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楹联和对联的区别
1、楹联和对联的区别和联系
(1)、许慎《说文解字》“聨(联),连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丝,丝连不绝也。”《集韵》同《说文》。《玉篇》“联,连也。”《字汇》“联,连绵又联言相继不绝也。”《周礼·地官·族师》“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
(2)、正对又称真对,格律诗中上下两句意义相近的对仗,它是律诗里用得最普遍的对仗形式。按古人的要求,必须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物及数字都要两两相对,对仗力求工整。如:
(3)、古法规定允许成对的(比如连绵字与同词性的词组相对)。
(4)、 第三是表示事物动作形态的字词,也叫动词。动词可以总体相对,有时也可以分成细类相对,特别是把动作明显和动作不明显的分别相对。如明显的动作:打、走、抱、饮、飞、呼等;心理活动:思、怀、忆、恨、知、迷等;还有一些没有动作:是、为、有、要、会、应等。
(5)、对联根据不同气氛而做,如:婚联,寿联,新春联等等,多为纸质,不会保留很长时间。
(6)、 由于春联只能在节日期间对门起到装饰作用,门上在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空白,所以出于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明代中期一段很短的时间内,传统的“门文化”就发展出了由竹木等材料镌刻对偶语句,适用于第宅、官署、祠庙以及园林中的亭台楼阁等各式建筑,可以长期悬挂的楹联形式,从而把“祈福迎祥”的功能进一步上升为“抒情达意”的功能。
(7)、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8)、 不管什么句式的节奏,一个节奏不论是一字、二字或三字,其最后一个字称为节奏点。上下联的同一节奏点,必须平仄相对,而同一句内的前后相邻节奏点,应尽量做到一平一仄相交替。
(9)、什么叫对仗?《辞源》云:“诗赋等的对偶,也叫对仗。”“诗文以类排比,字面音节,两两相对,称对偶。”《辞海》云:对仗“指诗文词句的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可见,对仗就是对偶,就是字面音节两两相对的语句。这个定义,适合于一切对仗,不仅适用于诗,而且也适应于赋,当然同样适用于对联。就是说,联、诗、赋等虽然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所运用的对仗在修辞学定义上是统一的、同一的。可惜的是,上述辞书中只说“诗赋”、“诗文”而无视对联。其实,明确列出对联来给对仗下定义,才会使人们更容易领会对偶、对仗的真正含义。
(10)、(听雨轩读词之四)——问何时重见羽扇纶巾?
(11)、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12)、(清官御史对联之二)打虎英雄赵启霖——赵启霖及其联墨鉴赏
(13)、章有法则文有韵——读白国成分袂亭联有感(汉子评联之二)
(14)、格律诗,除排律外,无论是五绝七绝,还是五律七律,前者四句分别为20字和28字,后者八句分别为40字和56字,这就是所谓“首有定句,句有定字”。对联则“副无定句,句无定字”,句数、字数多少不拘,少则一字,多则上千言。这个篇幅长短、字数多少的不同,影响甚至决定着联和诗在创作自由度上的差别。一首格律诗,每句字数相等,排列整齐,句与句之间的平仄安排不是相对就是相粘,在词汇选择上限制较大。对联则不同,由于没有句数和字数的硬性规定,不仅在文字选择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而且每边句与句之间一般也没有平仄相对相粘的限制,因而活动空间要大得多。
(15)、 首先是律诗句式,这是五言和七言句子最常见的格式,每两字一个节奏,最后一个字单独一个节奏:
(16)、楹联,在老百姓中称对联、对子,二者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但因使用语境不同,二者略有小的区别。
(17)、“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18)、所谓同调对仗,其实是同声相对,即平声字与平声字相对、仄声字与仄声字相对,这种情况在词中是经常见到的。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里有这样一个对句:
(19)、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20)、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2、五字对联大全(精选)
(1)、历史长河,佳联很多。醒世联,励志联,劝学联,咏景联-一一一让人叹为观止,让人受益匪浅!
