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天气的谚语和解释
1、有关天气的谚语和解释有哪些
(1)、《金匮要略》说:“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说明风对人类健康也具有二重性,当然此处的风并非单一指气象意义上的风。有研究表明,死亡高峰时段多与风速高峰时段有关。
(2)、Rainorshine,daysandnightswithoutstopping.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3)、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不下就阴天。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4)、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但是,如果山戴帽了,云层不增厚;或者在雨后出现的云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预兆。所以有“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的说法。
(5)、还有如五个月韵律测气候。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五个月的变化与联系,大约相隔一个季节,例如“不得春风,难得秋雨”、“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四九南风六月旱”、“伏里西北风,腊月船勿通”等,这些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五个月(150天)左右的降水天气,经气象工作者对这些天气谚语进行论证,用五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性是比较强的,可以作为长期天气预报的科学依据之一。
(6)、例如“云往东,车马通;云往西,穿蓑衣”,从气象学角度来分析,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天气较晴好,故有“云往东,车马通”之说,“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台风来临,常伴随有暴雨,所以会穿蓑衣。
(7)、秋季连绵阴雨,增加棉花烂铃,降低产量和品质,还造成秋播季节推迟,质量降低。
(8)、农历十一月份是“子月”,农历十二月份是“丑月”,今年“二九”的头一天是“子月子日子时”,出现了三个“子”。按古人的方法推断是“子月”的最后一道墙壁。到了“丑月”初期的时候就会逐渐减弱,一直到腊月初十的“丑年丑月”之前都是比较混乱的。
(9)、天气谚语不止以天色来辨别天气状况,亦会使用云朵形态来辨别。“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明显的布满卷云(鱼鳞状)的天空延绵很长,而这种位于高海拔的卷云指示出有低气压的云雾由西向东移至。这通常会增加风速,在东方形成狂风暴雨,增厚云朵与在未来二十四小时内生成降水作用。
(10)、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公历6月5日左右,农忙已经进入高潮时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播种要这一时间段完成,过了这个节气,农作物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11)、不同季节:更适合在夏季时使用,在夏天的早晨,低空空气较为稳定,尘埃也比较少时可以有预测意义。
(12)、 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这个意思就是春分到了,麦苗开始长起来了,太阳现一现,三天都不见,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春夏季节,太阳在正午时分出现又不见,那可能未来三天都会见不到太阳,六月下连阴,遍地长黄金,就是就是六月如果连续下雨,地里的庄稼一定会大丰收,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如果中秋节的月亮被乌云遮住了,那明年的元霄节可能会是大雪纷飞,这些气象谚语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小朋友们我们一定要记牢哟!
(13)、 鱼鳞斑在气象学上叫"透光高级云",是秋冬季强冷空气来时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高空冷空气下沉冲破了连续的云层,从而形成了鱼鳞云。
(14)、例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勿多”,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造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而且很可能是局部地区的。
(15)、我们翻看日历就能看到,今年腊八那天是“癸亥日”。按老黄历上的说法是一个甲子的穷尽之日,意思是说,把“子月子日子时”的漏出来的力量收集起来,而从子月漏出来的力量就是“子水”的力量。也就是说腊月初八的“癸亥日”和前一天的“壬日”是很容易出现降水的情况。
(16)、Darkcloudsblockeast,notrainandwind.Thecloudtopcutter,tonosmallstorm.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17)、春季连绵阴雨,往往影响棉花适时播种,造成早稻烂秧,三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流行。
(18)、Sunsetcarmine,therainiswind.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19)、崇明劳动群众创造的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天气谚语,经世代相传,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家乡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2006年“天气谚语及其应用”被公布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卫堂老师被确定为代表性传承人,《解放日报》《东方城乡报》和崇明电视台等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那么,在气象科学发达的今天,它还有什么价值呢?笔者认为,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0)、春季低温(即春寒),造成早稻烂秧死苗,影响夏熟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2、有关天气的谚语和解释是什么
