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
1、雪は紈素の如く煙は柄の如し
2、“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3、客愁不可度,如何是好呢?自古登高望远可以遣怀,李白于是登上大楼山。可是登高朝西一望,他立刻想到长安此时民不聊生,国家边防失利,内乱一触即发。山下的江水在平静地奔流,江水永远奔流。这一刻,李白看见了江水,江水会记得他这个人吗?江水朝扬州方向流去,想起此前在扬州的朋友,李白不禁潸然泪下。
4、。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5、这样一说,可能有人会反驳“再怎么夸张也要有个度吧”,不过,这里的三千丈不仅仅表示物理层面的夸张。
6、水如一匹静静的白练,此地之水即与天平。
7、さて、問題の「白髪三千丈」だが、一丈が約3㍍だから、三千丈は実に9000㍍にもなり、確かに大げさと言えばとてつもなく大げさではある。
8、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9、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10、是的,白发三千丈的李白,身高大概只有一米六。
1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2、唐代的一尺,约合现在的30厘米,七尺约合两米一。只是人们所谓的“七尺男儿”,用的是唐以前的标准。春秋战国开始,人们便习惯于用尺来展现人物的身高,“邹忌修八尺有余”,从周到两晋,尺的长度变化不大,约在23厘米到24厘米之间。邹忌的身高,大约在一米九左右,是个标准的高富帅,所以妻妾成群,都还竞相夸他漂亮。而“七尺”约在一米六二到一米六八之间,是那个时代男子的普通身高,所以后来,人们开始流行用“七尺”借指男人(如陆机的“昔为七尺躯”)。这和“丈夫”一词的来历比较近似,商代“尺”的长度,远低于后来的春秋战国,一尺接近于现在的十七厘米,所谓的丈夫,也就是大约一米七身高的男子。
13、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14、一首诗是这组诗中最长的一首。开头说“秋浦长似秋”:秋浦老是像秋天的样子。这是因地名而产生的诙谐,也是为引出下句“萧条使人愁”而设。
15、鸟道是高山峭岭人迹罕至之处,又有逻叉横其间。水上有鱼梁矶。水流湍急,乘舟过此,但觉山花拂面香。
16、“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很多时候,人的审美其实是和社会地位相关的。在古代,没有胡须的男人,会给人一种不可靠的感觉,而黑面自然也容易让人与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联系起来。
17、第七首诗可以说是这十七首诗的纲领,它真挚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畅游秋浦时的心境。诗中以山简、宁戚、苏秦自况,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
18、所以那样的句子,绝不是说李白的外形潇洒飘逸,就好象《三生三世》里昆仑虚里的那些仙人一样。
19、秋浦产一种霹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
20、心碎因为你是“客”。李白当时漫游到秋浦,他不仅是客,而且是失路之客。当失意人听到山涧两侧白猿的哀鸣,内心的愁情更难以承受。即便不是失意之人,客行至此,那白猿哀鸣恐怕也会令人无端伤悲,正如《巴东渔人歌》所唱:“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二、白发三千丈,下一句是什么
1、1964年到1978年作为《光明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在日本工作15年。
2、他的妻子在竹林深处张结鸟网,捕捉林中的白鹇。
3、据古代的地理志记载,水车岭陡峻临渊,岭下江水奔流冲激,长似桔槹之声。李白看到的水车岭奇在哪里?它好像一块巨石即将从天上堕下,由于山岭呈倾倒状,那些寄生在岭树上的寄生草,便垂在水面顺流漂拂。
4、但世人是如何知道这一点?这当然是李白自己说的。古人初见面,一要做的自然是互道名字出身,李白见了贺知章,当然也会给他讲讲太白金星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贺知章回一句“此天上谪仙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5、无论如何,身高不高,五官比较特别的李白的长相和帅没有关系,单论气质也不算潇洒。但他的写诗的才华实在太赞叹,飘逸灵动,而且往往一气呵成,再加上出生时的传说,人们总喜欢将其与仙人联系到一起。
6、顾名思义,秋浦即秋之水滨。李白说秋浦一年四季都像秋天,十分萧条。这么说并非由于他写这首诗是正值秋天,李白一生三游秋浦,并不都在秋天。
7、(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8、秋霜:形容头白如秋霜。
9、(8)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胡诠《上高宗封事》)
10、何不乘此舟直升云天去一览明月,一边看赏两岸的鲜花,一边在舱中饮酒呢?
