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
1、然而,宋仁宗本人资质平平,
2、本平台范氏文化平台,欢迎各位宗亲加入,感谢大家支持,有范氏文化相关资料请联系、投稿。
3、范仲淹第二次被贬,是因为参与了废后事件。
4、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变成现实。范仲淹这句话一语成谶,第二年他就得了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有了见到皇帝的机会,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跌宕起伏的zz生涯。
5、由于自己的早年经历和为官的坎坷仕途,这使得范仲淹更对民间疾苦而熟悉,也屡次毫不忌讳地对民间利病提出自己的意见。已是四十四岁的范仲淹,在一次江淮和东京发生蝗虫灾害而奏请仁宗安排人员前去巡视救灾,而仁宗却以情况不实为由拒绝理会。
6、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清朝人。
7、当时商业发展细化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我们都知道宋朝人爱喝茶,但是那种点茶的工序其实是很复杂、很花时间的。对一般老百姓来说,他可能就没有那么讲究,他的需求就是要快速有效地喝到茶。
8、这回,该“乐”了吧?没有。
9、宋画《文会图》里的品茶、点茶
10、饶州在鄱阳湖畔,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要经过经十几个州。这次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无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没有伤心,他已经习惯了。
11、哪怕是深闺中的女子也可以夜游。就连仁宗甚至都羡慕起民间热闹的夜生活,觉得皇宫的夜晚,被衬得冷冷清清。
12、都出自这个短短的四十年间。
13、然而,范仲淹与吕夷简的缘分还没有尽。他们开始了第二次交锋。
14、当年范仲淹将文章送给滕子京的时候,滕子京真是欣喜万分,因为他认为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上都超出了他的期望值,于是马上请了当时的大书法家苏子美书写,大雕刻家邵竦(song)雕刻,这在北宋当时,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子美书丹和邵竦雕屏被合称为“巴陵四绝”名扬天下。
15、太后过生日,要让仁宗皇帝率百官为太后祝寿,这是有伤国体的大事。范仲淹极言反对说:“太后生日自应在后宫有皇帝奉母子之礼,不应有皇帝与百官同列为太后拜寿,皇帝只有面南之位,而无面北之礼。不然会损国体,不能为后世法。”小小秘阁校理出语不凡,惊动朝堂百官,都觉得范仲淹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敢在太后面前说不的,可谓胆大包天了!尤其是推荐人晏殊,更觉得大祸临头。下朝后,晏殊批评范仲淹太过于显示自己。“范仲淹却说:我正是要感谢你的推荐,才尽此谏言。不然,我厚禄两千石,而不为民着想,岂不成了稼之螟,民之害?”让晏殊无言以对。范仲淹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16、此外,“仲淹”一名,又与其同父异母的兄长范仲温的名字排行保持一致,如此取名很容易让不明真相的人理解为兄弟二人的姓名均由其父亲统一命名,也有助于得到苏州范氏家族的认可。
17、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18、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原本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就说太后的坏话。这种见风使舵的狡诈无耻行为,被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被罢免。根深蒂固的吕夷简却有办法在不久后重登相位,他上位后的一件事,当然就是想办法让皇帝废掉郭皇后。看似宫廷家务纠纷,却掩藏着蓄谋已久的zz角逐。
19、去世时间:公元1052年
20、这一回他“忧”得有些过分,结果二贬睦州。景祐二年,范仲淹因苏州治水之功奉召回京,判国子监,旋迁吏部员外郎、知开封府。但是他又因宰相独揽朝政,培植d羽而“忧”,遂向仁宗皇帝进《百官图》,结果反被诬为“越职言事、勾结朋d、离间君臣”。三贬饶州。西夏来犯,范仲淹得夏竦推荐而镇守边关。西夏求和,拜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败而四贬邠州。这一年,他五十六岁。
二、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
1、有一位我特别喜欢的仁宗朝的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的作者,是一个全才型的科学家,对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音乐都有研究。他有一个解释,月亮本身是一个球形,之所以有阴晴圆缺的变化,是因为它反射太阳光的角度不同。这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在对月球的认识。
2、内容涉及到zz、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zz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3、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1)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历迁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4、因此,人才是否能得到善用的原因不仅在于官员本身的能力,还在于是否能得到帝王的欣赏和重用,比如: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多次劝诫吴王却因其不辨忠奸而被逼自杀,明代杨继盛因弹劾丞相而在狱中被毒打至死等等,所以对于能遭到三次贬黜,而仍然能有所作为的范仲淹来说,不得不庆幸自己出生在了一个好的朝代,赋予了他敢于上谏的机会。
