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杨维桢
1、在杨维桢的时代,有心笔几乎绝迹,无心的散卓笔方兴未艾。他一方面用枣心、乐墨等散卓笔来进行日常书写,一方面又向湖州笔工定制了铁心颖、画沙锥等有心笔,力求在书法取法、书写工具方面都回归晋唐。有心笔刚硬锐利的特点十分契合杨维桢“铁心道人”的个性,成为其至爱的案头利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杨维桢独特书风的形成。书法史的发展与书写工具材料的发展息息相关,从李阳冰到杨维桢的六百年,有心笔、无心笔的此消彼长见证了大字书写的兴起和时代书风的变迁。杨维桢作为有心笔最后一代使用者,他恰好站在元末明初书法史复古开新的时间节点上。
2、个性鲜明的杨维桢书法之作,的确可算是悖离传统、自立门派的突出一例。尤其是这一现象发生在依然讲究书法创作法度的元代书坛,其意义便不同寻常。
3、账号:0200000709014416048
4、元杨维桢草书题钱谱书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吴兴陆生某有才学而隐于笔工。其仲氏颖贵……而制之精者标其号曰“画沙锥”。尖圆遒劲健,可与古韦昶争绝。余用笔喜劲,故多用之。称吾心手,吾书亦因之而进。颖贵亦自贵,虽势要求之而不可得。别襆之以锦,署曰:非会稽铁史先生弗能。知宣州诸葛氏云:柳学士能书,当留吾笔,否即退还。未几,果退还。叹曰:代无右军,何以用吾笔?而颖贵欲以吾当右军,曷当?惜予老矣,所书今不过山经野史,汝锥之功,无以用之以利天下,徒为祝锥辞。
6、可以说,赵孟頫的叔父(即玉溪尚书赵公)成就了冯应科,赵孟頫(即松雪公)成就了陆颖。在冯、陆两位制笔名家的带领下,湖州制笔技艺迅速提升,陆续形成了多个制笔家族,从业人数和技术水平都是全国之冠。湖笔的江湖地位在元代得以奠定。元末明初人虞堪总结元代湖笔状况时写道:“苕人艺者多艺笔,冯陆当年称一……后来温生、杨生皆擅场,乡里而今有子孙……沈生兄弟懒归去,更有施生争后先。”提到了冯、陆、温、杨、沈、施等多个名擅一时的笔工家族。
7、杨维祯书法以行草最工,笔势岩开,有“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牖,例载而归”之势,传世作品有楷书《周上卿墓志铭》,行书《张氏通波阡表》《真镜庵募缘疏卷》,草书《梦游海棠城诗卷》等,其余墨迹则多见于书札及书画题跋之中。
8、杨维桢作品局部的书法用笔
9、有学问充其量当个学者,可杨维桢还是个大作家,在诗、文、戏曲方面多有建树。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文章巨公”。基本是泰山北斗式的人物了。顾瑛的玉山草堂雅集五十多次,杨维桢一直是主盟人物。
10、好的书法来自于技法的娴熟,格调高雅,气韵生动,特色鲜明。
11、在传世至今所有的杨维桢书作中,行草书之作几乎为其全部,因此缘故,后世人们对于他的此类作品也最为熟识。
12、《跋赵孟頫与王觉轩诸札》:在卷素斋试沈先生乐墨。
13、铁崖仙客气如虹,金桥银桥游月宫。——杨维桢《奔月卮歌》铁崖相见洞庭东,腰间笛佩苍精龙。——杨维桢《箫杖歌》铁崖道人隘九州,凌风一舸来东沤。——杨维桢《梦游沧海歌》吾铁崖道人韪之曰:有人悟此环,云梦吞八九。——杨维桢《题谢氏一勺轩》
14、欢迎关注、欢迎投稿、欢迎合作
15、朱提注酒酒如池,大白淋漓吃不辞。出自元杨维桢《春侠杂词(一十二首)》。意思是朱红色的酒提里倒满了酒,象酒池一样,酒喝得畅快淋漓不肯推辞。
16、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抱遗叟,浙江诸暨人。幼时其父杨宏在铁崖山筑楼,“绕楼植梅万株,聚书数万卷”。元末辞官到松江,常与有识之士饮酒赋诗,酒后作书,独坐舟中吹笛,较爱吹《梅花弄》。明洪武二年(1369),朝廷召他到南京修礼乐书,自言“老妪不能再嫁”,托辞不去。
