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关于重阳节的诗
1、虚设的良辰举案齐眉,不可辜负
2、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
4、东风路,天衢路,长河公园
5、这一天,我有腐朽的念头插茱萸品菊花遇见的女人如同仕女遇见的男人一脸高古这一天,我有古怪的念头也许有古人等我在登山的路上我们不谈昨是今非只是饮酒在幽州台上有人独自
6、荒城又见重阳到。狂醉还吹帽。人生开口笑难逢。何况良辰一半,别离中。平台朱履登高处。犹自怀人否。且簪满头归。惟有此花风韵、似年时。
7、主办: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wy会
8、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较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9、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10、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重阳,又称重九日。重阳之称早见于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之句。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九日已有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习俗,历代相沿,亦称此日为“茱萸节”、“菊花节”。传说汝南桓景跟随道士贾长房游学,贾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速回去,令家人各以囊系臂,登髙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因袭成俗,登高成为节日主要内容,遂有“孟嘉落帽”、“白衣送酒”等佳话流传。唐代登高、赏菊的习俗相当盛行,还以十日为小重阳,宋代以后则每况愈下,登高之类活动只在少数文人雅士中流行。近年,许多地方把重阳节称作老人节,节间慰问老人,组织老年人举行文体活动和旅游活动。
11、赏析:九月九日,勉强登高,却无人送酒同欢,遥想故园的菊花,大概在战场旁,寂寞地开放吧。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
12、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13、故考证《易经》中有依据,是鬼节,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篇,便是说这重阳节的,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也叫鬼节,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习惯。
14、共挽朱幡留半日,强揉青蕊作重阳。不知明日为谁黄。
15、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16、重阳节与菊花的联系较为密切。重阳节首先是一个关于菊花的节日,过去又叫“菊花节”。据传,赏菊和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后人效仿之,遂有重阳赏菊宴饮之俗。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17、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18、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19、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2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1、战略合作:中国教师发展研究院
2、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3、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4、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5、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6、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8、宜祝你生日快乐,抚琴的姑娘
9、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0、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11、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12、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13、赏析:群雄“开怀痛饮”之时,宋江显然想得远些。先强调弟兄情分再是为众人的前程的忧虑和思考。重阳节饮酒赏菊。宋江在这时候吟出“降诏”,“招安”自然为英雄们的悲剧打下了伏笔。宋江将时光催人老的恐慌,轻松消解进了佳节带来的神清气爽,这是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15、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
16、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17、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18、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
19、回答:关于重阳节的诗有哪些短一点的?
20、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这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三、关于重阳节的诗
1、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2、有人说,这是一个“拼房、拼车、拼父母”的时代;也有人说,父母反哺子女已成社会主流。
3、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4、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5、长按或扫描关注,互动互助互学
6、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
7、赏析:白居易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此诗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8、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9、赏析: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10、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1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2、九月重阳还又到。东篱菊放金钱小。月下风前愁不少。谁语笑。吴娘捣练腰肢袅。
13、四年级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有: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唐·李白《九月九日即事》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唐·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4、还当采时菊,定未授寒衣。
15、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16、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17、风吹过远方的山顶想念的人头插这辈子不要再去想登高的事如你们所见九月九日,这阵冷风从山顶吹下来后背着凉人间越来越低
18、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19、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古人认为把茱萸插在头上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
20、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四、写出学过的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
1、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2、我坐在枣木墩上,看飞鸟轻啄楝树果。
3、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
4、珠桧丝杉冷欲霜,山城歌舞助凄凉。且餐山色饮湖光。
5、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鸾辂音尘远。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陡顿今来,宫中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
6、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7、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记载:“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这天被称为重阳节。如今,人们通过登高望远、赏菊、吃重阳糕等系列活动以庆祝节日快乐,以此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8、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10、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
11、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农历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志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仪式。
1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3、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14、2017年第28期(总第28期)2017年10月24
15、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16、山顶下,多少白川赴东去
17、此日知何日,他乡忆故乡。乱山深处过重阳。走马吹花、无复少年狂。擎枝重,红茱湿露香。扁舟随雁过潇湘。遥想莱庭、应恨不同觞。
18、赏析: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19、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2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一年级关于重阳节的诗
1、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2、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3、今朝九月渊明开醉口。指点东篱菊,大骂西门柳。
4、中午就餐时,与一株绿色植物对饮
5、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6、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7、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8、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对青山强整乌纱。
10、好工作、早结婚、早生子,这是父母真心期望的吗?
11、九秋气爽,正溪山雨过,茅檐清暇。篱菊妍英,知是为,佳节重阳开也。色妙香殊,匀浮瓯面,俗状卑金斝。歌狂饮俊,满簪还更盈把。村外草草杯盘,边尘不动,欲买应无价。端使晴霄风露冷,云卷烟收平野。向晚婵娟,半轮斜照,想见成清夜。玉山颓处,要看猗帽如画。
12、形容重阳节的词语有:必里迟离。每逢佳节倍思亲。满城风雨。明日黄花。过时黄花。重阳节简介:农历九月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阳节的古诗欣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3、赏析: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14、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15、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
16、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17、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18、重阳节的诗句古诗:《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19、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20、消息谁传到拒霜?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