(1)、Sunsetclouds,rain.Aftermidnight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2)、2022年九九时间:2022年3月3日-2022年3月11日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人们凭着长期的经验进行了形象记录和概括,编成谣谚,流传于民间口头,称作“九九歌”。
(3)、正因为如此,崇明天气谚语才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和代代相传,成为崇明传统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崇明方言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不少学者专家所著的崇明方言研究著作中,对大量的崇明天气谚语从语言学的角度做了分析。一些崇明籍作家撰写的小说、散文或戏曲中,也引用了不少的崇明天气谚语,生动地反映出崇明人的生活和地域特色,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Ifbeesstayathome,rainwillsooncome.iftheyfiyaway,finewillbetheday.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5)、据天气预报显示,到了在本月的7号左右,国内大范围地区再次被暖流环绕。所以,受这次冷空气的影响,部分地区可能偏冷,但是大部分地区依然改变偏暖的迹象,这种偏暖的现象可能会持续到1月中旬左右。但是,这波冷空气很难导致大范围强降温,东北,华北等地,将会有较弱的冷空气影响,温度要比前一段时间低一些,家人们要多增添一些衣物,注意保暖。
(6)、2021年一九时间:2021年12月21日-2021年12月29日
(7)、 在强烈的上升气流中,水滴不断增大,含水量也明显增大。
(8)、Whenthestarsbegintohuddle,theearthwillsoonbecomeapuddle.月明星稀。
(9)、 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受热,空气中的水分蒸发,相对湿度降低,气压升高,云层也升高从而出现连续晴天。
(10)、解释:钩钩云是一种钩状卷云,多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11)、“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中秋圆月,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就会阴天或下雪。
(12)、在春夏季节的傍晚,天空的西边,有象石山耸立的乌云迎接日,日落进云里就看不见了,群众叫“乌云接落日”。这种乌云,是指浓积云或积雨云,这种情况大部是由高低空低气压系统造成的。它的移动规律一般是自西向东的,所以会影响本地。因此它移动速度的快慢不同,大都较慢,要明天才下雨,所以叫“不落今日落明日”。
(13)、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气象学成为一门专门科学。但是气象科学是一门极其深奥、复杂的学问,至今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固然能比较准确地为人们做出短期的、中长期的天气预报,但正如谚语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让省、市的气象台精确地预报到每个小范围地区的天气状况,无疑有相当的难度。而崇明的气象谚语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气象台预报的不足。
(14)、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春东夏西秋不论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马牛不相及秋不论,冬起东风雪边天开门风,闭门雨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东风急,雨打壁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早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西风随日落止,不止刮倒树西北风开天锁西南转西北,还得半个月南风不过过三不雨就阴天风乱转,不用算东风湿,西风北风寒,南风暖顶风上云,不雨就阴急风行
(15)、在农耕社会,没有科学有效的手段来预测天气为农业生产服务,崇明岛上广大农民一年农作物的种收,在天气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完全是被动的。如果对天气变化一无所知,随时可能遭到不可预测的灾害,面对比其他地方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各种恶劣天气的袭击,我们崇明岛的先人意识到预测天气的重要性,凭着聪明才智,在日积月累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了大量丰富的气象知识,特别是勤劳的农民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农耕活动中,通过各种迹象和征兆,掌握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总结了一套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形成天气谚语并广为流传,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一句句家喻户晓的、普普通通的天气谚语反映出崇明岛的风云雷电、旱涝干湿、寒暑凉热等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所以在崇明岛,这些世代流传下来的天气谚语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广大农民掌握了这些反映天气变化规律的天气谚语,可以科学地安排日常农业生产活动,顺应农时,不废农事,预防各种灾害,争取农业生产丰收,所以天气谚语在农业生产中的实用价值是十分巨大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6)、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17)、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18)、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早上下雨的话,不会下太久,白天肯定会晴;但是晚上下雨就恰巧相反,晚上的雨一般会下一夜。
