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1、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2、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3、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4、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5、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6、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7、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8、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9、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10、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11、当涂:当道,当权。
12、该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通篇主要记录了人物的几次对白,却生动刻画出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13、(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14、论议:讨论议事。
15、本文选自北宋史学家、zz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16、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17、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18、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19、(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20、(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二、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者的官职。
2、原文: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5、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6、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7、大:非常,十分。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9、更(gèng):另,另外。。
10、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1、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2、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13、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限止,可译为“罢了”。
1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5、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16、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17、故事中孙权是劝说吕蒙学习不再做吴下阿蒙,后鲁肃与之交谈称赞其进步迅速的故事,其实孙权劝学还有一个对象就是蒋钦,和吕蒙一样是吴中大将。如果是整个故事中提及的所有人物那么我比较喜欢鲁肃,鲁肃字子敬,当年因慷慨支援周瑜粮草而取得孙家信任,后提倡联蜀抗曹,在荆州问题上鞠躬尽瘁,周瑜死后成为大都督,依然奉行联蜀抗曹的战略方针,为人忠厚老实,讲求信义,深受吴蜀两地军民的敬重。给好评哦
18、大兄:长兄,这里指对朋友的敬称。
19、吴下阿蒙(解释):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0、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三、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注释图片
1、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3、(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6、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7、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昌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8、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更(gèng):重新。
10、▼点击小喇叭,开始收听吧!
11、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12、(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13、孙权劝学最后写了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及交往,作用是写孙权劝学的效果,用吕蒙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14、涉猎:粗略地阅读。
15、(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16、吴下阿蒙:指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吕蒙的小名,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这个词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17、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18、此文出自司马光撰宋代《孙权劝学》。
19、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20、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四、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1、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2、乎:啊。表感叹语气。
3、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4、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刮目:擦擦眼
5、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zz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7、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8、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zz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9、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10、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从前发生过什么事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11、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12、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13、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
14、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15、才略:军事方面或zz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6、卿今当涂掌事今:现在当涂:当道,掌权
17、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18、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19、非复:不再是。复,再。
20、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五、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手抄
1、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3、编辑|文言文阅读内容团队
4、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5、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6、(2)及鲁肃过寻阳过:
7、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8、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10、(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11、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12、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难道
14、(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5、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16、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17、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8、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19、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0、(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