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晋国骊姬之乱
1、姬奚齐(前665年—前651年),春秋时期晋国国君,骊姬之子,晋献公姬诡诸幼子(一说姬卓子是晋献公幼子)。他被荀息立为国君,被里克与丕郑所杀,死时仅十四岁。坟墓葬于曲沃,后在1739年迁于曲阜。
2、虽然这19年很辛酸,但对以前一直养尊处优的重耳来说,却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心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贵公子成熟了许多,开始伺机而动。
3、荀息的坚定安抚了晋献公不安的心。
4、里克说:三公子d羽的怨恨将要爆发,秦国、晋国的百姓都支持他们,你打算怎么办呢?
5、答案是重耳不敢回国,里克的打算落空了,无奈之下只能迎立公子夷吾,就是晋惠公。
6、晋献公托孤荀息,为何失败了?
7、三家分晋发生于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8、骊姬要在现代那是个蛇蝎美人,为啥这样说?为了废掉太子申生,立她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骊姬耍了一个又一个阴谋诡计。
9、《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10、由此观之这四个女人的确存在过。
11、里克、郑父的分析非常中肯,重耳、夷吾都是长公子,且一个有秦国庇护,另一个有翟国辅佐,国内的百姓都怨恨骊姬母子,只是由于晋献公在世才不敢造次,现在国有大丧,支持重耳和夷吾的人必定会有行动,到时里应外合,奚齐肯定无法坐稳君位。
12、这样的行为虽然在今日不足以仿效,但其精神恐怕不应当过时;危难时刻想着他人,甘愿为他人作出牺牲。当然,这其中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所付出的牺牲,应当是有价值的,像中生为之牺牲的对象,在我们看来肯定是不值得的。实际上,他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完全可以既避过陷害,使搞阴谋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又以此来表明对父王的忠诚。
13、紧接着就在国中制造太子将废的舆论,迫使诸大夫改变他们的zz倾向。周制,每年冬祭宗庙谓之“蒸”,国君在则亲往,不在则太子代行。这一年的祭礼,晋献公称疾不往,也不派驻守曲沃的太子申生代祭,却另派骊姬之子奚齐担任主祭。这件事在诸大夫中引起强烈反响,皆疑太子将要被废。诸大夫疑团未释,晋献公又派申生率师攻打东山皋落氏,太子是储君,关系国家的未来,所以“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左传·闵公二年》)。使太子率师亲征,大夫皆以为是欲擒先纵的圈套,所以这件违礼的事情,更加证实太子将废是事出有因的。
14、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却芮曰(43):“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粱近秦而幸焉”乃之粱。(以上僖公六年)(1)
15、随着骊姬阴谋的一步步实现,她加快了行动的步伐,继而又采取了更加毒辣的手段,那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阴谋,还被蒙在鼓里的太子申生能躲过这场劫难吗?其他公子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16、骊姬本属于战利品,晋献公却终究被美色蒙蔽了双眼。
17、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同时也是他所信奉的观念的牺牲品:既已知道罪魁祸手是谁,却为父亲的“幸福”而不愿揭露;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却以自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18、(39)徇:遍告,布告。
19、荀息此人虽是贤才,却愚忠不已,他本是忧国忧民的良臣,也知道公子重耳等人远胜过奚齐,更知道骊姬用计害死了世子申生,可他却不顾诸大夫的反对,执意要拥立骊姬的儿子,只因为献公的遗命。
20、说完了晋献公的伟大,让我们再将思绪转回来,说一说因他宠爱骊姬而引发的那场晋国祸乱吧!
二、晋国骊姬之乱原文
1、当奚齐被里克突然袭杀在晋献公的葬礼上时,作为大臣的荀息就应该意识到晋国朝局的危险,在这种时候,荀息应该立刻查办凶手,铲除反对派,可荀息做了什么呢?
