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穿井得一人
1、介词,“被”/闻之于宋君
2、战国末年,诸侯割据,列国争夺,堪称乱世。自古乱世出英雄,同时也酿就了许多千古之谜。
3、结构助词,的/得一人之使
4、于:介词:当“向”讲。
5、《穿井得一人》出于战国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这篇文章已被收入2016年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寓言四则》里。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作者简介: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6、宋之丁氏,家无井,而①出溉汲②,常一人居③外。及④其家穿⑤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⑥道⑦之,闻之于⑧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⑨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闻而传之者:没有调查清楚就凭主观想象传播假消息。
8、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寻求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9、生:各种东西都可以说。
10、丁氏:没有表达清楚自己说话的意思。
11、生:今天有大臣告诉我,说城东有一户姓丁的人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我才不相信呢!就派人去打探,原来是丁氏挖好一口井后,井就能灌溉了,这如同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12、师:丁氏先开始(无人举手),有困难吗?那我们改从“国人”开始吧。
13、《穿井得一人》的主要内容: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派家里的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故事告诉我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14、穿井得一人吕不韦〔先秦〕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15、师:假托的。还有什么特点?
16、第这是以寓言的方法学寓言。王荣生老师说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文本的文体特征。现在很多老师的阅读教学是不管文本体式特征的,统一“整体感知”“重点段落分析”“主题把握”“词语揣摩”。正因为如此,《背影》被误读为写“父爱”,几十年如此,殊不知散文有“自叙传色彩”,《背影》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情感的抒发,而不是写父亲对于儿子的爱。我们读《皇帝的新装》忘记了童话的普遍意义,只认为是讽刺皇帝和大臣的虚伪,当安徒生犀利的笔锋指向那个现尽洋相、丢尽脸面的皇帝时,无一例外同时也对准了那群谙于世故、泯灭真诚的人们,只是又对他们进行了艺术的区分。
17、生: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吧。
18、师:对呀。这样故事就完整了。“宋君”谁来?
19、穿井得人(chuānjǐngdérén)
20、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二、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生:因言获罪,只能说明君王无情。
2、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3、《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但是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是得到一个活人”,便到处传谣言。
4、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师:换个叙述角度讲故事,尤其是“宋君”和“丁氏”,都讲得不错。这篇文言文是一则什么?
6、答:《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中的一词多义有:
7、这篇小短文,为我们展示一幅“以讹传讹”的荒唐世风图。小短文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细致揣摩。
8、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9、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听说这件事并流传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事就被宋国国君听说了。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询问这事情,姓丁的人答道:“得到一个人使唤,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个样子寻求见闻,还不如没听到。
10、师:你们看,同样一则寓言,就有多种寓意,且角度是不同的。有的基于丁氏的角度,“说话要完整,防止出现歧义”。有的基于——
11、若此:像这样。这里看认为是后置的定语。
12、同学们,用带入字词意思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境,大体说说这篇小古文的主要意思。
13、生:我翻译一句: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着这件事情,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14、(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15、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16、这篇文章启发我们,要提倡调查研究,反对人云亦云。一般人所以犯大错误就是由于听信传闻而不加考察。因此,对于传闻应该慎重考察分析,辨明真相,搞清问题,便是好事;如果妄听妄信,常常会上当,成为坏事,甚至会造成身死国亡的大祸。例如:战国时代吴王从大宰伯嚭那里听到越王勾践求和的传闻,信以为真,对勾践不加警惕,结果国亡身死。这类历史教训是不乏其例的,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教训。
17、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8、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改名子楚),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19、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收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
20、地点:西安长安区兴国中学
三、穿井得一人选自哪里?作者是谁?
1、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说明,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2、师:还有谁能悟出新的寓意?
3、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4、生:“吾穿井得一人。”
5、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2)外。及(3)其家穿(4)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5)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8)人问之(9)于(10)丁氏,丁氏对(11)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13)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14)无闻也。
6、传播这件事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7、原文:《穿井得一人》(作者)吕不韦(朝代)春秋
8、②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9、出处:汉·王充《论衡·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10、师:你的故事采用叙述的方式,很简洁。最后是“丁氏”。
11、吕氏春秋·慎行论第察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
12、宋之(的)丁氏,家无井而出(到外面)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挖)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有人)闻(知道、听说)而传(传播)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对、向)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使唤),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寻到的消息)之若此,不若(如)无闻也。
13、丈夫对妻子说:“东城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大美人。”妻子说:“鬼才相信呢!”于是夫妻二人争执起来,最后发展到肢体冲突。丈夫一生气,休了妻子。(生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夫妻要和睦为上。
14、“吾穿井得一人”的“穿井得一人”是说打井需要一个劳动力;“丁氏穿井得一人.”的“穿井得一人”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15、“玩”,不是“玩玩”的,“玩”只是表象,承载的是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寓言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还有儿童学习的规律。
16、生:国人的视角,“不要轻信别人的话”,“不要传播传言”。
17、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18、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19、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20、出处:《穿井得一人》(作者)吕不韦(朝代)春秋——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四、穿井得一人拼音版
1、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2、因此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3、介词,“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9)之:代词,代这件事。
5、师:好一些了。我们换一位同学继续读好吗?
6、《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共同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道思想为主,并融合进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7、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王益民语文工作室”主持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湖南理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国培班”导师。出版专著七部(含散文集、诗集各一部),发表文章300余篇,多家杂志封面人物。近年专致课堂改革和课程开发,《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京江晚报》等媒体作过专题报道。
8、师:你想表现的心理是?
9、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之《慎行论•察传》。
10、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
11、“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12、生: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
13、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14、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
15、闻而传之者:听说这件事并流传这件事的人。者,……的人。
16、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
17、(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18、《穿井得一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文:宋朝的一位丁氏,家里没有井,常到外面去担水,他又经常在外居住,便请人到他家钻井,他告诉别人说:“我钻一口井就是获得一个劳动力。”有听说的又传给别人说:“丁氏钻井得到一个人。”本国的人就这样道听途说传着,被宋朝的国君知道了,国君便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丁氏对询问的人说:“是一口井使我减少了一个人的工作量,并非从井中挖出一个人。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这样会误事的。
19、(6)国人道之:国都里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国,指都城。道,说。
20、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zz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五、穿井得一人
1、生:“爸爸、妈妈:我听说丁氏打井挖出了一个人。”“你瞎说。”“真的。大家都这么说。”过了几天,宋君派人问丁氏,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2、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3、释义:比喻传来传去而失真。
4、文言寓言《穿井得一人》怎么教(学)?这节课一改传统课堂疏通字词、背诵全文的模式,选择了“玩”——“玩”诵读,“玩”翻译,“玩”故事,“玩”寓意,“玩”改编。把一个故事“玩”了个熟,把一通寓意“玩”了个遍,把一则寓言“玩”了个透。儿童,最喜“玩”。
5、师:也就是拟人啰。好了,寓言一共有三个特点。
6、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听说,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7、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8、从以下句子中选出“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
9、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
10、使:名词,指使,使唤。
1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大意,并阐明它所寄寓的道理。
12、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13、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14、师:也可以从丁氏的角度说,说话严谨很重要。继续。
15、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16、师:现在请你(角落里的女生)再把一句翻译下。(生翻译)接下来的内容哪位同学试试?
17、生:太快了。后面几句还不太熟练。
18、师:你们看看我用红色标注的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19、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20、白话释义: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扩展资料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