17、元代,使用有心笔的人越来越少,其所用的缠纸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元人方回称赞湖州笔工杨日新诗云:“江淮笔工千百家,孰甲孰乙我所悉。鸡距散卓杨日新,不落第二亦一”,说明此时鸡距笔尚未绝迹。而笔师陆颖贵为杨维桢制作的“铁心颖”,根据上文描述,“人罕得之,而人亦不能用也”,定非元代主流的散卓笔,而是依古法制作的鸡距笔一类的有心笔。尤其是它以较硬的“丰狐之毫或麝毛须”为柱,较软的兔毛为披,有柱有披,这就是鸡距笔的做法。
18、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子、东维子、梅花道人等,浙江诸暨人。少时,其父于铁崖山筑楼,绕楼植梅万株,聚书万卷,去其梯以辘轳传食,维桢于中苦读,五年不下楼,因以铁崖为号。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后参预会修宋、辽、金史。曾作《正统辨》千言,总裁官欧阳玄读之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元末动荡,维桢遂避地富春山,晚年徙居松江。
19、写出好书法,还需好毛笔
20、深圳市书法院丨少儿书画培训中心招生简章
二、杨维桢最有名的诗
1、好的书法不外乎技法纯熟,格调高雅,气韵生动,特色鲜明。
2、《中国书法》(上、下半月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3、明太祖强行再次入召,杨维桢只好进京。等修纂完成后,杨维桢请辞。但是到家不久后便病逝。杨维桢简介里对杨维桢为人也有很好的引见。杨维桢宽厚待人,只对有才德的人尊崇,不论身份贵贱。平常喜欢称道他人的才气,关于差错则不太在意。这样的杨维桢,只需做他的朋友都会很开心吧。
4、《周上聊墓志铭》是杨维桢楷书的代表作,清峭之态,有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和褚遂良《倪宽赞》帖的身影,一笔一画凝重森挺,精整险绝之外更有沉穆高古的气象。
5、《草书选评诗卷》:在云间草玄阁试奎章赐泚、赋贵所缚铁颖书。
6、元杨维桢行书竹西草堂记卷辽宁省博物馆藏
7、大叶桢楠,顾明思议首先是叶片比小叶桢楠叶片较大。其次大叶桢楠树皮更加粗糙。大叶桢楠树干木头大叶桢楠木质较粗糙,长势较快,小叶桢楠叶片较小,而且木质较硬,经过一定加工,可以充当金丝楠木的高仿木材。小叶桢楠成活率更加高。市面上现在大叶桢楠数量稀少,难采购。大家都种植价值较高的小叶桢楠,所以小叶桢楠的价格较高。
8、因此,观杨维桢的书法,不能以寻常的书法标准来衡量,他的字就是他的人,人奇字亦奇,有一股奇气鼓荡,这“丑书”还丑么?何况古来就不曾有过丑书之说。只有雅与俗,没有美与丑。
9、《真镜庵募缘疏卷》、《城南唱和诗卷》、《游仙唱和诗册》为其行草之杰作。这些作品粗服乱头、点画狼藉,真、行、草相互夹杂,其间还多见章草的笔法和结体搀入,颇见奇古之势;结字欹正多变,大小参差,粗中有细;章法更是离奇古奥,字距常常大于行距,打破书法的传统布局而别开生面;在貌似零乱错落的格局中,产出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如千军万出奔腾而来,气势逼人。明吴宽评之曰:“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爿斤,倒载而归。”
10、元杨维帧周上卿墓志铭局部
11、这般真性情之人,和大多数才子一样,喜欢寄情于诗酒声色。元末世事纷乱,文人大多如此,聊以解忧。杨维桢虽不酷爱喝酒,却喜欢参与酒局。出门必有歌童舞女相从,优游必置酒畅饮,作诗必有侍妾端砚。有一次,杨维桢与倪瓒在一朋友家喝酒,杨维桢突发奇想,脱了妓女的鞋子,扔到酒杯里,让大家传饮,美其名曰“金莲杯”。倪瓒洁癖是出了名的,当时大怒,拍案而起,扬长而去。
12、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碑帖,文章中虽不能尽详其美,但绝大多数都是一见倾心的。但有一个人的作品例外。他就是元代书法家杨维桢。说实话,有一段时间我费尽心力,却怎么也无法从他的书法中,感受出几多美感来。
13、他这么大胆子究竟从何而来?细细地帮他想一想,推敲一下,他竟然如此底气十足。