2、不久连尹襄老在楚晋战争中战死,连尹襄老的儿子黑要立即要求将庶母夏姬娶为妻妾。屈巫久慕夏姬美艳,扬言要娶夏姬为妻,夏姬被其感动,就依照巫臣的计划,假托迎丧之名向楚王请求回到娘家郑国,借助郑、晋的良好关系,寻回亡夫襄老的遗体。
3、国语·晋语·史苏论骊姬必乱晋
4、传承大美山西文化之瑰宝
5、为理想、真理、道义献身,固然可敬、高尚,值得赞颂。在没有理想、真理、道义可以献身之时,保存自己,认清身处的环境,从中得到自己应当得到的东西,的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在人们为了现实利益而互相倾轧、勾心斗角的春秋时代,很难说有什么值得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在混乱纷争之中如何保护自己,是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霸王”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大概正是认清了时势,并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时势,从而成为强者。
6、迎立重耳!毕竟里克一d都是武将,在实力面前,夷吾一d也只能妥协。
7、因为里克很尊重荀息,而荀息又是辅佐奚齐之重臣,于是里克在杀奚齐之前就和荀息之间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8、在“骊姬之乱”事件之后登上君位的夷吾,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来处理d争的问题呢?为夷吾登上君位起到重要作用的重臣里克、丕郑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继位前曾向秦穆公承诺的割让河外列城五一事,登上王位的晋惠公能否兑现呢?
9、杀功臣、弃盟约,惠公一次忘恩负义
10、(26)夷吾:晋献公之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惠公。屈:夷吾的采邑,在今山西吉县。
11、要把谁从国外接回来即位呢?是公子重耳?还是公子夷吾?或者其他公子?
12、上一集,杨秋梅老师为我们精彩呈现了在晋国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曲沃代翼”事件,这一由小宗夺取大宗政权的重大变革,也反映出了晋国所独有的zz模式。就在晋国通过晋献公的治理逐渐走向强盛之时,晋国宫廷内部却再次上演了一场震撼朝野和列国诸侯的宫廷政变。那么,这场政变是如何发生的呢?这一事件之后,晋国的命运又将如何发展呢?《晋国春秋》系列节目第四集《骊姬之乱》,为您讲述。
13、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日:“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22)?”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14、后来晋献公派人攻打蒲城,重耳不敢违抗老爸的命令,又翻墙跑去了狄国,从此就在外面流亡了19年。
15、骊姬之乱发生于公元前650年,秦穆公即位于公元前659年,此时的秦国实力其实很一般,因为秦国就是在秦穆公手里才真正开始强大起来的。而同时,骊姬之乱只是晋国王族的变乱,并未对晋国的内政和军事造成多大影响,而在位的晋献公也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君主,此时的晋国其实非常强大,家底之雄厚不是秦国可比的,不然后来晋文公也不可能成就霸业了。
16、当初,晋献公派大夫士为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小心,在城墙里放进了柴草。夷吾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晋献公反人责备了士芬。士芬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定变为仇怨。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定来占领。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事奉国君呢?《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国君如果能修德行并巩国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士芬退下来后作了首诗说:“狐皮袍于毛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该跟从哪一个?”
17、“栾书罐”是春秋中期的一件铭文错金银青铜器,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金银青铜器。该青铜器高4厘米,是用来祭祀的酒器,有错金铭文5行,总共40个字。它是由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栾书制作的,其铭文的大意是:在正月季春,栾书作此器,用以祭祀祖先,希望长寿,子孙永宝用。战国秦汉时期的铭文大多是刻的或錾的,其铭文与铜器的本质基本没有区别,粗心的人有时会对铭文视而不见。但是,从春秋时期以后,人们在铜器上用黄金错成铭文,这样,铭文就闪闪发亮。所以在青铜器上铭文金光闪动,会首较新入你的眼睛,特别是当青铜器经过地下千年埋藏,它的表面变成了“绿漆古”或“黑漆古”。而错金铭文的光辉虽经过数千年,但是丝毫不减,闪闪发亮,非常美观。