5、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
6、谢氏去世后,范仲淹并没有将母亲与生父合葬于苏州祖坟,而是于西京洛阳另择茔地安葬。一般来说,女性再嫁后,去世后应和后夫葬在一起。谢氏再嫁到朱家后,范仲淹做官后将母亲接回奉养,谢氏和朱文翰并没有离婚。如果将她和生父葬在一起,显然不合适,朱、范两家族都接受不了。如与后夫葬在一起,恢复范姓后的范仲淹感情上也难以接受,上坟祭祀更是麻烦事,另择茔地安葬显然是适中的选择方案。再则“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俗语,可能也影响了范仲淹在此问题上的选择。
7、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闹起了蝗灾,毁掉了很多庄稼,百姓和官员人心惶惶。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但是仁宗根本不在意这些,庄稼吃了点儿就吃了,还可以再种嘛,于是没有理会这事情。
8、宋仁宗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9、北宋皇帝闻讯后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
10、仲淹(名)和希文(字),均由饱读诗书且做事细致的范仲淹所取。
11、作者|我方特邀学者风飘石
12、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
1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4、晏殊(喻恩泰饰)在院子里吟唱《浣溪沙》
15、仁宗也很能容忍士大夫对他的批评,有一次他主持殿试,当时苏轼的弟弟苏辙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回答皇帝的策问,小苏文章的主题就是骂人,把仁宗皇帝骂了一个狗血淋头,骂完皇帝还骂了当朝宰相。
16、我们把现在的价值观投射到历史当中,所以才对各个朝代有了不同的情感和认知。
17、早在秦汉时就已在朝中设有谏官以谏君过,到宋代是谏官的权力达到顶峰,上察帝君百官以肃正纲纪,下至各州各地监管民生民情。自能忍受谏官吐沫的仁宗之后,宋神宗时期有张舜民仅做官七日就上书六十封,徽宗时为官半年的任伯雨竟上书一百零八封。故此可见,范仲淹不畏生死富贵,能够获得机会并敢于谏言,要得益于所处的时代风气和制度的支持。
18、舍身取义,敢管帝王家务的忧君之心
19、仁宗朝时期的司马光(初俊辰饰)还非常年轻气盛
20、随着范仲淹、杜衍、韩琦、富弼与欧阳修等人一一被逐出朝堂,庆历新政自然也随之“流产”了。
三、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人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1、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zz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2、宋朝女性最常见的服装就是里面穿一件抹胸,外面套一个褙子,甚至是不用扣钮、就是敞开的,就像我们现在流行的“内衣外穿”一样。
3、新政是好,但是,这场改革之路隐患重重,新政岌岌可危了。因为新政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触及了大批守旧派官僚们的切身利益,他们不甘心,开始抨击,范仲淹的部将也遭到秘密调查,欧阳修被调离。范仲淹遇到了许多麻烦。
4、这耳熟能详的名句,出自一个杰出的zz家——范文正公。
5、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
6、因此,范仲淹研究专家方健先生在《范仲淹评传》一书中,认为范仲淹将其家族历史追到范履冰的说法,并不可信。
7、首先,宋朝老百姓的收入是历史上较高的,收入高就直接意味着在宋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是不错的。
8、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9、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
10、北宋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zz家、文学家。
11、我现在在广州生活,苏东坡当时是在惠州,距离不远。北宋时广州缺乏淡水、饮用水,因为近海,地下挖出来的水都很咸很苦。苏东坡就给广州的知州朋友写信,建议他利用广州城外白云山上的山泉水,用粗的竹筒连接,组成水管,把山泉水引到广州城里面。这就很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自来水供水系统。
12、范隋夫人陈氏,有子二人:范梦龄和范梦均。
13、唐朝长安的商民开店,只能在政府制定的东西二市里面。在居民区里不允许有商店。而我们现在看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开封城里,都是密密麻麻的商店,很多地方都是一家家连着的。
14、至此,两人只能借边事再起,分别于庆历四年的八月、九月,自请出京巡守了。
15、儿子:长子范纯佑、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
16、清代(公元1644~1911年)是青花瓷的鼎盛时期,景德镇青花瓷以其烧造精致而独占鳌头,成为中国近代青花瓷的代表。
17、仁宗夜里肚子饿想吃烧羊肉,但是按照当时的制度,夜间是没有给皇帝供应烧羊肉这么一个惯例的,他也只能忍着。
18、为什么宋仁宗一朝却能够在历史上大放异彩?