14、杨维桢的老家在今天的绍兴诸暨,父亲在铁崖山上建了个万卷藏书楼,杨维桢少年时,他父亲把他送上藏书楼后去掉梯子,用辘轳送饭,如此读书五年。加上他小时候就颖悟过人,能“日记文章千言”,五年之后,杨维桢自然已是满腹经纶的了。
15、杨维桢书写此《周上卿墓志铭册》时已经六十四岁。从书法创作的功力积聚、书写状态和表现手段看,这个年龄当然是艺术创作的至佳时期。然而从传世所见的几乎皆为杨维桢行草书作品的现状看,杨氏所在乎和着意表现的,也许正是那些能够直接畅响心曲的如渴骥奔泉般一往无前的惬心之作。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此件《周上卿墓志铭册》所显示的意出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楷书的精湛功力,断然是通常以行草书名世的书家所难望其项背的。仅此一点,便已能足够说明并纠正相关杨氏书法“狂怪不经”和“借诗以传”的诸多评说,同时,也为人们能够多方位地认识“耻与人同”的杨维桢书体的彼此间关系,和深入解读杨氏“真书多隶意、行草伴真书”的独特艺术语言,提供了物质性支持。
16、读懂杨维桢,也是人到中年。
17、《真镜庵募缘疏卷》、《城南唱和诗卷》、《游仙唱和诗册》为其行草之杰作。这些作品粗服乱头、点画狼藉,真、行、草相互夹杂,其间还多见章草的笔法和结体搀入,颇见奇古之势;结字欹正多变,大小参差,粗中有细;章法更是离奇古奥,字距常常大于行距,打破书法的传统布局而别开生面;在貌似零乱错落的格局中,产出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如千军万出奔腾而来,气势逼人。谁说诗人不写散文?古代文人没有明确的划分吧~是干山志。楼主,在那是啥意思?人是浙江人,诸暨的。干山在上海松江西北,又名天马山。杨维桢是元末出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字廉夫,号铁崖。因为喜欢并擅长吹铁笛,他又被尊称为铁笛道人。杨维桢简介里说,他是“元末三高士”之在元朝文坛极具盛名。
18、杨维桢个性倔强,不逐时流。住在松江时候(今属上海市),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19、他虽然颇有个性,却对出身贫贱而有才德的人,礼之如师父;同样对无才德的人,则即使是王公也白眼相对。势力极大的张士诚占据吴中之后,江南名士竞相投靠,只有杨维桢请都不去。杨维桢一次去苏州,让张士诚知道了,拿出御酒专门款待杨维桢,酒喝一半,杨维桢赋诗一首:“山中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张士诚知道强扭的瓜不甜,最后放他走人。
20、杨维桢《壶月轩记》题盒,日本近代出名汉学家长尾甲题写。
三、杨维桢书法
1、有学问得人只能被认作是学者,但他却还是一位文学家,在诗、文、戏曲方面也有自己的作品。他的古乐府诗,温婉、美丽动人,雄伟、豪迈自然,被称作“铁崖体”,历代文人多有推崇。
2、邮局订阅: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3、杨维桢能够在诗书画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与他有一个开明的父亲有关系。据说杨维桢20岁时,他的父亲卖了家里的马供他出外游学,杨学成归来带回了一车书籍。他的父亲说,这比一匹马值钱多了。
4、《赠装潢萧生显序》:在云间草玄阁试铁心颖书。
5、杨维桢《壶月轩记》董佐才题咏
6、《画沙锥赠陆颖贵笔师序》:在云间之拄颊楼试画沙锥。
7、《友闻录序》:在小蓬台试陆颖贵枣心笔书。
8、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9、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0、《干山志》:试老陆乐墨书。