18、其实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他早期的时候也是被迫离开的,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不想离开,但是迫于局势的话也没有办法,所以我觉得最后离开了十多年之后到晋国的国内局势比较稳定的时候,他才回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60多岁才回晋国,而且最后也是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这和他早年时期的经历有关系。
19、晋惠公深知君位来之不易,要坐稳这个位子,就必须消除一切威胁。对于晋惠公来说,他的威胁有一是声名远播的哥哥重耳,二是弑君作乱的里克、郑父,三是即将得到河西之地的秦国。
20、次年,秦国饥荒缺粮,秦穆公请晋惠公援助粮食。但贪婪的晋惠公却认为这是讨伐秦国的大好良机,非但不借粮食,反而谋划出兵攻秦。
三、晋国骊姬之乱读后感
1、(45)秦:诸侯国名,嬴姓,在今陕西凤翔县。幸:宠信。(1)
2、《史记·晋世家》:夷吾欲往,吕省、郤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彊国之威以入,恐危。”乃使郤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秦缪公乃发兵送夷吾於晋。齐桓公闻晋内乱,亦率诸侯入晋。秦兵与夷吾亦至晋,齐乃使隰朋会秦俱入夷吾,立为晋君,是为惠公。
3、好一招“缓一缓”,荀息在明知威胁新君的就是里克一d的前提下,依然按部就班地执行“先办葬礼,再继君位”的程序,全然不知道变通,此时的他本来可以用“谋逆”、“弑君”的名义合法除掉里克、郑父,但他竟然以里克d羽众多就放弃了,殊不知,如果荀息公开里克等人的罪行,那些朝中大夫未必会跟着里克一起“谋逆”,荀息优柔寡断,白白错过了诛杀里克等人的较佳时机。
4、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10):“君梦齐姜(11),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16),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5、先秦许多典籍都有记载“骊姬之乱”,但细节都有所差异。
6、骊姬不是中原人,而是地道的骊戎人,是古戎人的后代。当时晋献公在骊戎打了胜仗,骊戎的国君很怕死,就跟晋献公讲和,献上了两个美女。这是一对姐妹花,妹妹叫少姬,姐姐就是骊姬。
7、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8、(40)祛(qu):袖口。
9、晋惠公继位后并未正确处理国内d争问题,而实行了一条d同伐异的政策,他以吕甥、郤称为心腹,不但不给里克、丕郑的赂田,而且以杀君的罪名捕杀了他们。这一举动引起了国人的反感。晋惠公以“河外列城五”赂秦人,也是一种zz手段,晋国是一个新兴的大国,不肯受制于人,晋惠公借口国人反对割地,要求缓赂,实际上同样毁弃了诺言。
10、分封制是导致“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晋国公室的衰微,也是造成晋国被一分为三的重要原因。早在春秋时期,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选择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是晋国和楚国、秦国等诸侯国不同的地方。
11、里克、郑父绝不是忠义之人,如果他们是,他们就不会杀掉并无过错的悼子,更不会逼死荀息,所以当夷吾许诺分封汾阳之地时,里克一定动心了,权衡之下,里克、郑父自然选择有利可图的一方。
12、魏赵韩三家分晋根本原因就是分封制。一定程度上,晋国可以理解为一个缩小版的周朝。就周武王姬发建立的西周,因为地域辽阔等原因,所以采用了分封制。同时,就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来说,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里克长叹道,随后便举剑自杀了。
14、(43)却芮(xirui):晋国大夫。
15、申生是晋献公与齐姜(原献公父武公的小夫人)的儿子,心地善良,唯父是从,实质上就是一个很好欺负的软蛋。申生性格上的弱点,让骊姬钻了空子。
16、就在晋献公死去的同年,接连两位新立国君被杀,而骊姬之乱的始作俑者——骊姬本人,也被大夫里克鞭打致死,至此,骊姬的势力消灭殆尽。而在扶立新君的问题上朝野上下又分为了两派,那么,又是谁使用了怎样的手段最终夺得王位呢?
17、重耳曰:“群公子尚多,何必我?且二孺子新诛,其d未尽,入而求出,何可得也?天若祚我,岂患无国?”
18、晋献公晚年昏聩,听信骊姬之言,先是诛杀了世子申生,后又发兵驱逐公子重耳和夷吾,使得晋国埋下了内乱的种子。然而,看似诡计得逞的骊姬母子却没有笑到最后,原世子申生一d的里克派心腹扮演成刺客,于葬礼之上突然袭杀了骊姬之子奚齐,后又于朝堂诛杀少姬之子悼子。
19、“骊姬之乱”暂时中断了晋国蓬勃的发展进程,从公元前651年到前636年的十五年间,zz局势很不稳定,期间,惠公去世怀公继位,但直到晋文公归国才彻底结束了“骊姬之乱”的影响。
20、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5):“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四、晋国骊姬之乱朗读
1、《史记·晋世家》:荀息将死之,或曰不如立奚齐弟悼子而傅之,荀息立悼子而葬献公。
2、美艳不可方物的骊姬/剧照
3、晋献公为了巩固君权诛杀公族,建立国无公族制度,斩断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它表明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已从根本上冲毁了。那么,这样一种制度真的能够稳固强化君权吗?