19、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20、孙纲2015
四、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2、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离开朝廷,担任邠州(今陕西彬县)知州。尽管此时新政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但范仲淹仍然在答谢皇帝新任命的文章中表达了自己"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的坚定信念。
3、回复历史上的今天,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4、除了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几乎是孤军作战。他破格提拔的一些年轻人,除了让他日后在史书上平添一笔令人诟病的话题外,并未能发挥多少实质性之助力。然而,王安石何许人也,人称“拗相公”的他,又岂会轻言认输,何况,他亦坚信,“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此当是解决宋朝积贫之较好出路。故王安石亦是“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也”。
5、金门乍入应垂泪,因挂朝衣忆彩衣。”
6、宋朝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也特别值得一提。“四大发明”其中有三个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包括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7、素质三连biubiubiu~
8、范仲淹的“庆历四年春”,以无尽的遗憾,在历史上留下了悲凉的一页。他永不会想到,25年后,同样一个春天,同样是参知政事,同样壮怀激烈、忧国忧民,同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同样是以失败而告终,但个人的结局却又如此不同。范仲淹仅凭“文正”之谥号,则足见其不论生前身后,名声无碍。而王安石,却远没有他的这份幸运。
9、讲的是宋仁宗赵祯的一生,
10、范仲淹高祖范隋,本为幽州(今北京市)人,唐朝末年任幽州良乡县(今北京市良乡县)主簿,后改任处州丽水县(今浙江省丽水市)县丞。安史之乱后,北方陷入藩镇割据的混战中,范隋遂选择富裕且少战乱的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作为定居地。从此,其后人遂以苏州作为祖籍。
11、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刘钧饰)以农人打扮出场
12、“四谏”官一声奏言,撤掉了没有军功的夏竦,任命杜衍和富弼为军事长官;“四谏”官第二声奏言,彻底罢免了宰相吕夷简的军政大权;“四谏”们第三声奏言,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由范仲淹取而代之。
13、范仲淹从小就刻苦勤奋,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却知足常乐,并不为现今的苦况忧思,反而将全部精力放在了读书致学上。为了更好的读书,他甚至选择远离家庭,借助到清净的佛寺,每日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以此果腹。这就是后世常说的划粥割齑的故事。
14、范仲淹做到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毫不留情、当众斩首,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涌现了能征善战的将领。范仲淹的这支军队,成为宋朝的一支劲旅。
15、《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古今乐录》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陈州留有《三贤祠》,赞扬范仲淹、包拯等治国爱民的政绩。
16、这些文字背后所传达出的以忧国忧民为先、不计较个人荣辱的精神品质,成为了范仲淹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17、为一个存在感很低的皇帝,
18、诚望范氏宗亲,积极参与范氏文化平台。求创新,求发展,谋幸福,共传承,共建美好范氏文化平台。
19、公元1051年,范仲淹移任青州,1052年调往颍州。但是六十四岁的操劳了一生的范仲淹,已经积劳成疾,才到达徐州,就病情加重,溘然长逝。
20、当时,他团结了韩琦、富弼、欧阳修、滕宗谅等一大批主张革新的新锐人物,提出“明黜陟、抑挠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主张,想要改革zz,发展生产,做到百姓安乐,国富兵强。
五、范仲淹是哪一个朝代的?