11、此外,从尚可得知的众多前人评述中,人们通常了解以往对于杨氏书法的称赞,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杨氏在文坛上的崇高声望。譬如明代大书家李东阳和明代大学士徐有贞就曾有过“铁崖不以书名,而矫杰横发,称其为人”、“铁崖狂怪不经,而步履自高”这样的话。清代的孙也说:“铁崖公余曾见用墨颇重,亦有纷披老笔,恐非书家派,当借诗以传。”同代的顾复说得更妙:“铁崖性癖耽奇,其书如吕梁之水,飞流垂势,听其所止而休焉!”然语气一转却又说:“但诗文为后世所重,并其书亦重之耳。”
12、杨维桢《草书题钱谱》册每页3×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3、如果那时候,有“丑书”的说法,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把一顶大帽子,“咣当”一声扣在他的头上。
14、亲,留个言呗!您的看法很重要!
15、书画收藏丨展览策划丨学术研究丨出版服务
16、杨维桢的老家是绍兴诸暨,万卷藏书楼是他父亲建在铁崖山上的一座藏书阁,杨维桢年幼时,父亲送他到了书阁之后便撤掉梯子,用辘轳送饭,这样如此便是五年。从小就聪颖过人的他,能“日记文章千言”,五年之后,杨维桢自然已是满腹经纶的了。
17、秀外慧中固然人见人爱,但外丑内美的的高人,却非/常人能识。
18、杨维桢,元末明初出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书法草书最胜,笔势岩开,有“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牖,例载而归”之势,名作品有楷书《周上卿墓志铭》,行书《张氏通波阡表》《真镜庵募缘疏卷》,草书《梦游海棠城诗卷》等,其余墨迹则多见于书札及书画题跋之中。
19、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子、东维子、梅花道人等,浙江诸暨人。少时,其父于铁崖山筑楼,绕楼植梅万株,聚书万卷,去其梯以辘轳传食,维桢于中苦读,五年不下楼,因以铁崖为号。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后参预会修宋、辽、金史。曾作《正统辨》千言,总裁官欧阳玄读之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元末动荡,维桢遂避地富春山,晚年徙居松江。杨维桢性狷直忤物,不为世俗俯仰。精诗文,名重一时,称“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并称元末“三高士”。
20、杨维桢(1296年-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会稽(浙江绍兴)人。元末明初zz人物。杨维翰之弟。少时读书于铁崖山,其父杨宏在铁崖山麓筑楼,楼上藏书万卷,周围种数百株梅树,将梯子撤去,令其专心攻读,杨维桢苦读五年,每日用辘皿传递食物。泰定四年(1327年)中进士,授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维桢为人倔强,诗文奇诡,喜做翻案文章,如《炮烙辞》一文支持纣王。又以拟古乐府见称于时,是当时诗坛领军,因“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独领风骚。元末天下大乱,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仕,迁苏州、松江等地,隐居不出,和文人“笔墨纵横,铅粉狼藉”,沉溺声色。与陆居仁、钱惟善被称为“元末三高士”
四、杨维桢诗被称为什么体
1、在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有豪放,就有含蓄;有冲淡,就有纤秾;有绮丽,就有自然,等等。这说明,艺术的美,从来不是只有一条标准。