4、骊姬是春秋时期骊戎国国君之女,她生而美丽,芳名传遍晋国大地。当时骊戎国是晋国的属国,他们向晋国称臣,按时向晋国进贡。晋献公是晋国曲沃代翼后的第二代国君,他雄才大略,治晋之时并国服国为晋国位列打下了雄厚根基。晋献公对于臣服的骊戎国不放心,于是亲率大军攻灭骊戎国,获得佳人骊姬。
5、(16)小臣:在宫中服役的小官。
6、荀息对晋献公是忠诚的。他望着气息奄奄的君王,以性命发誓:定尽全力助幼主坐稳君位,若不然必以死谢罪!
7、惠公此人极为吝啬,又是个忘恩负义之徒。刚刚继承君位后,惠公便后悔答应里克和秦穆公的事情,当时秦国使臣一路护送惠公返回绛都,就等着交割河西之地,但惠公却称大臣们都反对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他虽然极力反驳,但却无济于事,只好暂缓交割事宜,同时惠公也不再履行分封汾阳之地给里克的承诺,还夺取了他的权力。
8、(1)骊姬:晋献公的宠妃。
9、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笃,弥留之际他托孤于大夫荀息。九月,献公在位二十六年后死去,荀息扶立奚齐为君。十月,中大夫里克率兵将奚齐杀死于献公灵前。荀息又立骊姬之妹所生的卓子,里克又杀掉了卓子,骊姬、荀息自缢而死。
10、重耳之所以拒绝了里克、郑父,其实源于三个“疑”字。
11、韩之战的失败,晋国割地委质,单是割让如此大片国土也是六百余年的晋国史上少有的,此战可谓最惨之役,也成为晋人的奇耻大辱,国内矛盾骤然激化。
12、骊姬这个蛇蝎女人终于死了,她的儿子和她妹妹的儿子都死了,这下后宫清净了,里克就代掌国政,同时赶快派人去找重耳,叫重耳回国即位。
13、她趁献公出城狩猎之时,对申生谎称献公梦到其生母齐姜,所以命申生去曲沃祭奠母亲,并把祭祀所用酒肉送回宫中,供父亲享用。
14、晋献公带两姐妹回到晋国后,十分宠爱。次年,骊姬便生下儿子奚齐,少姬生下儿子卓子。其实在这两个儿子之前献公已有三子,分别是太子申生、庶子重耳和夷吾,但自从生下两个小儿子后就越发和他们疏远了,甚至还想废掉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
15、里克、邳郑等人打算迎接公子重耳回国,于是就鼓动三位公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的d羽发起动乱。
16、然而,并不是你想迎立重耳,重耳就必须回国的。这是个双向选择。
17、上卿荀息素有声望,又是托孤相国,里克、郑父竟然敢连续发动两次政变,先后诛杀奚齐和悼子,又逼死相国荀息,如此大逆不道之臣,能否安心拥护重耳继位,此乃重耳的“第二疑”。
18、骊姬被立为夫人,但她的野心并未得到满足,随着其子奚齐年龄渐长,母以子为贵,她萌生了废掉太子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的私念。
19、我们首先来说韩赵魏三国的来历。当年周王室分封诸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国家的卿大夫都是由皇室亲属担任,为的就是防止外姓夺权。但晋国是一个例外,因为当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晋献公就大肆杀戮皇室宗亲,并且晋国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皇族的公卿。
20、到了晋文公在位时,同样对进攻公室子弟进行打压,选择重用异姓卿大夫。在晋文公等君主位列的过程中,缺乏公室力量制约的卿大夫不断壮大,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晋国公室也没有力量却制衡了。
五、晋国骊姬之乱注音
1、"三家分晋"其实不止代表晋国灭亡,韩赵魏三国成立,还有几层更深层次的意义。
2、献公以为,以荀息的威望足以震慑群臣。说起来,相国荀息并非骊姬一d,他与世子申生反而有旧交,这让很多人以为他会废掉奚齐而立重耳,这一点,晋献公也是清楚的,但献公选择他不仅是因为他在朝中的威望,更多的还是看准了荀息为人的忠诚。
3、敬请关注下一期:晋国风云第5篇·重耳复国
4、荀息见奚齐被杀,自感有愧于先君,就准备自杀。