(19)、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公历6月5日左右,农忙已经进入高潮时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播种要这一时间段完成,过了这个节气,农作物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20)、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3、有关天气的谚语并解释
(1)、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地平线上特显光明,表示还要继续下雨;反之,如果地平线上比较灰暗,天顶上显得光亮,这是天气转晴的预兆。下雨天因为空气扰动的结果,地面的水汽尘埃都被吹向上空,所以平视的能见度特别好,而垂直能见度较恶劣,这就是天边光亮。
(2)、有人说,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既有气象卫星在空中为我们探测风云,又有各种精密仪器为专业人员做研究分析,更有学识丰富的气象专家每日观测预报,如果再要依靠民间气象谚语来“猜天”,岂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当然,天气谚语形成于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农耕社会,是人们凭经验对气候现象作出了归纳和描述,而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做出科学的解释——这确实是它的局限性。然而许多天气谚语是经由不断的观察,并在实践中反复验证以后形成并流传的,有足够的可信度,可供后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
(3)、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学习应对气象灾害常识、树立从小学科学的观念,管城区创新街花溪小学二五中队,为大家展示气象谚语《数九歌》。
(4)、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5)、经由不断的观察,配合反复的实证,天气谚语虽然是假设,但亦能提供部份有用的资料。因为天气谚语是经过反复观察与实践而得,因此并不能称其为不科学。然而,其有地区局限性,未必是全球通用。
(6)、“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意思是在久晴的气候下,不刮东风就不会下雨;在久雨的天气里,不刮西风就不会天晴。
(7)、说明农作物与天气的关系,这方面的天气谚语描述了天气与农作物生长的密切关系,促使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注意农作物的种植和有关灾害的预防。如“四月初一天漏,种花不及种豆”、“正月半夜风飕飕,蚕豆油菜要歉收”、“六月里三个阵(雷),白米吃来剩”、“四月初一见晴天,高低田里好种田”、“夏至西北风,黄花要变脓”、“四月十四雨绵绵,今年花地收成歉”等。
(8)、2022年五九时间:2022年1月26日-2022年2月3日
(9)、揭示气候规律。这方面的天气谚语主要描述崇明岛的气候特点,通过它使人们易于掌握气候规律,并按气候规律办事。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长三春冷,短三春暖”、“春寒夏涝”、“夏至无雨三伏热”、“小暑一交,雨水即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冬前霜多,夏天雷多”等。
(10)、腊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订制历法的时候将新旧交替的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有些地方叫“腊冬”、“残冬”,还有的地方管腊月叫“穷冬”、“冰月”、“清祀”等等。代表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老祖宗有记录天气变化的习俗,经过长时间的记录,发现了一些规律,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判之后的天气情况,并总结了一些农业谚语来指导农事工作。那么,进入腊月有哪些农谚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老话说“腊月初一晴,天干到清明”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老祖宗是通过当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判30天或30倍数的天气情况。我们从这句话也是能够看出来的,是根据腊月初一这天的天气情况来预测30倍数的天气(清明)情况。今天东北地区没有下雪,天气比较晴朗,河北天气晴转多云,郑州和成都都有轻度雾霾,没有雨雪天气。老话说,“麦盖三层被,连年枕着馒头睡”,多下点雪不仅能够防冻还是冻死一部分病菌和虫卵,并且,雪多氮就多,有利于春季小麦、大蒜等越冬作物起身。这句老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腊月初一当天是个晴天,那么等到了明年到清明节前都是比较干旱的。
(11)、三个月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联系的天气谚语如:“春季无大风,夏季水无穷”、“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六月初八西北风,惊动海中龙,七月水勿来,八月定登胸”、“寒水枯,春水多”等,这些天气谚语反映了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关系,气象工作者用这些天气谚语作气候预测先要进行大量的谚语论证工作,再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断依据。
(12)、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三班的范雨灏,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在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我给大家家说几条关于气象的谚语吧!