(2)、由上述分析可知,“楹”在楹联一词中表示堂前梁柱,“联”在楹联一词中表示成对、联系、联合、关联。楹联一词基本含义是:古代张贴中堂前梁柱上成对且文字内容有关联的条幅。至于后来张贴部位不同,皆为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能够理解的。楹联原指挂在或贴在楹(堂屋前的柱子)上的对联,后来扩展到门框上的对联甚至其他地方上的对联。
(3)、本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4)、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是数量词,这里借用为“平常”之义(另一义)。还有一种是借音对,如:
(5)、它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过去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现在又有了现代诗。
(6)、所有律诗包括排律在内,对仗的平仄匹配,实际上只有两种相对句式。以七律为例: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仄仄平平仄;一种是以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仄仄平平平仄仄。由这种平仄交替所形成的句式称为律句,违者称为失律。对联,当然也讲究当句的平仄协调,但不完全同于律诗。对联的平仄句式,既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非律句。一般认为,五言、七言等短联,采用律句较好。但总的讲,不必用律句来束缚对联的创作。因为,对联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长短参差不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非得句句按律句安排。再说,对联具有不同于律诗的语言特点,既可以用诗的语言,也可以用散文语言,还可以用俗语、谚语、成语、既定语、口头语甚至俏皮话,它们不可能句句由律句组成。所以,对联平仄匹配句式,相较于律诗要灵活得多、丰富得多。
(7)、虚字:“半虚字”包括“方位名词”、数量词、表颜色和气温的形容词;“全虚字”包括动词、(表颜色和气温形容词之外的其他)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感叹词。
(8)、同字必须用同字相对,是对联与律诗共同遵循的规则。但在一首律诗中,颔联的同字不能再在颈联中出现。对联却不同,同一个字,不仅可以在本边各句中反复出现,而且可以在上下联两边错位出现。最大的不同是,律诗绝对不允许同一个字处于对仗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即不允许同位重字。在对联中,却允许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同位重字,诸如之、乎、也、者、矣、焉、哉之类。如弥勒佛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之”字就是虚词同位重字。还有更宽者,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甚至允许实词同位重字,如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zz部主任袁国平《自题》联:“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不忘”就是实词同位重字。
(9)、 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楹联“是诗词形式的演变”,那就应该是中国古典诗歌大家庭里的一个品种,也就是说楹联应该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形式。这种文体的形式要求,也就是说格律要求,就是“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八个字。
(10)、“一副对联”是正确的。副代表两个,和双近义。对联分上联和下联,所以叫“一副对联”。一般来说,一副是常常含有左右关系的两个,如果说一副耳环,一副耳环等。
(11)、 区分了字词的意义之后,安排到对应位置,即组成了对偶。这里所说的“整齐放入”,是指字词的长度对应,单字对单字,两字词对两字词,三字词对三字词。所谓“对应位置”,也有两个说法,一般是上下联之间的对应位置,这个是正常的安排;二是还有一种前后对偶的方式,称为“句内对”和“当句自对”,如武汉古琴台联:
(12)、 此外,由于那些趣联巧对的存在,楹联还存在着一定的谐巧性,而且在正常的楹联写作中,也常常使用一些文字方面的技巧,比如郭沫若赠毛泽东联:“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复旧山河。”比较心明眼亮的同学马上就可以看出,上下联的首句,嵌入了被赠者的名字。再如这一副题赠联:“虛能引和,靜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觀今。”从字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技巧,但这副联的所有字,都是从王羲之《兰亭序》中一个个摘出来组成的楹联,这称为集字联。
(13)、中国进士文化园楹联(以中国进士博物馆入口联为例。系确定选用联语)
(14)、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15)、 楹联书法是楹联文学与书法艺术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以书法艺术为载体,以楹联文体为内容,以上下联竖向对称书写为基本形式,在宣纸上书写后,再经装裱,供人展玩或悬挂起来欣赏。
(16)、(汉子联评之八)简语突显枣之韵——品读何沁学稷山板枣联
(17)、诗的创作意境只可意会,所谓意会,是指需要读者去琢磨。有些诗很含蓄,含蓄到我们体会不到作者的本意。比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本不是写春景的,而是写世间小人的,只不过,我们现如今将其转意了。
(18)、撇开声律不谈,这个对句在词性对仗方面还是很工整的。词是这样,诗也有。王维的《桃源行》诗里就有这种对句,如:
(19)、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相对不容易写好的一种对子。一首诗里面如果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往往就显得灵动飘逸了许多。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
(20)、对联以对仗为灵魂,那么,就要在对仗上作足文章。除了正对、反对、流水对,还有自对、借对。而这些,诗歌只是偶尔使用,对联却是必须使用,尤其是自对。
3、古今对联绝对
(1)、 中国人区分汉字的声调较晚,南朝时的沈约等人开始把汉字分成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然后又把上、去、入三字归为仄声,这样全部汉字就被分成了平声和仄声两大类。随着汉字读音的变迁,入声字在北方语言中消失,其中的字被分到了平、上、去三声中,然后平声却又分化出阳平和阴平两大类,这样就形成了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读音,把阴平和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称为仄声,就是我们现代汉语的平仄声,同学们可以从现代平仄声调开始学写对联,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和水平的提高,自然可以过渡到运用古代平仄来创作。
(2)、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或者说先办的事情为上首,后办的事情就为下首。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门结彩乐全家”。
(3)、句式相当,结构一致,不可能上联的句子是447结构,而下联是465结构的,上下联只能是相辅相成。
(4)、在梅坡的词《千秋岁引》中,更是精彩。该词不但多处对仗,更有三句式的对仗(近似今人玩的三柱对),我将这种对法称之为排比对(后面有专门论述的章节)。全词如下:
(5)、不由想起了春晚小岳岳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段子。平仄是其要求之但我想,楹联也如文章一样,最重要的是内容,若过于为平仄等规矩所束缚,岂不是“寻章摘句老雕虫”?
