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有趣的小故事
1、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2、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3、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4、 孔子游览到鲁国北部,登上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三个弟子在旁边陪侍。孔子环望四周,不禁感叹道:“在此高处专心致志地思考,可以想到很多深刻的事情与道理。你们几个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我会从中做出选择与判断。”
5、有一次孔子到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典礼。因为第一次去,所以很多都不太懂,他不时的向人询问了许多关于礼仪的问题。有人就在背后笑话孔子,说他什么礼仪都不懂,见什么都问。结果孔子听到了,不生气,反而很坦然的对他们说。
6、其实,孔丘何尝不知道放牛、当吹鼓手之类的事情与自己的身份不符呢?家庭的熏陶、乡学的教育、社会的习染,早已在他心灵深处形成了贵族阶级的等级观念。然而,面对积劳成疾的母亲,面对无米下锅的生活困境,他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办法呢?孔丘知道,要想说服母亲不去上学是不可能的,只好用善意的谎言暂且瞒过母亲。(孔子有趣的小故事)。
7、孔子一声声称赞“贤哉回也”,可是和他讲话,他从不违拗(“不违如愚”)。他的行为,不但表明他对夫子的教诲全都领悟,而且深有修养。孔子不由得说,“回也非助我者也”,因为他没有反应。孔子只叹恨“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8、另外,孔子对社会上一些怪异、暴力、昏乱、神秘的现象也多不谈论。因为它们很容易迷惑一般人的心智。所以,在《论语》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
9、可孔子虽然身处险境之中,却依然讲习诵读,弹琴唱歌,还是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子路性格直率,看到这个情形,就很生气,心里觉得很冤,他就愤慨地对老师说:“难道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
10、宰予嫌三年之丧太长,认为该减短些。夫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父母死了没满三年,你吃得好,穿得好,心上安吗?宰予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不守三年之丧吧。宰予出,夫子慨叹说:“予之不仁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予有口才,他和子贡一样,都会一套一套发议论,所以孔子推许他们两个擅长“语言”。
11、一天一晚,为幸福人生种下16棵品格种子,收获良好关系。
12、 一日,闵损因为贪玩,回来的有些迟,后娘阴着脸,责备起来:你这个哥哥怎么当的?一天到晚不着家,把两个弟弟扔在家里,只管自己玩。我呢,又得照顾孩子,又得洗衣烧饭做衣服,你想把老娘累死啊!后娘喋喋不休着。闵损自知理亏,不敢顶嘴,就沉默不语。怎么,还当哑巴了?后娘越发生气了,拿起一根竹条,把闵损摁在地上,使劲地抽打,从头到脚,不放过一处。闵损咬牙挺着,一声不吭。
13、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孔子有趣的小故事)。
14、颜回较好学,子路却是最不好学,他会对夫子强辩饰非,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对这话都不答理了,只说他厌恶胡说的人。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夫子会对他讲切中要害的大道理,叫他好生听着:“居,我语女。”(坐下,听我说。)夫子的话是专为他不好学、不好读书而说的。
15、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16、孔子老实说:“弗如也”,还客气地陪上一句:“吾与女弗如也。”子贡爱批评别人的短处。孔子训他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会打算盘,有算计,能做买卖,总是赚钱的。孔子称他善“货殖,亿则屡中”。
17、 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虽然平时默不作声,但颜回是最能贯彻孔子思想,最认真对待学习的人。别人可能会因为所处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干扰而困苦,而颜回则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8、 不久,鲁国的当权派季桓子,久慕闵损大名,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
19、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谁最有才,于是说:“我给你们出个对子,看你们谁能应对。”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黄狗,大黄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个上联脱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压菜。这个象绕口令似的上联,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他们一个一个抓耳挠腮,大眼瞪小眼。
20、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21、如果不培养内在的德行,那就是自己的过错,培养了道德,名声自然就会树立起来,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22、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的请求,她心平气和地对孔丘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
23、 于是,子路、摊主和买主三人一同去找孔子。见到孔子后,子路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然后请老师主持公道。
