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太常引
1、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等)。
2、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3、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
4、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5、思翩意漾,轻吟浅唱,书曲恋时光。
6、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7、日暮晚山青。休怨我、轻舟自横。
8、《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9、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10、不变是流年。参悟透、心中泰然。
11、我觉得舍长最无辜,本来自己就是学生,签了字万一出点什么事还得负责,而他一个学生能负的起什么责任。其实这个吧,学校这么做,无非就是怕学生出意外连累到学校,所以需要通过各种预防手段来减轻事故,及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这没有问题。学生想要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学校也不想剥夺,但学校不剥夺的前提就是要保障学生的较为可靠,合法,可是学生没有办法保障,所以学校只能采取措施帮他们保障。其实步入大学后都是成年人了,管的住人却管不住心,再严的条例,也总有管不住的学生用各种小聪明去破解,到时出了事,家长还是会找学校说学校监管不严,可是学校监管严了,学生们又说学校没有人性,学校也很难啊。
12、满园花树绽芳浓,何忍怠房中。
13、3: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14、“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
15、春留似梦听鸣蝉。野径自蹒跚。
16、太常引是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代表词作有纳兰性德《太常引·自题小照》等。
17、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18、候王将相本无根,不过百年身。
19、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20、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出色词章。
二、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
1、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代表词作有纳兰性德《太常引·自题小照》等。
2、和风细雨润萋芊,大地换新颜。
3、庭苑徘徊,芳信萧索,独柚花香浓。
4、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zz理想和阴暗的zz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5、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6、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
7、东升明月,横枝留影,湖岸柳生烟。
8、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zz理想和阴暗的zz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9、苑中小榭岸边亭。云水意盈盈。
10、心语任疏狂,运拙笔,春词也香。
11、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12、原文断塘流水洗凝脂,早起索吟诗。何处觅西施?垂杨柳萧萧鬓丝。银匙藻井,粉香梅圃,万瓦玉参差。一曲乐天词,富贵似吴王在时。译文脂粉塘水在雪景间流淌,仿佛在洗濯当年宫女雪白的肌肤,使我一早起来,就激起了作诗的愿望。白雪茫茫,何处寻西施的遗影?但见垂柳挂满了冰雪,像鬓发添上了白霜。井口堆雪像舀满了银子,梅园的雪粉还沾着芳香,高高低低的屋顶上,堆积着美玉,上下闪光。我把白居易的诗作吟唱,眼前浮现着当年吴王夫差的富贵景象。
13、日月未来多。自演幻,平衡赏多。
14、商街闹市筑芳园,绿树傍花鲜。
15、昂首望山乡,柳烟处,香消蕊凉。
16、曲径翠藤缠。林深处、黄莺梦安。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8、世间洗尽路征尘,往事意味深。
19、匆匆已过,芳华难返,坎坷雨伤痕。
20、无情春雨夜缠绵,朝见众花残。
三、太常引端阳日当母诞不得归
1、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2、小池春满杏花红,燕子意重重。
3、曾迎秋雨,几餐冰雪,何惧沐寒凉。
4、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5、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仗剑斩妖魔。
6、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代表词作有纳兰性德《太常引·自题小照》等。
7、月色朦胧,倩影浮动,又与佳人逢。
8、黄昏小院,残枝冷月,寂寞倚西楼。
9、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10、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11、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2、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把酒问姮娥⑸:被白发、欺人奈何⑹?
13、浩气壮山河,自联手、挥鞭踏歌。
14、据《填词名解》载:“《太常引》,汉周泽为太常,坚持斋戒,其妻窥内问之,泽大怒,以为干扰其斋戒,收送监狱。故有‘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之谚。后人取其事以名词。或曰:太常,导引之曲也。”
15、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16、尽兴吐言心,被白发、徒呼奈今。
17、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18、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19、花落又谁怜。更无奈、晨风峭寒。
20、蛙鼓碧溪旁,似韶乐、丰收在望。
四、太常引辛弃疾拼音版
1、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终了是烟云。
2、柔柳舞溪前。曲桥过、清波小船。
3、2: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4、“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5、变体:双调五十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高观国《太常引·玉肌轻衬碧霞衣》为代表。
6、释义:“《太常引》,汉朝周泽官为太常,祭祀前坚持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他的妻子偷偷窥探询问,周泽大怒,以妻子干扰他斋戒为由,送进监狱。所以才有‘居世不谐,为太常妻’的谚语。后人以这件事成了名词。或者说:太常,引导了乐曲。”
7、D.“被白发欺人奈何”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表达了自己虚度光阴,不能实现理想的痛苦。
8、风和雨霁麦花扬,琼野耀朝阳。
9、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浪淘沙,”“西江月”等)。
10、如此美江山,翘首盼、平安顺年。
11、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⑺。
12、遥望半山亭,骚客妙歌哼。
13、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14、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
15、昼间寒重,夜中无寐,惆怅与谁说。
16、风清林密水潺潺,云雀绕蓝天。
17、水面珠溅,蛙声一片,惊梦中雷电。
18、《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zz理想。
19、白发老童颜。念旧日、何须这般。
20、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五、太常引是词牌还是曲牌
1、涨池滿青萍。荷轻颤,猜是细鳞。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句很精彩,请赏析。(6分)
3、绝色陶芳心,落花枝头暗伤神。
4、憔悴赋离忧。恨似水、无情漫流。
5、注释: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原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者:辛弃疾(宋代)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6、无事莫伤春。待夏日,榴花又红!
7、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扩展资料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zz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8、寡才多病,无成不死,幽性养天和。
9、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zz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zz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10、珠帘半卷,樽前惆怅,何必苦相逢。
1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zz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13、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14、预报频繁说:昐倾盆、怎奈天何?
15、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16、赏析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17、蕊残瓣落百花伤,杨柳絮纷扬,
18、笑对面从容。争无用,缘尽无踪。
19、千秋云雾,前程想象,希望逐层多。
20、标题太常引作者丘崈年代宋内容憎人虎豹守天关。嗟蜀道、十分难。说与沐猴冠。这富贵、於人怎谩。忘形尊俎,能言桃李,日日在东山。不醉有馀欢。唱好个、风流谢安。注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