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静夜思李白
1、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我国流传的《静夜思》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有个别字有出入。(标题)《静夜思》(体裁)诗歌(作者)李白(作品年代)唐代作品内容(明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宋代)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3)
2、究竟“床”指的是“井栏”还是“窗”又或者是“马扎”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对《静夜思》的意境进行想象。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叙述客居的诗人,深夜难寐,浅梦初回之际,看皎洁的月光,透过寂寞的庭院,透过客舍的窗户,映照在床前,恍如地上铺了一层清冷的秋霜。“疑是”二字极其传神地状写了诗人此刻的朦胧和迷离。而月光如霜,清霜如月的幻觉,正是诗人清冷、孤寂心境的物质呈现。李太白总会将心灵的瞬刻感悟凝聚为永恒的美学意象。
4、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5、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6、唐朝原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7、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李商隐《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8、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9、《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词语解释)举头:抬头。(诗文赏析)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bestwishes。
10、把“月光”比作“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11、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12、这首诗写的是在异人的诗人即李白在寂静的月夜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3、有砖家说“《静夜思》中的床是室外的井栏”,原因是室内不可能结霜,古代窗户糊窗纸,月光照不进屋中,所以李白的诗只能写室外,那么“床”只能是井栏了。
14、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15、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16、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17、《静夜思》表达了李白客居思乡的情感,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感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18、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客居异乡而思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抬头之后,却发现只有一轮皎洁的明月相伴,更衬托出了他的孤单寂寞,看着那淡淡的月光,夜在不知不觉中骤然深了。
19、于是有人说“床”这个字,有可能是窗户的窗的通假字,因为这首诗的宋代版本里,第三句写作“举头望山月”,而非简单的“举头望明月”,既然是望山月,通过窗户去望窗外的山月,这里头才能看出“窗含西岭”和“千秋月”的意境来。既有山,又有月,两个意象要放在一起,较好的状态叫“同框”,那是今天网络常用语,而山月同框的办法,就是放在隔窗望去的意境里。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有关这首诗的配图,大多是画作李白站在窗前仰望明月,大概是作画者也认为要把这首诗通过形象的视觉艺术表现出来的时候,这种隔窗望月大概更有意境吧?
20、谢谢邀请。《静夜思》李白用白描的手法,口语式的语言,信手拈来,雅致而不落俗套,勾勒了一个沉重且大众的思乡心理,须知古人交通工具的限制,思乡那可是浸透了游子的血泪啊。
二、静夜思李白原版
1、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2、想让更多人听到你的声音吗?
3、《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4、回复“唐诗”、“宋词”,可以查询诗词。
5、第二天起床时,满目皆白,地上、墙上都是水汽凝成的白霜。
6、李白〔唐代〕
7、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9、好吧,这些有疑点而生的疑问,我们并不急于解答,我们来看第二个疑点。第二个疑点是音韵的问题,也就是诗题《静夜思》中的这个“思”到底应该读平声呢,还是读仄声?我们在前此解读古诗词的时候经常会说到,“思”这个字的读音在今天的现代汉语中只有平声,但在古诗词中,一般来说如果是动词思念、相思当然要读作平声;如果是名词,尤其是名词中表现悲观的、悲伤的、哀愁的情绪时,要读做sì,所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天净沙》诗题就应该读作秋思(sì)。那么回头来看,有人主张这里的《静夜思》就应该读作静夜思(sì),我个人主张呢这里还是要读作静夜思(sī)。
10、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11、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12、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是井边的栏杆,并不是真的床。全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13、诗歌的动人之处就是通过寥寥数字描述难于细说的意境。同一首诗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读会有不同的体会,没有所谓正确的解读。
14、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15、点击右上角:可分享朋友圈&收藏
16、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17、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18、李白静夜思的床指椅子。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脍炙人口,汉人的马扎又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大约在汉代传入。东汉灵帝从西域引进一种叫“胡床”的椅子。胡床交杌(音物),古称“胡床”,今通称“马扎”。马扎也称马闸或交杌,“杌”就是凳子,如今宁波人仍将小凳子称为“杌子”或“小杌子”。
19、推荐理由:《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20、静夜思,即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原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三、静夜思李白表达了什么感情
1、再说说月光照不照得进屋中。
2、诗人不由得抬起头来望望天空,天空像镜子一般明净,一轮皓月挂在当空。哦!原来是月光呀!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显得分外明亮。月亮有缺也有圆,离乡的人啊,你什么时候才能与亲人团圆?