2、杨维桢字廉夫,晚号东维子。别署甚多,如抱遗叟、老铁贞、铁崖山人、铁道人或铁龙道人、铁笛道人、梅花道人等。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人)。杨氏生于元贞二年(1296),卒于明洪武三年(1370)。三十二岁登进士,历官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令和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职。尝会修宋辽金三史,著《正统辩》。元末,被委任为奉训大夫江西儒学提举,时遇反元兵变避富春山。此后他还受命钱塘关令,因触犯朝相徙居松江。去世前一年,明太祖朱元璋诏纂修礼乐书,杨维桢遂留京四月,待叙列略定即归,归后不久便下世。
3、客服QQ:55371343业务/监督:13560740067
4、元杨维桢行书跋邓文原急就章故宫博物院藏
5、另一件是《赠装潢萧生显序》,至正二十六年六月书。王方宇旧藏,2010年在北京瀚海春拍成交。文曰:
6、释文:華亭姚澤持一縹綠冊。再拜晉於鐵先生曰。此澤平日好古博雅之功。曰古泉譜也。先生閱之。自三代以降。靡不捜奇獵異而集之。斯亦厪矣。先生常作孔方傳。每嘆古今泉貨之變。而知世變之變,曰不古若也。近又作楮寶傳。楮交對觀音楮辭。而益慨世變之變。極於無可奈何而已也。澤裒古泉而冊之。其益痛世變之變。今不可以復古也歟。吾徒艾內生首為文以引其集。敘史有法。不出吾鐵史斷也。其言有謂。澤之稽古泉。熟與多識前言往行之為古乎。吾今知澤之前言往行亦能如搜泉之搜。以極其微且遠矣。澤勗諸先生者。李忠介公榜第二甲晉士揚維禎廉夫也。
7、《跋李西台六帖》:在云间草玄阁试老陆铁颖书。
8、以杨维桢的筑楼铁崖、轱辘传食和苦读五年的特有经历而言,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自不言而喻。他的诗文被称为“铁崖体”,人们还把他享誉较高的乐府一体,推重为“铁崖乐府”,一时从者如流,杨维桢名至实归地成为元末东南诗坛的当然盟主。《明史》对杨维桢曾有“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之评。杨氏的诗歌之作,人们还可以从他的三十卷本的《东维子集》和二十卷本的《闲杂吟》等著作中进一步读得。
9、在朝廷中,杨维桢修撰好古典书籍后,便向明太祖请辞,随后回到家中不久后便病逝了。而杨维桢本人则是待人比较宽厚,同时不会因为身份的高低从而不尊重人,平时的话杨维桢也比较喜欢称赞别人的才华,因此和杨维桢做朋友的话,应当是很舒适的。
10、杨维桢曾做过天台县的公安局长,因为惩治腐败官员而遭陷害,以后终于也没有做成大官,最后心灰意冷的他选择了隐居,专心诗书画,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富贵的文化财富。
11、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杨维桢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为其比较具有代表的至精之作之一。
12、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出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元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13、传舍吏(原文):传舍吏,当封侯。晋鄙救兵邺中留,邯郸急击危缀旒。传舍吏儿当国忧,散君帑藏大饷士,编君妻妾列兵俦。传舍吏儿率死士,跿跔赤手科鍪头。救兵至,邯郸危复瘳,传舍儿死父封侯。(原文作者):杨维桢(原文出处):(据四部备要《铁崖咏史注》)
14、韩子为笔作《颖传》,颖莫贵中山之毫。汉制,天子笔皆用兔。蒙恬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欧阳通以狸毛为主(柱),覆以兔毫,则知颖不独贵于兔也。宣州诸葛氏传笔有二等,高贵者,柳公权求而与之,又语其子曰:学士能书,当留此笔;不尔请退还。未几,果退还,即以常笔与之。盖高贵者,非右军不能用也……擅名于馆阁诸公者久矣。至其孙,遂以颖贵名焉。常以丰狐之毫或麝毛须制以遗我,且曰史铁史铁心颖也。予用之,劲而有力,圆而善任,使舍其制而用它工,则不可书矣。故铁心之颖,人罕得之,而人亦不能用也。
