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放下执念的句子
1、一个人总是想快乐的事情,就会变得快乐;总是想着悲伤难过的事情,就会变得忧郁。心中无尘心自安,烦恼由心而生。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一切。
2、佛经上譬喻很多,梦幻泡影,水月镜花,海市蜃楼,芭蕉,又如犍达婆城,就是海市蜃楼,如阳□,太阳里的幻影等。年轻的时候学佛,经常拿芭蕉来比,我说芭蕉怎么样?「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这是古人的一首诗,描写一个教书的人,追求一位小姐,这位小姐窗前种了芭蕉,这个教书的就在芭蕉叶上提诗说:「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3、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投子义青。
4、无畏有曰:无死畏,无恶名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佛家禅语:修行不仅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时刻如是,平时不要讲那么多话,舌尖顶上颚,有口水时咽下,那是甘露水。
5、你所执着追求的一切,其本质都是虚妄不实的,经历体验就好,不必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也不必执着于任何得失成败,更不必执着于任何理念和思想,一切都会随顺因缘而变。如果能够体会到这一切事物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正如禅宗六祖惠能所言“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7、风吹芭蕉叶的声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实际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那位小姐懂了,拿起笔也在芭蕉叶上答覆他:「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8、译文: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一旦住在物质现象上,那是凡夫的虚妄心,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感觉、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应当无所住。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金刚经放下执念的句子)。
9、一个愁眉苦脸的年轻人,为了得到快乐,就去求教禅师。
10、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佛家禅语:禅师讲经:小鱼被熊捕到,求其放生,并称几年后自动送上门,熊说它不会为大而无望的机会抛掉既得利益。
12、史上最有诚意的“数绵羊”,睡不着的就靠它了
13、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14、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行善积德。在佛门里,布施主要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分别对应用“钱财身体”、“智慧知识”、“勇气信心”去帮助别人的行为。
15、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金刚经放下执念的句子)。
16、「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
17、《金刚经》在中国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
18、心中无尘心自安,烦恼由心而生。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一切。
19、我们之所以无法放下执念,是因为我们总是执迷于过去心、现在心或者未来心。执着于虚妄的心念,我们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心灵上的超脱。
20、要进行布施,首先要学会舍得。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布施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21、禅师一看,年轻人不远万里前来,身上竟然还背着一个巨大的包裹。
22、译文: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
23、为了不被师父责骂,他心生一计,去问师父:“师父,两个人相爱,可以永远在一起吗?”
24、“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25、放开执念,随缘是较好的生活。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26、《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27、众人听了,愕然相顾。柳絮是白色,本是常识,王铮却说出这么没有常识的句子。话说出口,王铮顿时酒醒,羞愧不已。
28、世间所有成形成体的,都是以心执相、都是虚妄的。从大千世界到微尘,从国家到家庭,从感情世界到物质世界……无一例外,皆是因缘所生,并随条件之变化而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你若知道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了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即如来法身。
29、提到布施,应当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布施后就忘记这件事了。而且布施的时候,是不会看对象的,只有这样,才能修得功德圆满。
30、无我,有几人可以做到,太难了,但是我们不需要完全达到那个境界。其实只需要达到这种境界的一点点,哪怕是触碰到边角,也足够我们普通人用了。众生都是一样的,不只是你一个人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
31、所以才和众生没有区别,但是这也是众生皆苦的原因。人之所以被烦恼束缚,被忧愁束缚,就是因为心中执念。执念太可怕,甚至有时候会让人发狂。就比如一个人非常想在职场走到某个位置。
32、这句巧妙地呼应了王铮那句诗的意境,更加化解了王铮的尴尬。众人纷纷称赞,王铮羞愧难当,从此不再诋毁金冬心。
3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4、人类的小心眼儿,关于生老病死以及你不想了解的那些事
35、放得下,才能更好地拿得起。人生不管是苦恼还是快乐,是舒心还是纠结,都是源于自我心境,大可不必苦苦纠缠,黯然神伤。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人生就不会迷茫。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也不必耿耿于怀。与其烦躁地抱怨生活命运不公,还不如从容淡定地笑对人生。
36、内心若是安定自在,则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都能够悠闲自得;内心若是烦恼不堪,就算呆在风水宝地,都觉得痛苦煎熬。
37、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俗世不扰;心不变,万物皆不变,红尘不惊。
38、译文: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
39、佛家禅语: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40、人真切地过着现在才是拥有人生佛家禅语: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41、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42、这时,金冬心又对一句:“夕阳返照桃花渡”。三月桃花渡,在夕阳的映照之下,自然变成红色。这句巧妙地呼应了王铮那句诗的意境,更加化解了王铮的尴尬。
43、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44、年轻人说:“大师,这么重的东西,我的肩膀扛不动啊!”