11、何れの処にか秋霜を得たる
12、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
13、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14、第三首诗是一首具有寓意的咏物诗。此诗正面赞美秋浦的锦驼鸟,而以山鸡作为陪衬,但对后者并无贬意。
15、日本人の書かれた漢詩にも奇抜な比喩のあることを発見した。まず詩をご覧いただきたい。
16、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17、文/三书(古典文学博士)
18、与这个魏颢相比,什么虹桥一姐要弱爆了。为了一睹偶像风采,他千里追寻,只要听说李白在哪里,他便追到哪里。他从王屋山出发,一路追到浙江天台山,只可惜每次都是他刚到,就被告知李白已经离开。半年中,魏颢从北到南,又从南往北,期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
19、“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20、空吟着《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
三、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啥
1、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扩展资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2、邮箱地址:chitangzhidi@1com
3、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4、其次是江祖石。江祖石是一块横出水际的石头,高数十丈。《秋浦歌》其九曰:
5、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7、比如说在开元二十二年,34岁的李白见到时任荆州长史韩朝宗,希望得到引荐的李白上去就一通马屁:
8、逻人石之高踱,上只有飞鸟才能飞过。江祖石上有渔人筑起了捕鱼的小堤坝。
9、急流使得客舟飞快地行驶,山花挨着人面,散着阵阵香气。
10、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11、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楠树和女贞林。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
12、那么,我们还是回头看文字吧——关于李白肖像的文字。
13、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14、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15、著作:《时光之旅》(時は流れて)《战后日语新探》(戦後日本語新探)
16、写愁绪本是一个老套的话题,自古有太多诗人写了,但如何能写得不落窠臼,能让人耳目一新,在李白那儿似乎并不是什么难题。愁白了头当然也是一种写烂了的手法,但白头发三千丈则是李白之前从没有人这么写过的。这是一种完全违背现实的极度夸张的写法,夸张本身是要建立在想象力之上的,没有这样的想象力根本夸张不到这种让人一惊的地步。三千丈的白发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诗人起句就是惊人之语,紧接着说为什么会这么长呢?是因为忧愁才生出了这么长的白发。诗人一下子把自己内心深深的忧愁形象而又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还有什么愁能胜过诗人这般愁啊!
17、第二首诗与前一首一样,也是抒发客愁和对长安的思念,思归益切,愁绪愈来浓。“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18、“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缘愁似个长”。
19、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20、我的头发是因为忧愁才长到三千丈这么长。从明镜中看到自己的头发,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上面?
四、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什么诗
1、“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2、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诗句出自李白的出名诗篇《秋浦歌》。以下是《秋浦歌》全诗:秋浦歌作者:李白年代: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3、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4、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5、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
6、第十二首诗,写的是平天湖的夜景和诗人观赏夜景时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想象丰富,韵味无穷。
7、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8、日子久了,愁也习惯了。李白渐渐收拾起心情,聊以出游。秋浦如果有景点的话,那会是什么呢?
