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9、(作者)贺知章(朝代)唐
1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做尽情的讴歌。这两句比喻的修辞手法:儿女比作小草,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答案有帮助,记得点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2、如果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古诗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比喻比如说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都是用这样的这种感觉来去写这个古诗的我觉得都是
13、例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6、小学语文关联词使用技巧详解汇总
17、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
18、■□双关也称隐语或者谐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19、◆浙有资料|中考语文最新各题型答题模板,都是干货
2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五、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有什么
1、(概念)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2、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3、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4、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5、例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7、但是,古诗文晦涩难懂,孩子不爱学怎么办?
8、比喻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比喻能游刃有余地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或者反之,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来,给人以多重感观美的享受。像这样的比喻在古诗词曲中不胜枚举。
9、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10、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1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13、通感:就是通过联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可以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1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苏轼的《中秋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出自李贺的《马诗》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出自萨都刺的《上进即事五首》之三东门沽酒饮我曹,心情万事如鸿毛。出自李颀的《送陈章甫》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出自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出自李煜的《望江南》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出自苏轼的《永遇乐》
16、(例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17、③造成气势,增强表现力;
1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本体月光,喻体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体雪,喻体梨花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本体春风,喻体剪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9、本诗中将九月初三夜里的露比喻成珍珠,将月亮比喻成弯弓。
20、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的句子。
六、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1、■□联想,具体来说,是借助想象,把形似的、相连的、相对的、相关的或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的事物,选取其沟通点加以联结。
2、■□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3、①形象性,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4、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5、■□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6、2、惶恐摊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双关,山河破碎,身世浮沉,指国家和自己境遇都不好。)
7、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出自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8、因为修辞手法综合运用,所以判定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时,要从局部与整体、大类与小类、单一与综合、明用与暗用等多个角度审视辨别,才能判断准确而不遗漏。
9、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或品格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连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10、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1、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12、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1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拟人)
15、在语法上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依靠上下文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
16、释义:绿色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里就像一把灵巧的小剪刀的温暖春风。
17、■□示现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示现分为:追想式示现、预感式示现、悬想式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