5、您可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预约入馆参观。
6、事实上,公子重耳是想成为晋君的。他作为献公最年长的公子,是最有资格继承晋国的,而且在重耳的身边,还有诸如狐偃、赵衰、魏犨、介子推等贤德之臣,论声望、论支持率,重耳无疑是晋国君位的较佳人选。如果重耳真的是淡泊名利的人,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怎么可能一直跟着重耳流亡列国?这些人之所以跟着重耳,完全是因为看中重耳的才能,断定他一定能回国继承晋侯之位。
7、忠于骊姬母子的大臣曾建议荀息立刻诛杀里克、郑父,以稳定悼子的君位。但是荀息过于迂腐,竟然回答道:“里克、郑父都是国之宿老,在朝中有一半的大夫出自他们的门下,万一讨伐失利,我们在晋国将无立足之地,不如暂时将此事按下不提,等丧事完毕,新君继位之后,再设法驱散二人d羽,处置他们。”
8、骊姬天生丽质,年轻貌美,深得献公的宠爱,于是自然而然就萌发了立骊姬为夫人的念头。大夫史苏极力反对,他从戎女亡国的历史教训中寻求根据。夏桀伐有施,获妺喜,受宠而亡夏。商纣王伐有苏,获妲己,有宠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获褒姒,西周亡。“诸夏从戎,非败而何?从政者不可以不戒,亡无日矣。”(《国语·晋语一》)献公难以改变爱美之心,终立骊姬为夫人。随着奚齐年龄的增长,骊姬要废掉申生而立己子奚齐为太子的欲望愈加强烈。
9、《史记·晋世家》:献公亦病,病甚,乃谓荀息曰:“吾以奚齐为後,年少,诸大臣不服,恐乱起,子能立之乎?”荀息曰:“能。”献公曰:“何以为验?”对曰:“使死者复生,生者不惭,为之验。”
10、公元前433年(晋幽公元年),晋公室仅剩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晋国所有领土全部入了韩、赵、魏三家之手,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韩、赵、魏三家。
11、公子夷吾继位后,史称“晋惠公”。表面上看,晋惠公外有诸国拥戴,内有强臣辅佐,似乎他成了这场夺嫡之战的最终赢家。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要坐稳一个国家,登基继位只是一步。
12、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13、(25)重耳:晋献公的次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文公。蒲:重耳的采邑,在今山西限县西北。
14、晋献公共有九个儿子,其中有三位贤能的公子,分别是太子申生、次子重耳、三子夷吾。骊姬生子奚齐后,开始挑拨晋献公父子的关系,想引发内乱,立奚齐为太子。晋献公老而昏聩,听信了枕头风,开始疏远自己的儿子。申生是齐国公主之子,重耳与夷吾是翟国公主之子,申生的亲姐姐嫁秦穆公为妻。
15、殊不知,此时最重要的不是另立新君,而是追查凶手,消除隐患,可荀息这么做了吗?
16、话说晋献公在完成了对周边的兼并之后,又发兵攻打骊戎(今阳城、垣曲一带)。骊戎不敌,未免亡国之祸,不仅与晋军签订了投降的盟约,还向献公敬献了骊姬和少姬两姐妹。
17、为什么62岁的重耳,最终还是当上了晋侯?
18、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
19、之后的晋国如何发展,且听下回分解!
20、骊姬之乱给方兴的晋国带来了一场不小的灾难。晋献公、骊姬为了稳固骊姬之子奚齐的地位,继而驱逐群公子,此举使晋公室失去了与之唇齿相依的同姓宗族──公族,直接导致了晋公族的衰弱。并由此确立了以后历代晋君恪守不渝的一项制度——晋无公族。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种与其他诸侯国不同的zz模式,它对晋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深远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