(13)、枣芽发,种棉花这句话的意思一目了然,枣枝芽蕾炸裂,说明春来气温已经达到基本稳定的高度,栽种棉花的季节就到来了。
(14)、这句话的意思一目了然,枣枝芽蕾炸裂,说明春来气温已经达到基本稳定的高度,栽种棉花的季节就到来了。
(15)、(本文根据杨立艺、施仲君编写的崇明民间文化乡土教材改写,经秦卫堂老师审阅)
(16)、不同地区:在内陆地区,我国南方夏季,比较多可以看到这种积雨云,同时,积云时常会在比较湿润或者热带地区出现,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在相对干燥的地区。
(17)、还有如三个月韵律测气候。相距一定时间两种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有许多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
(18)、 “夜星繁,大晴天。”意思是说当晚上星星很多的时候,明天必定是一个大晴天。“鱼儿出水跳,风雨要来到。”当鱼儿跳出水面呼吸氧气的时候,就说明快要刮风下雨了。“蚂蚁搬家,早晚要下。”如果你看到蚂蚁搬家的话,就说明快要下雨了。“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当雨下了很久你听到鸟叫声的时候,就说明要转晴了。“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一场秋雨就会给我们带来一场寒冷,十场秋雨就要穿棉衣了。“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当冬天下大雪的时候,第二年小麦就会获得大丰收。
(19)、2022年六九时间:2022年2月4日-2022年2月12日
(20)、解释:无数白色云片并排成行,状如鱼鳞,这种云称卷积云。它往往是由于高层空气不稳定形成的,常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4、有关天气的谚语及其解释
(1)、Listentotherainsound.Sunsetcloudsrise,midnight.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2)、预测后期天气。这方面的天气谚语根据前期出现的天气特征来预测后期不同时效的天气,做好影响农业生产气候的防护工作,这类谚语在天气谚语中所占比例最大,从预测的对象来看,都是人们日常最关心的晴雨、冷暖以及灾害性天气等。
(3)、预测晴雨方面的如“初三夜来云遮月,干干湿湿半个月”、“小暑头里七天阴,一个月里难得晴”、“秋前无雨水,白露狂雨淋”、“冬至前后有雪,来年雨水多”等。
(4)、“棉花云,雨快临。”意思是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5)、 气象谚语是中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和总结而得来的智慧,也是早期劳动人民对四季轮回、天气变化、斗转星移等的认知。
(6)、 积雨云体积通常相当庞大,一块块积雨云就是“天然水库”,积雨云总是和强降水联系在一起,包括雷电、大风、冰雹和暴雨等天气现象。
(7)、云盖住山顶,叫“山戴帽”,有关于夏季天气的谚语。云层挡住山腰,可见山顶,叫“云拦腰”。
(8)、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意思是即雨停后,仍有四级的偏东风,这是降雨暂停的征兆,表明西边还有低气压移来,未来会下更大的雨。
(9)、“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意思是热雷雨,这种雨的特征是雷雨范围小,常常是先雷后雨,持续时间短,下了就停,雨量小。
(10)、崇明天气谚语是崇明先人在长期预测天气变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智慧,是气象知识的结晶。除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外,还成为民间文学和方言研究的一部分,它的内容朴实通俗,生活气息浓厚;它的语言明白晓畅,朗朗上口;甚至还形成了不少传说歌谣,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
(11)、但这种来自民间经验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用天气谚语预测天气实际上是凭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经验,过于主观,缺乏定量数据;其次,这种预测通常只能对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做短期的预测,很难做到对一个天气变化整个周期的预测,即使有推测也不一定准确,如山东省气象局曾通过对比分析1977年~200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与次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济南20时地面观测资料,对天气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不一定雪打灯,而八月十五与正月十五都能看到月亮的现象出现较多。