24、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zz,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zz,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zz之道,是相通的。孔子的小故事篇4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25、 其实孔子并不是倡导弟子们都要像颜回那样贫穷,他是要让弟子们学习颜回安贫乐道,以苦为乐,不断前行的精神啊。孔子并不反对富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正路所得,有付出也有回报,又有何不可呢?文中的子贡就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孔子也一样很喜欢他,每每耐心的教导他。其实有钱没钱不是关键所在,不做金钱的奴隶,别钻进钱眼儿里去,心里不过于看重金钱财富,即便家里堆满了钱我想也不妨事。有钱其实也是好事,能把钱用在正路上,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有钱人投资生产不也能解决民生问题么?当然,如果能用在更伟大的事业上,那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功德与财富。
26、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还是很讲“礼”的。通过礼就能讨还失地,这在以后的历史中几乎是找不到的。
27、 过去,有两个道学先生。一天两人相遇,三句话一说,就争论起来,各自认为自己是真道学,骂对方是假道学。互不相让,争论不下。于是,就去找孔子裁判。孔子见他俩来了,连忙下阶来,深深一鞠躬,说:“你们学理很大,何必一定相同?两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学,孔子素来很敬仰,哪里有假的呢?”
28、 子贡也走上前说道:“我愿意出使齐楚两国,齐、楚两国在广阔的原野上交战,两军的军营遥遥相望,尘土随风飞扬,将士拿着兵器作战。我穿戴着洁白无瑕的衣服和帽子,在两国间陈述战争的利害得失,从而解除国家的外患。只有我能做到这样的事情,您就让他们两个人跟从我吧。”
29、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30、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31、 两人一听,都欢天喜地地走了。弟子们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把这两个家伙捧得这样高呢?”孔子说:“这种人只要哄得他走,就够了,惹他做什么呢?”
32、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33、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4、君子之态: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35、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36、“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37、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38、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39、 子路走上前说:“我希望可以挥着像月亮一样的白色指挥旗,像太阳一样的红色战旗,让钟鼓敲击的声音响彻云霄,让缤纷的旌旗在地面迎风舞动。我率领一支军队与敌军作战,一定能占领敌人千里的土地,将敌人的旗帜拔下,将敌人的左耳割下。只有我能做到这样的功绩,您就让他们两个人跟从我吧。”
40、为此,孔子的童年过得并不舒心,这也养成了他敏感小心、善于思索的性格。
41、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42、 师襄是春秋时期一位古琴演奏家,其时为卫国的乐官。见孔子来跟他学琴,很是高兴,他就教了孔子一首名为《文王操》的曲子。过了些时日,师襄听了孔子的弹奏就对他说:“你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夫子可以进矣,’),而孔子却认为自己没有掌握乐曲发展的逻辑性(“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要求继续弹奏《文王操》。又过了些时日师襄对孔子说:“你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掌握乐曲的意境(“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还要更深刻地理解乐曲的意境……
43、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欢迎阅读。关于孔子的小故事1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zz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44、“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45、孔子和弟子颜回、子路看着老子的牙齿十分不解。
46、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47、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48、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49、仲孙何忌问孔子的弟子颜回:“如果说一个字,对仁德、智慧都有好处,你能不能说给我听听?”颜回说:“说一个字对智慧有好处,莫过于‘预’字;说一个字对仁德有好处,莫过于‘恕’字。这就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50、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童子挡住了前行的去路。孔子从车中探身出来,询问童子姓名。童子答曰:“项橐”。孔子也自报了家门。当小项橐得知面前这位老先生乃是孔子时,决定出一道题,考一考这位博学者。项橐问:“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摇头,说:“实在惭愧,我答不出来。”项橐得意地说:“我来告诉你,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敬佩眼前这位童子,于是下车向他行了礼。孔子对弟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1、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