45、一个人若能领悟到一切万法的本质皆缘生缘灭,看透自我、苦乐、名利、美色等,世间万物之心便会生起,这样就能逐渐明白凡事不必过于执着,应以随缘的心态做事。顺境时珍惜眼前所有,以良好的机缘去成就事业,活出幸福的人生;逆境时坦然地面对、承受、化解人生中的各种困苦,依然能笑对人生,活得轻松、自在。如此,无论顺逆境,一个人都能坦然面对世间的悲欢离合、炎凉冷热,超越成败、荣辱和得失,甚至生死,随缘而行,无住生心,便能领悟人生的大智慧。
46、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47、有一个国王喜欢雕刻,于是精心雕刻了一座美丽的少女像。
48、只有懂得事不强求,一切随缘,心无增减,人生才能安然无恙。
49、佛教认为,人的烦恼都是因执着四相而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常说的“四大皆空”,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身体,和身外的一切事物。就像前面一条讲的布施,许多人做一件善事就图回报,对方不回个笑脸、不说句谢谢就会生气,心生嗔恨。
50、昨天的太阳,无法照亮今天的阴霾;昨天不幸,也无法定义明天的收获。种种过往,无论精彩与否,都是往事。放得下,才能无惧来日。
51、真正的真理就在最平凡之处,就在最平常的事物之上,平凡到极点,亦是伟大到极点。真正的圣人都是于平凡处见伟大,在平常中修行而体悟境界。正所谓“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52、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53、无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以下经句更是其中精华,读通此经,即可开悟。
54、众生本具如来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不必执着于任何情境,去体悟佛法的大智慧。
55、《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姜子牙和申公豹一起在昆仑山学艺,下山之前,师父给了他们一人一本奇书。姜子牙在书中看到了美丽的山川景色,祥和秀美,而申公豹在书中看到了烧杀抢掠,血流成河。
56、客栈老板却告诉他:“墙上种高粱,那是高种。戴着斗笠打伞,那是稳上加稳啊!”
57、愿你心宽似海,放得下过往,也装得了未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较好,共勉。
58、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59、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60、假如你心中装满烦恼,那烦恼就会与你相随;假如你心中轻松自在,那人生也自然惬意安宁。
61、译文:应当如何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觉悟?如何降伏妄心?
62、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着、对众生的执着、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反过来这一切都不再执着的时候,你就是菩萨。
63、正如三毛所说:“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64、《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65、人的喜怒哀乐皆由自己的心决定,心是一切的根源,是烦恼的根源,也是快乐的根源。若是不想受到无常的困扰,就要历练自己的心境。
66、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是在自己的内心。让你烦恼的人,可能是来帮你的。让你痛苦的人,可能是来渡你的。
67、但是迟迟没有机会,这时候这个人就可能使用某种极端的手法。这时候就是痛苦的开始了,也是罪恶的开始。所以,执念是非常可怕的。另外就是众生都是平等的这个思想。如果人们心中不能有一种众生皆平等的思想,机会出现很多的烦恼。
68、《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深远影响,各宗表面上传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69、“有为法”和“无为法”相对应,“无为法”指的是没有生灭变化而永久不变之物,这显然不属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不是永久不变的,都要经历“成住坏空”这样一个生灭变化过程,都是依照因缘而生的诸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是“有为法”。
70、心宽了,烦恼自然就少了,日子自然就顺了,人生也会圆融自在了。
71、于是,小和尚紧接着说道:“师父,那这样看,您和您的茶杯,缘分到头了!”
