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秋夜朱淑真
1、这是一首酬赠诗。友人程近写了一首《秋夜即事》赠给诗人,诗人写此诗作酬答。
2、前两句叙事.首句交代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
3、众所周知,由于古代特定的社会情态和生活遭遇,女子能文者屈指可数。但并不是说女子就一定逊色于男子。像我们所熟悉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便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更有“千古一才女”之称。其实在宋代,除了李清照之外,朱淑真亦是有名的一位才女。朱淑真,号幽栖居士,自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工于诗词。
4、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5、后两句写景.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6、据记载,朱淑真的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所以朱淑真诗中的愁绪,都是移情于物的体现,即寄情于诗,来排遣爱情生活的不顺。因此在次句中,我们紧接着便能看到朱淑真难以入眠后的所作所为,即“烛花频剪欲三更”,剪烛花剪到马上就三更天了。频繁地剪烛花,加上时间的推移,说明朱淑真是在饱受孤寂的煎熬之苦。
7、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8、纵观朱淑真的这首诗,先从屋外的漫漫秋夜,写到室内的频剪烛花,又从室内的“铺床凉”,写到室外的“缺处明”,可谓层层深入,反复渲染了朱淑真作为一个思妇的孤寂苦闷之情。总的来说,《秋夜》是朱淑真水平很高的一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能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空间。
9、huāpinjiǎnyùsāngeng。
10、今天的“经典诵读”就到这里了,本首古诗28字,阅读+鉴赏约为3分钟,希望这3分钟的阅读能给你与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学习积累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望继续坚持!我们下周见!
11、朱(zhū)淑(shū)真(zhēn)〔宋(sònɡ)代(dài)〕
12、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仅供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敬请谅解,并请及时告知我们。
13、一个落第诗人却成为皇帝,留下一句千古名句,成为张艺谋电影名
14、首句“夜久无眠秋气清”,即在凄清的秋夜里,朱淑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由此可见,朱淑真这里已是怨妇愁绪满怀。我们都知道七言绝句贵在含而不露,所以并没有说明“夜久无眠”都具有原因。但结合朱淑真都生平来看,这句诗的弦外之音就很好理解了。
15、①秋气:指秋日凄清、肃杀之气。②烛花:烛芯烧焦结成的花状物。
16、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在依然是那么明亮.
17、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18、厦门广播官方全媒体平台
19、凉,既指天凉,又写心境的孤独与凄凉。“凉”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
20、全诗像是一则宰辅日记,反映着作者从政生活的一个片断,展现了一个zz家的怀抱、气度和风采。
二、秋夜朱淑真拼音版
1、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2、经典诵读(3)|秋山·张籍
3、月光透过窗户铺洒在凉凉的床席上,从梧桐树的缺口里向外望去,今夜的月亮是那么的明亮。
4、经典诵读(14)|笠翁对韵·十一真·第1则
5、语文学科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宋词鉴赏正文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试题解析...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
6、(1)凉,诗人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
7、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8、带着孩子一起在国学中寻觅美丽的风景
9、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马上就到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10、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11、评选史上最厉害八大诗人,你会选谁?清朝有一人上榜
12、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13、带着日间田野劳动后的轻微疲乏和快意安恬,怀着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欣然自适,两位乡居老朋友在这宁静美好的秋夜不期而遇,怎能不叫人开怀呢?
14、漫漫秋夜,孤衾独宿,夜久无眠,朱淑真看着窗外梧桐缝的月影,斑驳地洒在床席上,今夜谁都不会给她送来温暖。这情景令人凉从心生。
15、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出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浙江海宁路仲人(海宁简志),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与李清照齐名。
16、宋朝时,写词的人很多,而且出了许多出名的女作家,朱淑真就是其中一位。朱淑真是钱塘(今杭州)人,她称自己为幽栖居士。朱淑真年轻的时候就很会写词和绘画。在宋代的才女中,只有她才能和李清照比作诗填词。不过,她比李清照稍差一点。朱淑真年轻时有个理想的意中人,也很有才华,和她非常好。可朱淑真的父母不让她和意中人结婚,而把她嫁给了一个商人。在古代,女子要结婚都得由父母做主。朱淑真的丈夫只懂得挣钱,对朱淑真作的诗、词和画都不感兴趣。朱淑真感到很孤独,她只有等到丈夫出去做生意,才关起门来填些词,诉说自己心中的悲哀。她写的词令人看了都要流泪,为她牵肠挂肚;所以,她的词合起来就叫做《断肠词》。
17、经典诵读(11)|赠花卿·杜甫
18、朱淑真是流年里的绝望者,她的诗词有过期盼和张望,有过缠绵和炽烈,却因“羽翼不相宜”的婚姻,一一葬送,当游离于婚姻之外的爱情在流年中消散,一切曾有的绚烂如同幻觉,绝望成为最后的姿势。在守望与绝望中,对和谐的追寻成为她作品的深层底色,对自由的确证成为她创作的深层动因,在此意义上她的情感穿越时空趋于永恒。
19、秋夜,欧阳詹想念好友,写诗相赠
20、(小题1)“夜”(“秋”);“频剪”(2分)(小题1)表达了女诗人月夜独处时的寂寞愁苦。(2分)
三、秋夜朱淑真翻译
1、经典诵读(25)|忆江南(其一)·白居易
2、一天一首诗:杜荀鹤《旅舍遇雨》
3、点击进入i听厦门小程序
4、经典诵读(5)|增广贤文·第16则
5、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6、yějiǔwúmiànqiuqiqing,zhu
7、唐德宗贞元九年癸酉(公元793年),欧阳詹三十七岁衣锦还乡,途经襄阳,襄阳县西南有檀溪,欧阳詹之友弘济上人居于彼处,欧阳詹作此诗赠与自己好友。
8、生于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但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是劫后余篇。
9、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
10、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晚上没有一丝睡意,百无聊赖之际坐在灯前剪烛花,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
