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触龙说赵太后
1、触龙是赵国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他敢于在其他大臣劝说失败的情况下,出面劝说顽固的太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能体会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溺爱的偏执。所以他见到太后,先谈健康问题,表示对太后的关怀,消除了她的怒气。
2、触龙把紧张的空气变得和缓了,接下来,他是不是就可以劝赵太后了呢?
3、《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4、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说话的前提要讲一个“理”字,触龙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
5、魏冉举荐白起出任大将军,为秦国打败了韩、魏、楚三国,攻取了魏国在黄河南边的属地,获得大大小小共六十余座城市
6、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7、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8、没死以闻:冒着死罪把这话告诉您。
9、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差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0、B.少益耆食,和于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12、应当说,触龙问候起居、关心孩子,都切中了赵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动赵太后的恐怕不是这些,而是触龙的一句话,“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释义: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
13、触龙和太后接上了话,此时还不能步入正题,因为谈话才刚刚开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时如果谈及人质问题,太后马上会翻脸不认人,必定会唾触龙满面。
14、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谢:谢罪
15、投其所好,请君入瓮。
16、察言观色,避其锋芒。
17、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mò)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ǎo)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zhǒng),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18、秦急攻之:代词指赵国。
19、持其踵为之泣: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
20、盛气而揖之:气冲冲地等着他。
二、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翻译注释
1、三分读|往期精彩音频全集
2、解析:A.(介词,才/副词,就;B.介词,对于;C结构助词,置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
3、大话家常,拉近距离。
4、色少解:怒色稍微消解了一些。
5、古书为繁体竖版,古人将龍言误认为一字,后造一个字,并赋予一个新读音詟(zhé),马王堆出土的汉简显示为触龙。
6、这种劝说的方式是“刚而犯上”。
7、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8、本文选自《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士说客的言行和谋略。
9、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10、这件事关乎到国家安危,于是,“大臣强谏”。
11、但谁都知道,触龙晋见太后不可能只是为了问寒问暖,谈话还要继续,怎样才能让谈话既显得合情合理,又自然会引到人质问题上呢?触龙于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请安排孩子。
12、它道出了赵太后疼爱孩子的事实。此时,作为母亲的赵太后的心中也许会涌现出哺养长安君、持燕后踵哭泣、祭祀必祈祷的一幕幕往事。她的思想、感情已完全为触龙所控制,自然也就完全听由他摆布了。
13、老妇:赵太后自称。
14、选自《战国策`赵策》。触龙,人名。说,劝说。赵太后,赵慧文王的妻子赵威后。
15、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16、念悲其远也:为她远嫁而伤心。
17、太后盛气而揖之:代词指触龙。
18、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19、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
20、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
三、触龙说赵太后用了哪些说服技巧
1、赵太后(1)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2)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3、窃爱怜之:私意宠爱他。
4、而臣窃爱怜之:代词指触龙的儿子舒祺。
5、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
6、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⑴,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为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⑵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7、触龙说赵太后特殊句式(1)判断句非弗思也(表否定判断)(2)宾语前置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疑问句,代词作宾语提前)(3)状语后置赵氏求救于齐甚于妇人贤于长安君和于身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而封之以膏腴之地(4)固定句式日食饮得无衰乎(表推测,"恐怕吧?""莫非吧?")
8、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9、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10、就在秦国大兵压境,齐国乘机要挟,太后溺子拒谏的紧急关头,左师触龙挺身而出。左师是官名,是当时为了安置老臣而设置的冗散的官职。类似现在的顾问、调研员、巡视员。
1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好象指数词。
12、触龙抓住契机,用旁敲侧击的激将法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这一招果然奏效,立即引发了太后的反驳“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13、计深远:做长远打算。
14、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5、他们进入聊生活模式,还具体地探讨了怎么才能多吃一点,这时候,赵太后的戒备心放松了(“太后之色少解”)。
16、面对这样的要求,刚刚执政的赵太后是什么反应呢?