72、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73、我们所求的太多,身心便会一直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74、译文:世间所有成形成体的,都是以心执相、都是虚妄的,好比在梦中,你看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果见所有现象都是虚幻相,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你若知道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了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即如来法身。
75、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他问,佛厉害吗?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但也有很多方面去回答。大家在看西游记的时候都知道,当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时候,玉皇大帝等天庭那些神仙都拿孙悟空没办法。
76、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77、今天爱你、疼你、恨你、伤你、怨你、折磨你的人和境,该来的让它们来,该去的就让它们去。不去执着,你才知道你还是你,你没有被它们牵着走,这样你才做回了一个真正的你。
78、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79、妇女哭诉道:“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孩子又不幸病死了。我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意思?”
80、之前写过一些关于福德的内容,总觉得失于零散,这里在系统的总结下与各位有缘人分享:首先建议对金刚经中的大部分福德做“名福德”理解,其实就是佛陀对痴迷众生开示时常用的道具而已,对于贫困的人讲,福德就是安居衣食无忧,对于忧郁的人来讲,福德就是心想事成······总之福德就是你想要的有关物质的一切、满足假心妄念的一切,对于这种福德,是向往自由幸福、平和喜乐的众生,以及所有修行者必须切实观想至识破其空性的,绝大多数根基普通的众生,不从根源上识破其空性,仅靠形式上的持戒、布施、禅定,绝难有所成就。鉴于近来写文章越来越长,引人非议,这里只能简单的举例说说:且说现在流行的吃货贪嘴一事,选一种你最爱吃的佳肴,再任选一种普食:比如正常的米饭或者原麦面食或者一块红薯,然后不聊天不看节目不听曲子,认认真真的把佳肴和普食分别放在嘴里咀嚼至少一分钟,运用所有的感官与意识去体会分辨哪些是调味品、哪些是原味、原味是苍白还是清甜······总之,如果能专注的观想体察平时带给自己愉悦的物和事,分辨他(她、它)带给你的喜、怒、哀、惧、悲、恐、惊,这就是你脱离他(她、它)控制的第一步……
81、另一个人也很喜欢蝴蝶,他于是在窗口种植了漂亮的盆栽,静静坐在窗边品茶,看着蝴蝶翩翩而来,心情很是愉悦。
82、对于所做善行,不应升起任何希求福报功德之心。有利益,应回向给世间一切众生,愿众生受益,自己并不需要。没有利益,也应尽己所能,利益他人。若抱有希求福报功德之心行善,不异于满足私欲的交易,实不宜取
83、佛的本意是要我们进取而不执着。进取代表着人们有某种上进心,有某种向上的追求。但我们在追求过程中,成功了,我很光彩,万一失败,就觉得没面子,这就是对成功的执着和过分在乎。
84、如果色身突破,就有灵通力,心本具灵通力,只是脑壳压住它,让它起不了功用,或是习气毛病障碍它,让它不能鉴照一切因缘。所以灵知灵觉无法现起。
85、于是,他一下子就丧失了赶考的信心,收拾行李准备回乡。
86、另一个人也很喜欢蝴蝶,他于是在窗口种植了漂亮的盆栽,静静坐在窗边品茶,看着蝴蝶翩翩而来,心情很是愉悦。一切向内求,你变了,一切就变了。只要做好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
87、佛陀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进一步否定一切佛与法的恒性循循善诱的告诉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