15、由此可见,此中不论是书道里手,还是域内行家,面对的杨氏书法,也大都持有“借诗以传”的看法。有的虽不乏褒扬之意,但人们仍可以从此类褒扬话语的另一面,来体味所论者心目中对虽有时名、然未合古人格辙的杨维桢书法的大不以为然。以上所述,看来就是造成人们片面认识杨维桢书法的两个主要原因。
16、投稿邮箱:139024489@qq.com
17、全年定价:100元
18、在杨维桢时代,陆氏有名的笔工有陆颖贵、陆文俊、陆文宝等,都是元初制笔名家陆颖的孙辈。这些技艺精湛的笔工时常周游东南各地,推销他们的毛笔,并请名家为他们题咏。除了杨维桢《赠笔师陆颖贵序》,还有元人周伯琦《笔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陆居仁《苕之水诗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以及贝琼《苕溪陆文宝挟笔过云间,持卷求余言》赠诗,都是为陆氏笔工所作。杨维桢还为陆文宝题写“笔华轩”。
19、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20、账号:0200206809000012936
五、杨维桢
1、杨维桢性格倔强,不逐时流。住在松江时候(今上海松江区),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2、在元代,杨维桢是一位独步书坛、极富个性魅力的书家,从他的书法师承出处看,似乎和同时代的书家并无区别。楷书风规晋唐,尤得力欧阳通、褚遂良;行草则远法汉晋张芝、索靖,但最终却走了一条与时风截然相反的道路。与赵派书法严谨守法、流美秀逸相比,杨氏书法则狂怪不经,冷蛸朴拙;前者有皇室显贵的气质,后者有山林野夫的面貌。分析其成因,首先与他高旷绝尘、特立独行的个性有关,其次与其书学主张有关。杨维桢非常强调“面目骨体”、“性情神气”的表达,所以他的书法尽管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却竭力反对因循守旧,不思变化。
3、铁崖作为一代名流,诗文被人称为“铁崖体城南唱和诗”。书法早年效仿唐人,吸取《道因法师碑》之精髓,楷书《周上卿墓志铭》、行书《鬻字铭》,都可以看出其渊源出处。中年后,书风一改,如《城南唱和诗》、《棠城曲》、《真镜庵募缘疏》,都是楷、行、草杂合,笔势迭沈生乐府序宕起伏,结体纵逸,没有太多规矩,自然天真。书中融以古隶章书笔法,更给人风度翩翩之感。正如清人所说:“至其字势奇放,确有一种不受羁绊之意”,纵横挥洒,笔画狼藉,有“乱世气”。
4、元末出名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1296—1370),又名维祯,字廉夫,元绍兴路诸暨州人。他于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次年就任天台县尹,左迁钱清场盐司令。后至元五年(1339)丁艰,期满回到省城杭州,却迟迟未得补官,浪迹浙西山水间。杨维桢于至正四年(1344)应湖州长兴蒋克明聘,赴东湖书院任教。他在长兴衣食无忧的两年生活,有很多意外收获。例如他得到一支用千年残剑熔铸而成的大铁笛,作为他须臾不离身的伴侣,亦因此自号“铁笛道人”。而在书法方面,他放荡不羁的书写风格初现端倪,同时因为身处湖州,对湖笔制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开始了与笔工的交往。
5、毛笔“画沙锥”之名来自“锥画沙”的典故。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锥、印都是硬物,沙、泥都是软体,毛笔虽软,但要写出刚硬的感觉,力透纸背。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传为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转述陆彦远语:“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锥画沙”在书法中比喻线条沉着深入,而以“画沙锥”来命名毛笔,则是喻指笔心坚硬如锥。