17、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18、《触龙说赵太后》中词类活用的字如下:日食饮得无衰乎。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没死以闻。闻,使动用法,使听到;赵王之子孙侯者。侯,名词作动词,称侯;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尊贵;犹不能恃无功立尊。尊,形容词用作名词,尊显的地位;其继有在乎。继,动词用作名词,继承人,后嗣者。
19、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20、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
四、触龙说赵太后出自哪本书
1、并以此作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姐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青腆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且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真是既痛快淋漓而又字字力重千钧,揭穿了太后。
2、触龙“入而徐趋”,这个动作特别可笑,我们想象一下,触龙进来时慢慢地小步跑,跑着向前,显示出触龙对赵太后的尊敬;但他年纪大,又跑不快,只能“徐趋”。跑到赵太后面前,马上“至而自谢”,“自谢”就是自我检讨。他检讨什么呢?他检讨自己脚有毛病,所以走不快;检讨自己很久没来看望太后,因为担心太后的健康,所以今天无论如何也要过来看看。
3、古音为zhu二声,但由于现代汉语中触姿势没有这个音的,根据相关机构的规定,这些古今不同音且古音已不再使用的汉字可以按现代汉语发音
4、左师触龙愿见。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xī)也,故愿望见。”太后曰:“老妇恃辇(niǎn)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zhōu,通“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shì,通“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5、由于触龙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指贵太后不该溺爱幼子,而是批评她还爱的不够,应像疼爱燕后那样疼爱长安君,才算爱得深远,所以太后听着十分顺耳,在不知不觉中已完全接受了触龙彀中。
6、左师触龙拜见了赵太后,而太后还在气头上。触龙避开“人质”问题不谈,先从饮食起居等生活琐事谈起,慢慢地打开了僵局。
7、赵太后溺爱孩子,众人皆知,触龙从请托孩子谈起,欲擒故纵,故意诱导赵太后谈及“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释义: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从而自然引到赵太后疼爱孩子问题上,这一对话深深地打动了赵太后。
8、文章人物性格刻画到位,触龙和赵太后的性格跃然纸上。一为聪慧谋士,一为慈爱之母。其中又可见赵太后为政之明智,虽一开始不听大臣劝诫,却也只说“老妇必唾其面”。待及触龙进见,赵太后与老迈的触龙亦有惺惺相惜之意。
9、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10、(作者)刘向(朝代)先秦
11、赵太后同意面见触龙,但做好了提防的准备“盛气而胥之(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该怎么办呢?
12、自己虽然脚有毛病,太后虽然怒气冲冲,但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进宫求见太后,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触龙和太后谈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使得谈话得以继续,事情向着触龙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
13、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14、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极力夸赞太后爱燕后而为之“计久长”的明智之举,以反衬出她爱长安君的“计短”。
15、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16、溺爱孩子、缺乏zz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释义: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17、触龙劝说赵太后,不是从国家大局而是从儿女成长的角度,终于让赵太后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齐国发兵,解决了秦国进攻的危机。
18、自托于赵:使自己在赵国立身。
19、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20、始终顺着太后爱子的心理,从为长安君的根本利益着想出发,层层深人地启发引导,情离于理,理表与情,终于使太后深受感动,心悦诚服,慷慨应“诺”。
五、触龙说赵太后全文翻译
1、(3)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4分)
2、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同“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3、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汉代楚国彭城,仕于京师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4、聊教育|看好书|听历史
5、微独:非独,不仅,不单。微,非,不;
6、一声爽朗的“然”,就说明她已经完全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至此,触龙的谏说已初见成效。他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剖析历代诸侯子孙未能继世为侯的教训,其原因就在于“位尊”、“奉厚”、“挟重器多”,却“无功”、“无劳”。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应当考虑到他们的长远利益,而不应该宠着他们。如果那样,一旦作父母的不在了(去逝),孩子将会失去谋生的能力。所以,应该让做子女的受点儿苦,得到锻炼,以后方可以立足于人世间。触龙认为父母爱子女应当为他们的将来着想当时秦国兵临城下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赵太后不愿触龙劝说如果长安君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您一味宠爱他以后您不在了叫他怎么在国家里安身立命父母爱子女应该为他们的将来打算
8、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9、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10、B.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11、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12、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
13、(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3分)
14、贱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
15、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明确地对左右的人说:“有再来说将长安君作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啐在他的脸上!
16、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
17、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zhǒng)为之泣{踵:脚后跟},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18、D.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9、D.恣君之所使之恣:肆意
20、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