(6)、按照对偶基本规律构成的句子,我们可以称之为对仗句。而对联,通篇都应该是对仗句式的。但除了对联之外,诗词和赋体文,都存在了不少的对仗句子,因为对仗和韵律,就是汉语言文学的精髓。
(7)、(清官御史联墨之四)早将白水自明心——江春霖书法对联鉴赏
(8)、 总体来说,要掌握对联的平仄运用,需要熟悉以下四点:
(9)、自对,可以一字到多字相对,这也是古人常用对法的一种,叫“当句对”,取义是“在一句当中自成对仗”。如:
(10)、对仗法则适合于各种语言文学体裁,更大量出现在诗词联赋之中。
(11)、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园楹联
(12)、诗词有同声落脚的对仗句,这种句子如果忽略末字的读音,其余都非常工整,甚至往往连小类也工整相对。根据诗词相应的规则,其中有的对句还是押韵的。我们来看王安石的《千秋岁引》这首词中的两句,绝对是工整的对句:
(13)、上联的庐山瀑布、屈子离骚同时也是不等对。
(14)、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就是上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末一个字必
(15)、 之所以强调“独立使用”,意在与其它的诗文中间出现的对偶句相区别,诗文中的对偶句只是诗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而独立使用的对仗句才可能构成楹联文体。
(16)、这样,我们得出第五个结论:把对联写好,终身受用,因为联律是不会变的。
(17)、两处字位同字相对的,兼且也是全句七字均同声:
(18)、律诗的对仗,在词性要求上是十分严格的,除上下句相对部位用语必须词性相同外,甚至还有一些细化要求,如名词相对,要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动物名对动物名,植物名对植物名,方位词对方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对联在对仗上的词性要求较之于律诗则要宽松些。语法上古已有之的词性互用,律诗允许,对联自不必说。即使是一些非常明确的不同词性之间的对仗,对联中也时有所见。如北宋名将宗泽墓联:“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撑”是动词,“尚”是副词。再如一副贺冯玉祥五十寿联:“为民族存正气;是抗战之前驱。”“存”是实词,“之”是虚词。由此可见,联律与诗律在词性对仗上,总则相同,细则有别,诗较严格,联较宽松。
(19)、《笔意集》(张兴贵楹联作品集2017年度)
(20)、对联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所遵循的总规则是相同的。其主要内容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反,词性相近,结构相似,音步相仿,语意相关,字义相别。字数相等,是对仗在形式上的要求,上下句字数不一致,就不能够保证外形排列上的整齐划一;平仄相反,是对仗在声调上的要求,上仄下平或上平下仄,反差明显,音乐美感强烈;词性相近,是对仗在内容上的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才能使相对的两边词汇份量不致于失衡;结构相似,是对仗在词组性质上的要求,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可以保证词性相近的顺利实现;音步相仿,是对仗在形式细化上的要求,如果只是字数相等而音步不同,那就破坏了具体环节上的对称平衡;语意相关,是对仗在整体性上的要求,或者说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对仗上的具体体现;字义相别,是对仗在信息量上的要求,如果没有这一条,就可能产生合掌,造成语言浪费。只要称得上是合格的对仗句,不管是联是诗还是赋,都一定符合上述这些总的规则。联律与诗律在总则上的相同,是对仗定义相同的必然延伸,为对仗质的规定性所决定。
4、书法楹联作品
(1)、 对联也称为楹联,顾名思义与楹有关,是挂在柱子上且与之相关联的文体。后来发展为题赠、戏谑、致哀、致贺、明志等等用途,其实用性比较明显。
(2)、 楹联还具有民俗实用上的规定性,所以楹联文体也体现出类似信函、通知、报告等实用文体的特点,比如说不管一个门店的经营状况如何,一到春节,总得贴出一副类似“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春联来。
(3)、自对是对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从大的方面分,有本句中字与字的自对,如郑板桥联:“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其中“贫富”是形容词并列形成自对,“往还”是动词并列形成自对。这种双字对上下联互对可以不论词性。这是联律和诗律所共有的。另一种自对方式,就是本边自对。这种自对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本句内词组与词组的自对,如用“富国强军”对“风调雨顺”,前者为两个动宾结构词汇自对,后者为两个主谓结构词汇自对;二是本边内句与句的自对,如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燕语莺歌,龙飞凤舞”,每边两句各自相对;三是本边句与句对排比方式形成的类似自对,如马萧萧名誉会长的一副联就是这种情况:“山水好,人文好,谁不说俺嘉祥好;石雕乡,唢呐乡,无非壮咱宗圣乡。”由于字数句数上的不同,这种本边自对是律诗所不具备的、所望尘莫及的,但恰恰是对联独树一帜、引为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