1、以为也就老死于此了,范仲淹也心灰意冷。但是,这时,出了一件大事,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从此,范仲淹将开始他自己从未想到过的的戎马生涯。
2、范仲淹结束了为母亲守丧的三年生涯,被宰相王曾和枢密使晏殊推荐到宫中做官,任秘阁校理。他在临去京城开封赴任前,在应天府留下一首诗:
3、宋朝老百姓收入历朝较高,
4、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公元1052年6月20日),这位杰出的zz家在移守颖州的途中病逝于徐州。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魏国公。
5、宋朝士大夫较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普遍存在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不仅是某几个人,而是整一个群体都这么认为。士以天下为己任,认为这个国家的天下事,我应该参与治理,我有责任把它治理好。这种道义担当,在其他时代很少能看得到。
6、现代人有种根深蒂固的误解,以为宋朝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着装会非常保守,要把自己包裹得密密麻麻,甚至女子连脖子都不能露出来。其实不是这样子的。
7、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zz、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8、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zz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9、以夏竦为首的政敌们,利用诽谤和构陷之手段,对范仲淹及其zz盟友韩琦、富弼、杜衍、欧阳修等人,就士大夫安身立命最为基本,亦最为重视的两个方面——zz大节和私德品行,报以种种恶意攻击和抹黑。在zz大节方面,他们就“结d”一事大做文章,而范仲淹在面圣自辩时,因自认坦荡,问心无愧,反而就势提出了“君子d”之一说。欧阳修则更猛,他直接撰写了一篇言辞激烈、文理并具的雄文上呈仁宗皇帝,题目就叫《朋d论》。可惜的是,文章是好文章,殊不知,已然犯了一个天大的忌讳。诚譬如一个医者,任其制药的本领再高,若不擅把脉,所开之药不但不能对症,反倒成为害命之药了。
10、宋代虽然是理学的重要形成和发展时期,但是,妇女因为各种原因改嫁,既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也为社会舆论所接受。不像明清时期,“以理杀人”,变态性地要求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完全剥夺了妇女再婚、追求幸福的权利。
11、范仲淹直接取王通的字作为自己的名,又从“文中子”三字中取一“文”字,前边加上有崇尚之意的“希”字,以“希文”为字。
12、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
13、一条采访了宋史研究者、有名历史作家吴钩,
14、他想给张贵妃的伯父(一说是叔父)升个很大的官,但是官员纷纷反对这种利益绑定,包拯甚至还把唾沫吐到了仁宗脸上。当时宋人的观点就是,官职是国家的公器,不是私人想要给谁就给谁的,以公谋私要不得,都要遵从整个制度的规定。
15、龚自珍、陶渊明、杜甫、屈原、范仲淹按朝代先后顺序如下
16、范仲淹欣然答应了好友撰写记文的请求,写下了《岳阳楼记》。其中光耀千古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既是范仲淹对失意好友的劝慰,更是他高尚情操和自身追求的写照。
17、范仲淹一生几起几落。从京城到地方,从地方到京城,每一次贬谪都是他坚持自我,坚持清正的见证。多次遭贬谪,还能坚持心中的原则,这一点值得我们敬佩。
18、然而,面对范仲淹们的“不容情”,夏竦们的反击也来得更加猛烈与恶毒。
19、范仲淹一生四贬州郡,处处因“忧”生爱,泰州筑海堤、江淮赈蝗灾、苏州治河水、开封肃政纪、饶州免贡茶、延州拒强敌、邓州兴教育、青州减赋税,桩桩件件,青史留名。我倒是觉得《岳阳楼记》里有一句话写颠倒了,应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更为贴切。
20、范仲淹等人参与了抗议废后事件,他为废后之事当众与吕夷简辩论,为自己种下了祸根。妻子再三劝他不要惹祸,他却固执地头也不回就去了朝堂。然而,等候上朝的范仲淹,等来的是又一次贬职。这一次他被远放江外,去睦州,今天的浙江建德市梅城镇做知州。朝中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催促着押他较快离京。不是不屈辱的。追随范仲淹的人越来越少了,送行的人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