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水调歌头苏轼
1、今天卡卡要跟大家分享的教学设计是初中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课文——《水调歌头》。
2、该处分析讲解的十分准确,亲人不能团聚与明月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却追究于明月。在这句词中,“圆”包括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明月的形状是圆,另一种是由明月的圆而引出的亲人团圆。
3、引导学生快速记忆,通过提问,检查掌握情况。
4、通过四次各种形式的朗读熟悉文本,点评他人朗读的活动,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初步认知。
5、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6、教师由导入语引出苏轼。
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8、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不会的问老师或者和临近同学讨论。
9、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10、每节课抓住机会让学生练习速背的方法,久而久之有助于记忆力的提高。
1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2、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13、zhuǎnzhūgé,dīqǐhù,zhàowúmián。
14、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15、特点:月光皎洁、清风徐来、屋宇明艳。
16、2、课堂展示,和老师交流沟通。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8、《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片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片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19、聆听教师,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
20、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予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击好评☆。
二、水调歌头苏轼
1、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2、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3、词~~~词牌名《水调歌头》答案补充就是《水调歌头》答案补充明月几时有是题目~~答案补充上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①听读:要求学生划出朗读节奏,给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注音。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7、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8、为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做好铺垫。为理解乐景哀情的文学手法做好准备。
9、在这首词当中,哪几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始终保持一致吗?
10、养成利用手边资料自主学习的习惯。
11、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12、其实,这是作者感情的收敛,从对明月的不满,到最后感情的转变,其中一张一舒,节奏非常有序,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13、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zz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16、白话文释义: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17、dànyuànrénchángjiǔ,qiānlǐgòngchánjuān。
18、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19、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0、但是,无眠与赏月又十分对应,从赏月引发了作者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悲痛之情,从而导致了作者一夜无眠。在思念亲人的情感变成主旨之后,作者对中秋明月的情感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进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
三、水调歌头苏轼原文拼音
1、(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2、上面展示咏月抒怀的五个古诗词例句。
3、本文详细描述《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4、因此,他顿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情感,激励自己坚持自己的思想,成为古代诗人中一股清流。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文连接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随着一起摆动。这里是一个转折,由厌烦人间到喜欢人间生活,跌宕起伏却又合情合理。
6、反复的朗读和点评,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7、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8、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襟。表达出作者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达到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留给后人无尽温暖与美好。
9、yīqiáofēijiànánběi,tiānqiànbiàntōngtú。
10、意思: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11、1、学生结合词前小序和之前两个学习活动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
12、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13、宫阙: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这里指“月宫”。绮户:雕花的窗户绮,指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这里指花纹、图案。户:本指单扇门,窗户。这里指窗户。“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意思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其实《水调歌头》是一个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五叶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五叶韵等变体。
1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绮(qǐ))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15、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16、(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17、(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18、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19、告知学生苏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20、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四、水调歌头苏轼写作背景
1、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6、(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7、进一步形成良好朗读习惯。
8、苏轼的水调歌头分为上片及下片上片系看着月亮,喝着酒作的《水调歌头》白话文:『我举起酒杯问青天:天上的明月是甚么时候开始有的呢?』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地方官,喝酒消悠情况下作上片系苏轼家里,睡在床,看着月亮作的《水调歌头》白话文:『夜深了,我回到了屋子里,静静的看著月光缓缓的转过朱红色的楼阁,滑进精致的小窗,并且照在我这个没有睡意的人身上。』当时苏轼与弟弟分离很久,想念弟弟情况下作
9、(10)何似:一说何时;何如,哪里比得上。
10、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不是豪放派的,而是一首婉约风格的词。
11、(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1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
14、词人醉酒望月,不仅向青天发问,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接着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诗句,再问:今天是什么日子?为何明月如此皎洁。禁不住对天宫的想象,词人产生乘风归去的想法,又想着和人间比较,又如何呢?词的上阕是词人奇特的想象。李白是“诗仙”,苏轼被称为“坡仙”二人在气质、才华上是相似的,他们作品的风格都是普通人无法效仿的。
15、后面作者为明月进行了辩解,其实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这种安慰带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将明月的阴晴圆情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这种正相关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逻辑使然。
16、(此事)指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8、(弄清影)弄:玩弄。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19、(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0、(13)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五、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1、《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2、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4、回答老师的问题,巩固所背。
5、水调歌头苏轼
6、——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7、出色教学设计赏析|《陈情表》—陈情说理有先后,人生忠孝能两全
8、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9、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当日,挥笔写下了一篇名作《水调歌头》。当时,他正处在辗转各地为官的状态,在中秋之夜独居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体现出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10、gāochùbùshènghán。
11、教师小结:苏轼枟水调歌头枠借写月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借月抒怀的做法是古代文人的不变情怀。
12、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13、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14、总结,结束本课学习。
15、回答老师的问题,自查理解情况。
16、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转任山东密州太守,但仍没能与久别七年的胞弟相见。中秋佳节,倍感思亲,苏轼遂作此词。整首词弥漫着浓厚的哲理意味,笔墨自由地出入于宇宙、人生、自然之间,迸发着奋发向上的精神。
20、此事古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