9、巨石江祖耸立在清溪河畔,就像是直扫青天的一幅天然画屏。上面古人的题诗千年犹在,其在绿字之上长满了美丽的苔藓。
10、猿声助愁,《秋浦歌》其四曰:
11、夏雨少秋霜早是农村俗语,意思是夏天如果雨水少,那么这样的天就会提前冷,所以秋霜就会比较早。对应“夏雨少秋霜早”的还有一句俗语,是“夏雨淋透霜期退后”,意思是夏天下雨比较少的时候,秋霜的时间就会退后,今年的冷天就会来得晚一些。扩展资料类似的农村俗语:秋雨透地,降霜来迟这句话说的是秋雨下得很透的时候,秋霜就会来得比较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冷一些,下了十场秋雨后就要穿棉袄了。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12、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3、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14、おおよその意味は、富士山を仰ぎ見れば、かつて仙人が来て遊んだことのあるあの山頂に、降り積もる雪は真っ白。大昔、神龍の棲家と言われた噴火口から立ち上る絹のように白い煙は、扇の柄のように見える。富士は、さながら東海の空高く白扇をさかしまに懸けたかのようだ。なんと美しいことか。
15、李白当时虽不在长安,但也十分忧国忧民。升平之时,纵然个人仕途失意,但还是有希望的。眼看天下大乱,年过知命的他更加感到此生已矣。
16、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17、愁的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是愁的自己已经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见得自己早已远离了国家的zz中心,而朝政却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经全然无能为力,于国家的命运,于个人的抱负,都已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矣!原文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简析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18、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19、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20、我试图照镜子,但是看不清,心里更加慌乱起来,开始盘算着如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怪不得周六扣球摔倒了,还有小年轻上来拉我,一定是看出我的年龄了。我得找个人证实一下,隔壁女同事都在,我不想让她们知道,虽然她们有可能早就知道。这也没啥奇怪,毕竟四五十的人了,落几根头发或者白几根毛都属正常,只是我一个人没有接受罢了。不过我想还是先证实一下吧,王教授是最适合的人选。他和我是好朋友,又是帅气年轻人。即使我有白头发,他也不会介意的。好看的人多半比较宽容。若是被大妈看到了,一定会大惊小怪地咋咋呼呼:你看看,你一个人不要这么辛苦,自己又不知道照顾自己,白头发都长出来这么多。真想把你拔了,又怕中间太亮,还是去染一下吧。跟着手就会上来拨弄我的白头发。
五、白发三千丈下句是什么?
1、不对,这个太嫩,没有胡须,古人不喜欢。
2、下一句是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出名诗人杜甫的名著登高全诗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收起
3、这篇有趣的文章,出自许嘉璐先生之手,收录于《古语趣谈》。
4、书法:中国书协会员、文史馆员、博导
5、若只因这一句话就说中国人喜欢夸大其词,那么使用“汗流如瀑”“眼睛瞪得像盘子(一样圆)”这类比喻的日本人不也是一样吗。汗流得再多,也不会变成瀑布。顺便一提,在中国,前者对应的表达是“汗流浃背”,后者对应的则是“眼睛瞪得像牛眼大”。和盘子相比,牛的眼睛真不算夸张。的确,中文中常常喜欢用夸张的表达,例如气势高昂称作“气吞山河”,将色彩缤纷称作“万紫千红”,但这是一种传统,或许是受到了文学的影响。
6、(3)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扬雄《答刘歆书》)
7、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8、李白感觉自己在秋浦瞬间老去。初入秋浦时,头发还没有白,白猿日夜哀鸣,催人白头。猿鸣好像织成一张密密的愁网,李白困在其中,想要竭力挣脱,却很无力。
9、其实我们也明白,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和身高当然没什么关系。而强大的气场和表达能力相比要重要得多。所以即便在信息那么不发达的唐代,李白也很快有了不少粉丝。而在那些粉丝当中,最出名的,是一个叫王屋山下的隐士,名叫魏颢的哥们儿。
10、“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缘愁似个长”。出自:《秋浦歌》其十五作者:唐代诗人李白原文:《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诗人写自己因愁而头发变白。“愁”是全诗之眼。一二句与三四句倒装。正常的语序应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经过倒装,使得形象突出鲜明。修辞上还用了夸张、设问、借喻。
11、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拓展资料译文
12、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13、其实在身高上,官方记录155的郭老师比李白相差并不是太多。
14、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15、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
16、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17、而李白的长相,我们也无法在这两部所谓的唐代正史中找到确切记载。
18、因为在日本也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魏国变得广为人知。取代魏国的是晋国。在晋国,有一名叫谢安的宰相。一日,突降大雪,他将家人聚到一起,问道:“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大家都说说看。”他的侄子谢朗答道:“可以说是‘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则说:“不如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伯父谢安听了大喜,连连称赞。自此之后,谢道韫便因才女的美誉而名声鹊起,“柳絮之才”一词被用于夸赞有文采的女性。
19、看来即便在粉丝面前,李白也不能算帅,目光炯炯有神,嘴巴张开的时候很大(哆指张口貌),就跟饿虎一样。这好像离帅还有着遥远的距离。而古人所谓的“风流”,是指文采风流,蕴藉更是形容人宽和内秀,和相貌关系不大。
20、第十首诗,李白以轻快的笔调描写山乡的自然风光:嘉木成林,满山葱翠,白鹭横飞,白猿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