6、杨维桢书作的通体章法,自然与他不同寻常的用笔和独特的结体方式直接相关。然而,除技法因素之外,更与他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和浪漫情怀所密不可分,同时也是杨氏艺术性格的流露。在此,不妨结合杨维桢书法之作,来作进一步的了解。
7、欢迎订阅2016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
8、杨维桢的书法在元朝时期堪称一绝,而他的书法就像他的诗一样,回味无穷。杨维桢的行笔可以追朔到汉魏两晋时期,同时将汉意、章草以及二王行草之风相结合,加上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从而形成了属于杨维桢的文风。
9、元朝只有一种赵孟頫的二王复古书风,显得过于单调,没有杨维桢的搅局,元代的书坛就不完整。
10、▲(至观文房)高级手作陶瓷文房四宝礼盒
11、杨维桢当官后,由于性格狷直,不喜逢迎,所以十年都没有升迁。后来由于交通受阻而迁官不成,便浪迹浙西。张士诚占领浙西后,屡召不赴。到明太祖夺得天下后,同样召杨维桢,杨维桢则表示不仕二朝,直言回绝。
12、明太祖强行再次入召,杨维桢只好进京。等修纂完成后,杨维桢请辞。但是到家不久后便病逝。杨维桢简介里对杨维桢为人也有很好的介绍。杨维桢宽厚待人,只对有才德的人尊敬,不管身份贵贱。平时喜欢称道别人的才华,对于过失则不太在意。这样的杨维桢,只要做他的朋友都会很开心吧。
13、温国宝、温子敬父子也是湖州出名笔工。元人揭傒斯《赠笔工温国宝序》云:“吴兴多名笔,温国宝其最后出者……凡有自吴中来者,余必求温氏之笔,而愈不可多得矣。”王冕、顾瑛也喜爱温氏笔,王冕有《谢友惠温生笔》诗。沈氏是湖州后起的笔工家族,也颇得当时名家看重,有名者有沈日新、沈君宝。《赵氏铁网珊瑚》卷七著录《赠笔工沈日新》诗卷,其中有杜本、柯九思、郑元祐、柳贯等名公题咏。柳贯说“灯下试染散卓,爱其转折可人”。《至正直记》载:“笔生之擅名江浙者……近又吴兴陆颖、温国宝、陆文桂、黄子文、沈君宝,颇称于时。”
14、杨维桢在很多文学领域造诣颇深,书法也是一绝。他的诗自成一体,号称“铁崖体”,特点是狂而怪,清新诡谲。因为这种文风,杨维桢又被称为“文妖”。历代对于杨维桢作品的评价都颇高,可见杨维桢在文学上很有建树。
15、元杨维桢行书跋张雨自书诗册吉林省博物馆藏
16、元杨维桢行书元夕与妇饮诗私人藏
17、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杂志社
18、杨维桢的书法就如一碗酸辣汤。在世俗的杨维桢“丑书”中,我能读出一股名士派头儿,一位学富五车,诗情万丈的文宗,如何的倔强而又可爱。
19、杨维桢的书法也像他的诗一样,讲究抒情,尤其是草书作品,显示出放浪形骸的个性和抒情意味,杨维桢的传世墨迹约十余件,而且大都是50岁后所书,所以无法探求到他早年时学书的来龙去脉,但从其楷、行草诸体具备的遗作中来看,可见其功力深厚,其书由诏追溯汉魏两晋,融合了汉隶、章草的古拙笔意,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风韵和欧字劲峭的方笔,再结合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最后形成了他奇崛峭拔,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与赵孟頫平和、姿媚、秀美、典雅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杨维桢于音乐的造诣也极深,特别是善吹铁笛,其“铁笛道人”的别号即因此而来。
20、深圳福田出色书法家十人展之——赵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