11、我们今天听到的这首《秋夜》里,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渐凉。剪了很多次烛花,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
12、赏析: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
13、词中之帝李煜诗词全集:一生经历大起大落,句句写透人生的本质
14、宋代才女朱淑真的作品秋夜全诗如下
15、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16、朱淑真,号幽栖居士,生于仕宦之家。自幼就非常聪明,善读书,能文善画。她由父母做主,嫁给了一个小官吏,但两人才学不能相称,心灵无法沟通。
17、秋夜,王国维忧虑自身命运和国家前途
18、欧阳修最经典的10首诗词,首首都是佳作,不会背也一定要知道
19、诗人为了写酬诗,通宵未眠,足见彼此心期之切。又赞扬友人寄赠的诗章,感情真挚,表现出诗人与友人的真挚友谊。
20、哭坏了双眼伤心又断肠,最怕到黄昏可偏偏天又昏黄,怎能忍受细雨霏霏的初秋夜,一盏孤灯陪我苦熬夜的漫长。扩展资料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出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与李清照齐名。
四、秋夜朱淑真翻译及赏析
1、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
2、此题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写初秋月夜少妇的怨情.起句写秋月从东方升起,露水虽生,却是淡薄微少,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第二句写女主人公在气候转凉的季节还穿着轻软细薄的罗衣,没有更换秋衣;暗示了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的丈夫.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结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诗的前两句是写景,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后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便展现在读者眼前,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惋惜之情.
3、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4、第三句中的“凉”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凉”字照应题中的“秋”字,既写天凉,也写心境之幽寂。诗人由室内的月影,过渡到室外的月影。再运用顶针手法,写由望床上之月到望天上之月,融情于景,造成了缠绵的情调。写月光,不从正面写,而是写梧桐叶间若隐若现的月影,桐与月交织成一个纡徐婉曲的深邃意境。(意对即可)
5、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7、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8、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9、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10、而从梧桐缝里望去,月光却是那么亮。不知道当你置身那个环境中时,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在我,听到的是独自面对这世界的孤独。从屋外到室内,从床铺到梧桐月光,这里只有我一个人,那种沁透入骨髓的孤独感,令人心惊。
11、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12、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后两句写景。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送来温暖呢?这情景怎不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
13、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14、秋夜,陆游对朝廷感到失望
15、这个秋天,韦应物与兄弟分隔两地,思念油然而生,难得的是,韦应物在思念兄弟时,表示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
16、秋天的夜晚,秋雨淅沥,秋虫飞舞,总会勾起人的情思,这个秋夜,你又在思念谁呢?
17、直到南宋淳熙九年(1182)有一个名叫魏仲恭的人,将朱淑真的残存作品辑录出版,并为之作序。现存传世的《断肠集》、《断肠词》,都是劫后余篇。
18、意象:无眠,欲三更,凉满,缺处
19、新闻、互动、服务、路况
20、经典诵读(16)|山亭夏日·高骈
五、秋夜朱淑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戳蓝字“每天一首古诗词”关注我们哦!
2、朱淑真到底是在和丈夫离异后才另觅爱人,还是在无爱的婚姻中出轨,并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她实在娘家的情况来看,她最后应该已经跟丈夫分居,纵使没有得到正式的休弃,不算“大归”,事实上已经离异。后考证其因与情人分手而“悒悒抱恨而终”,“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有人据此猜测她又可能是投水自尽,死于湖中,尸骨都不能安葬。
3、经典诵读(20)|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4、在诗中,诗人言明自己的处境,他想脱离官场,但又不忍,最终不得不周旋其中,但他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格。
5、却向春风亭畔,数梧桐叶下。
6、铺(pū)床(chuánɡ)凉(liánɡ)满(mǎn)梧(wú)桐(tónɡ)月(yuè),
7、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
8、经典诵读(1)|秋日·秦观
9、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就很难打发漫漫长夜。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杜甫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着一“频”字,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
10、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11、秋天的夜里,诗人听到一只失群寒雁可怜的哀鸣,不觉起身仰望。
12、每一位文人,都是专业的旅行家;
13、每一篇国学,都是鲜活的游历图;
14、人间何苦又悲秋,正是伤春罢。
15、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16、经典诵读(2)|笠翁对韵二冬第1则
17、朱淑贞,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女诗人、词人。现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传世。
18、“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即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了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却是那么的明亮。本来月色的皎洁是高远、喜人的,可一个“凉”字,便道尽了月色的凄美。如此一来,我们便可得知,朱淑真所能想到的绝不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而是没人能“共剪西窗烛”的凄凉。
19、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20、经典诵读(4)|钟山即事·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