3、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4、《静夜思》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整幅景象大致如下: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李白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5、觉得不错,请在页尾点“在看”哦......
6、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指井台、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指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7、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在如霜的月光中醒来,又被如霜的月光所勾引。抬头看见空中的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澄澈、清净恍如秋水。这恍如秋水的明月蓦然触动了客居的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也许故乡此刻也有这样一轮明月如霜清冷,如水澄澈,也会同样映照着故乡的庭院和故乡的窗棂吧?也许,就是这同一轮月,既映照着一叶飘零的游子,也映照着千里万里之遥的故乡亲人床头那盏不灭的孤灯吧?诗人不忍再凝视那澄澈、清净的月光,不由得低下头来,秋月如霜,乡愁如水,在诗人的心头弥漫、低回……
9、小阅觉得站起来赏月比坐马扎要高大上许多。试想李白他背着手,微风吹起长袖,长须在胸前飘荡,仙风道骨的他才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在屋外赏月眼界开阔,云淡风清,眼前的月亮似乎会比屋内看到的更壮观一些。洒在井栏上的银色,如霜般孤寂,诗意浓浓。
10、静夜思——李白(第53首)
11、“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12、小阅想“床”字会不会是李白灵光一闪留给后人的诗歌留白呢?
13、最后一句写错了,应该是“低头思故乡。”这样才对!!!!!!!!!!!!!!!!!!!!!!!!!!!!!!!!!
14、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15、李白一游客借住在乡间,也只能住没糊窗纸的西屋,晚上月明之夜,月光照进房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李白半夜醒来看到地上白色的月光,怀疑是家乡屋中的霜,这也值得人们大惊小怪?
1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7、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18、常世伟——现任国际城市文学学会朗诵艺术wy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联合国非官方事务办公室23位签约朗诵艺术家之中国新诗百年出色朗诵艺术家。获得第二届国际城市文学论坛暨大型《仓央嘉措史诗朗诵音乐剧》特别贡献奖。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
19、首先,南方屋中不可能有霜,可北方呢?
20、李白的家乡在今天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气候比我们塞北高原还冷,李白半夜醒来,看到满地的月光,怀疑是家乡地上结成的白霜,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四、静夜思李白看到了什么想起了自己的什么
1、欣赏:诗人九月十五旅居扬州一个小小的旅社。天气转寒,夜不能眠。月光透过窗户,撒在床前,皎洁的月光好像屋外的严霜,平添了些许寒意。诗人披衣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一轮圆月高挂。此时,诗人浮想联翩,思绪千里,故乡的一双孩子睡了吗?妻子是否望月思念如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情不能已,挥毫这下了这千古流芳的《静夜思》,令后人咏叹。
2、当然更有学者考证自元到明清在这首名作广为流传的过程中,除了我们最熟悉的这两个版本之外,还产生过至少八种以上的版本,甚至有学者提出来,这首仅仅四句的五言四句的《静夜思》,经过各种排列组合,各种替字换字,甚至多达数十种版本,有人说将近五十版本。想想全诗也不过二十个字而已,这也实在让人觉得有些瞠目结舌。
3、静夜思是李白在扬州时思念家乡写的。其全诗为: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赏析:《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4、在人生的旅途中、在清冷的秋夜中,李白当然也有可能确实是病中的李白,不论他是站在院中还是隔窗望去,不经意地看到院中的井、看到井边的月光,恍惚间觉得月光与秋霜层层叠叠,分不清楚。这种片刻的疑惑突然勾起一种思念,他在心灵的叹息声中,举头看向那明月,又因那千里共婵娟的月光,一低头便在精神的世界里浮现出魂牵梦绕的故乡。从开始的“看”到“疑”、到“举头”、到“低头思故乡”,前前后后如果从物理的角度去看,时间也不过一两秒吧,这不过是人生极短的一个瞬间。事实上,在人生中人人皆有却口中皆无,只有李白轻舒妙手、妙笔生花将它不经意地书写出来,立刻便成了一种永恒的经典,这就是瞬间即永恒的较好的明证。
5、古人以月怀念故乡的诗很多比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
6、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7、回复"古诗"听往期内容
8、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9、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10、皎洁的月光从泛旧的窗户纸上射进屋子,霎时,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1、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12、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13、李太白最终没有归乡,公元762年,病故于安徽当涂。然而,千百年后人们却依然近于执拗的相信一个浪漫的传说:诗人最终死于一次酒后的水中捞月。不要说诗人没有归乡吧,诗酒和明月就是一代诗仙最后的心灵故乡。