(12)、拦腰的云,一般都是由于夜间冷却生成的地方性云。云层不厚,当太阳升高后,云也就消散了,所以“云拦腰”未来是晴天。
(13)、“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意思是春季或者春夏过渡时期在下雨的日子里,中午云层一度裂开,太阳露一露,但不久云层又聚积变厚。
(14)、 “蜘蛛张网天气好,蜘蛛收网天落雨。”意思是这是一句通过蜘蛛的行为,判断天气好坏的俗语。
(15)、鱼鳞天无雨风也颠在蔚蓝色的天空,有时可看到排列整齐而又紧密的白色小云片,好似鱼鳞,在气象学上叫卷积云。卷积云一般出现在五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后只能维持几分钟到一个多小时。出现这种云,表明地上空有低压槽移近。影响地面的天气,一般多靠高空的大气运动。因此卷积云出现,是晴天向阴雨天气移换的时候。“鱼鳞天,无雨风也颠”,就是风雨的预兆,一般一两天内就会有风雨。
(16)、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腊月初十就是“丑月”的第一道墙壁。据说,是专门用来收金的,金气到此为止了。换句话说,在腊月初十之前,容易出现降雨或者降雪的天气。这都是老辈人的推断,具体咋算的咱也没有必要弄得那么清楚,总之,意思是说,在腊月初十之前,会出现降水的地方。
(17)、这些农谚都是老辈人通过长时间的记录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过多年的修正和验证,结合气候变化总结出来用于指导农事工作。当然,这些农谚也是有地域性,加上气候条件和以前也不一样了,并不准确了。我们只能作为了解去看待,还是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做好防灾减灾措施,确保损失降到最低。老话说“有雪无雪,就看丑日前”老话说腊月下雪对明年开庄稼好,那么腊月什么时候下雪呢?如果看天气预报很容易知道,但是,老祖宗是没有天气预报的,那么他们是怎么判断有没有雪的呢?我们来看一下!
(18)、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这个谚语指的是由西南-东北走向的钩卷云,这通常意味着低压槽前的西南气流,由于槽前高空急流的作用产生了较大的风速切变,形成了勾卷云。而如果方向是一个偏北-偏南走向的钩卷云,意味着高空受到槽后偏北气流的控制,则是久晴的象征。
(19)、“急雨易晴,慢雨不开。”意思是就是说像阵雨一样的雨下完后就见晴天了,下慢雨而不急的雨天不容易放晴。
(20)、2022年七九时间:2022年2月13日-2022年2月21日
5、关于天气有关的谚语有哪些?
(1)、Thereisnowaist.YushanYushanwearhat.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2)、虹出现的位置,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虹在西边。下午太阳在西边,虹在东。因天气系统运动的规律,是自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雷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会东移出,就不会影响本地。所以也叫“东虹日头,西虹雨”。
(3)、天气谚语还比较注意运用修辞,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以增强记忆力和传播力,同时也体现出其文学上的审美价值。尤其是以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表现出的天气谚语,更是让人拍案叫绝。用夸张手法表达的如“四月九大风吼,鲤鱼游到灶门口”(形容潮水大)、“星星眨眼,吹断旗杆(形容风大)”、“四九中心腊,河里冻煞老绵鸭”(形容天冷)、“雾里见日头,晒破大石头”(形容天热)。用比喻手法比表达的如“春天好比孩儿脸,一日之间变三变”(比喻天气多变)、“十月田鸡叫,叫声赛砒霜”(比喻天旱对麦子出苗的影响)、“十七快手婆娘杀只鸡”(比喻月亮出来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比喻天气不正常)、“腊雪花稻好,春雪不值钱”(比喻春雪对农作物没有好处)。天气谚语中有用拟人手法表达的,非常形象生动,如“东北风,雨太公”、“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勿多”、“太阳笑,淋破庙”、“曲鳝唱山歌,有雨落勿大”等。
(4)、例如“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从气象学角度来分析,这时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
(5)、 你要知道谚语小知识,你就是天气预报!