14、哈哈哈,反正李白早已故去,题主怎么说都行。
15、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16、《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1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阴历九月扬州也已有霜了。
19、夜深人静,云淡风轻,一轮明月挂在夜空,李白看着如此美好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静夜思》。诗中的一个字“床”字,让很多人的脑海中浮现出这些画面,李白坐在床上,靠着床头,透过窗户欣赏明月,勾起思乡之情。或者李白站在窗前赏月,看到月光洒进屋内,铺在床前,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其实大家想到这些画面很正常,因为“床”在我们理解中指的是睡觉的卧具。可是“床”字在古代还有其他意思,如果你往下读,就会发现对“床”字的理解不同,这首诗的意境也会有所不同。
20、静夜思诗人李白看到了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五、静夜思李白书法楷书
1、公元725年,25岁的李太白一次告别名山大川,卧虎藏龙的故乡——四川江油,开始浪漫不羁而又忧患寂寞的人生漫游。这位喜作“大鹏游”的旷代诗人,既超脱又入世,既旷达又迷茫,既天真又执着。他的个性投影体现着盛唐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他的寻觅象征着人类归于不归的永恒荒诞,象征着人类对心灵家园的追寻。真挚而又浓郁的思乡情怀、美好人生的无限依恋,由一个浪漫、执着,永不归乡的诗人道来,尤其动人心弦,感人至深。
2、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所以是秋天所做的
3、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4、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改写:夜,初秋之夜。站在床前窗下,任月亮倾泄,铺得一地银白,那是初秋的霜吗?仰望天空,星汉灿烂,那孤单的一轮明月,也仿佛月下之人,总是一个。我解不了明月的孤单,明月也伴不了我的寂寞。这离家的人啊,就如同远离了银河的明月,我们都是在异乡啊,身边都没有了亲人的陪伴。此时,此情,又能奈何。只好与月,细细述说。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
5、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6、如果“床”指的是马扎,那堂堂大诗人李白深夜屈着身子坐在马扎上赏月,这完全不符合大诗人应有的风范和豪情,甚至带有些许屌丝的意味。
7、为了方便参与互动的宝贝发来语音,吴桦姐姐也愿意指导宝贝们学习朗诵,现在吴桦姐姐邀请所有已经发来语音和热爱朗诵、想要参与展播、一起学习的家长,加入“朗诵展播群”.
8、也不是题主一人对李白的《静夜思》有疑虑,而是现在对《静夜思》的疑惑已经成为潮流。
9、《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这首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运用较好的表现手法,只是用清新纯朴的语言描绘了生动形象的秋夜画面,表达了身在客乡的作者对故乡家人的思念之情。
11、于是,火炉便处于行将熄灭的状态,屋内温度也降为零下。
12、当然其实床的本意确实是坐器而非卧器,连许慎的《说文解字》都说:“床者,安坐之器也。”但回到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如果“床前明月光”的床是小马扎,是李白坐在一个小马扎上看着明月光,然后“疑是地上霜”,这种景象想来就实在有些无厘头了。除非那是六七岁的李白,而非二十六七岁的李白。不是李太白,又不是李大白,是李小白的时候,坐在小马扎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倒说得通。
13、《静夜思》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作于他26岁时客居的扬州旅舍,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诗人抬头望月的所感,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进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因语言通俗易懂,且韵味含蓄无穷,是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中华一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4、有请今天的朗诵小达人出场~(撒花~~~)
15、李白的静夜思翻译成英文如下:ThoughtsintheStilloftheNightApoolofmoonlightbeforethebed,Tookittobefrostontheground.Raisedmyheadtogazeatthemoon,Andloweredittothinkofhome.
16、现在北方的人们住楼房,统一供暖屋内没霜了,可过去我们塞北高原上人们住平房烧火炉时,夜间人们睡在温暖的被窝中,懒的下床往火炉中添媒,同时也没有太多的煤在夜间添入火炉。
17、点击题目下方每天学点诗朗诵,邂逅一份古典与优雅
18、今天吴桦姐姐首先带领小朋友们学习唐诗:《静夜思》,这首诗由唐代诗人李白在他26岁时所创作,有很多小朋友都会背,今天让我们再听一遍!
19、这是一首月夜思乡诗。一个秋天的深夜,明亮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到床前,也照到了在外乡旅行的诗人身上。诗人揉揉朦胧的眼睛,望望地上,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雪白的浓霜。再仔细看看,这分明又不是霜。它像霜一般白,又像水一般清。
20、每个人心头都有一轮明月,故乡是人类心中魂牵梦萦的、最后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