(6)、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早看东南,晚看西北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乌龙打坝,不阴就下。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满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云交云雨淋淋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屏山出云,不用问神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鱼鳞云,不雨也风颠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云结亲,雨更猛
(7)、解释:日落时,西方虽有乌云,但下部已脱空,露出晴天,说明乌云天气系统正在消散,其后将是一个晴好天气。
(8)、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三班李柏雨。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在第62个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我为大家说一说有关气象的谚语。
(9)、天气谚语中还有用非常形象的事物来说明未来天气情况的,例如“正月十五一朝霜,拔秧娘子要用轿子扛”、“清明过后三朝霜,条条沟里好铺床”等。
(10)、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三班的李帛宸,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在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我为大家介绍几条有关气象的谚语:
(11)、崇明岛地处北亚热带,地理位置在东经121°和北纬31°,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季湿热,盛行东南风,冬季干冷,盛行偏北风,属典型的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暴雨、梅雨、干旱是最常见的灾害性气候。这些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历史上常常遇到这样一些灾害:
(12)、人类的生产知识发端于劳动,崇明的天气谚语也来源于崇明人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点点滴滴的、抗击不测风云的心得,加以不断总结后形成的宝贵财富。多少年来,它又反过来指导崇明人顺应天时,在利用有利条件搞好农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3)、天象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云绞云雨淋淋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天有铁砧云地下雨淋淋直雷雨小横雷雨大南闪四边打北闪有雨来月亮撑红伞有大雨月亮撑蓝伞多风去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西北天开锁午后见太阳星光含水雨将临久晴天射线不久有雨见对时雨连几天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风静又闷热雷雨必强烈、
(14)、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意思是如果初一是阴天对未来的天气影响基本没有影响,所以初一是阴天关系不大,要是初二下雨的话,可能春节这段时间会连续不断的下很多阴雨天。
(15)、语言简练化。一般天气谚语都具有言简意赅、表述形象、易于上口和传播的特点,便于记忆、传授、传播,深受广大劳动农民喜爱。天气谚语的语言构成材料经过精心挑选,在语言结构上非常紧凑。例如浓霜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后,天空晴朗少云,本地区在西北气流控制下,所以天气继续晴好,天气谚语则说:“霜重见晴天”。又例如预测头九里多雨,则春分、清明、谷雨时节将少雨,天气谚语则说“水九旱三春”等。这种表达方式确实便于记忆和传播,非常适合口头语言的传播。
(16)、“乌头”与“白头”是指两种云的云顶颜色来说的。“乌头”是浓积云的一种,“白头”是积雨云的一种。这两种云常在夏天出现。“乌头”云,云底平,顶部隆起,主要是由水滴组成,云中小水滴吸收和散射了部分太阳光,使云底和云顶显得浓黑。“白头”云顶部凸起,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垂直发展很快,云越来越伸高,云顶扩散,发展非常旺盛,不久就占据了大部分天空,云顶是冰晶结构,所以呈白色。这两种云比较,“乌头”云不如“白头”云发展旺盛,因此一般下雨不大或不下雨,只刮一阵风,所以叫“乌头风”。但如果“乌头”云发展旺盛,逐渐变成“白头”云,便造成较强烈的雷雨,所以叫“白头雨”。
(17)、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年级三班的张横溢。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在气象日来临之时,我与大家分享一些气象谚语:
(18)、“乌头”与“白头”是指两种云的云顶颜色来说的。“乌头”是浓积云的一种,“白头”是积雨云的一种。这两种云常在夏天出现。“乌头”云,云底平,顶部隆起,主要是由水滴组成,云中小水滴吸收和散射了部分太阳光,使云底和云顶显得浓黑。“白头”云顶部凸起,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垂直发展很快,云越来越伸高,云顶扩散,发展非常旺盛,不久就占据了大部分天空,云顶是冰晶结构,所以呈白色,关于作文《有关于夏季天气的谚语》。
(19)、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蜘蛛结网天放晴。
(20)、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三班刘皓天,大家知道世界气象日是哪一天吗,是3月23日,我给大家介绍几句彦语小知识:
(1)、预测天气冷暖方面的如“立春东南风,回暖早相逢”、“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煞牛”、“立冬晴、一冬冰,立冬阴、一冬温”、“腊月打雷回暖早”等。
(2)、 预示两种天气:阴雨天之后,低云变高云,形成高积云说明天气转好。晴天之后,高云变低云,云量增多,由无云形成鱼鳞云,则预示着阴雨天。
(3)、Blackclouds,thunderstormwillcome.Northwest.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4)、 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在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我为大家介绍几条有关气象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