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横决荡造句
1、结合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如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和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他给予“我”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体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有严格的科学精神;这些事情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伟大品格;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虽与藤野先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他与日本“爱国青年”对比,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弱国国民。
2、由此可见,读写结合如能把以读促写与以写促读“结合”有效,是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态势。
3、释义:纵横决荡是汉语词汇,读音zònghéngjuédàng,解释为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角度写,或从导游角度写。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叶圣陶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纵横决荡造句)。
5、要求逻辑清晰,言简意赅。如若脱离实际,将适当扣分。
6、⑩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形式的公路桥和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5米。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7、(一日纵敌,万世之患)纵:放;万世:长期;患:祸害。一天放过敌人,会留下长期的祸害。
8、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借助联想和想象,可以将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
9、因而,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不能只顾机械的模仿,要使之上升为一种创新。
10、选段第①段和《中国石拱桥》第一段相比,你一定会发现不少相似之处,请你简要概括出三点。
11、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显示它很平常;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显示它是不平凡的。
12、释义:纵横驰骋,冲杀突击。决:排除阻碍。荡:广大平坦的样子。
13、文中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请从文中找出1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14、(拼音): huāng yān màn cǎo
15、考查说明文语言。“往往”是一个副词,表示的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排除有特殊的情况。在句中表示的是大部分情况下会安排桥梁,但也不排除有没有桥梁的特殊情况。去掉“往往”后,语意表述过于绝对,“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找到“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在文章中的位置,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第⑨段“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雨水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作比丘尼装(注:比丘尼,佛教指尼姑)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看了作比丘尼装(注:比丘尼,佛教指尼姑)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结合以上句子分析,那天的情味是指:淡淡的乡愁,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看莲花池和陈园园像引起的感慨;那天小酌的闲适;在雨中悠闲地坐着观赏景色,闲坐一下午的情致也充满恬静的美感。
17、寒冬已逝,新春初临,浙江工业大学2022纵横杯辩论赛如约而至。现校学科部诚挚向各学院发出2022纵横杯参赛邀请,希望能在赛场上与优秀的各位邂逅。
18、22绿釉( ) 车轴( ) 铀( ) 鼬( )鼠
19、在这举例发凡的大草原上,放马驰骋,可以尽情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好风光。
20、纵横决荡(zònghéngjuédàng)
21、⑤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22、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点出“不平凡”,以“极普通”来反衬白杨树的伟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埋下伏笔。
23、18密匝匝( ) 匝( )道 绕树三匝( )
24、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阁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结合“这漂亮的昆虫简直棒极了,全身淡绿色,身体两侧有两条淡白色的饰带。它体形优美,身轻体健,一对罗纱大翅膀,是蝗虫科昆虫中最优雅美丽的”,这是描写绿蝈蝈。甲文中的蝈蝈“不太甘愿吃素”,蝈蝈更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样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2)豌豆象母亲很随意的把虫卵洒在豌豆荚内,致使总有一部分的幼虫缺少食物以致死亡,当一只幼虫最先到达豌豆芯,其余的幼虫拒绝进食让中心的幸运儿走向成长。
26、B.错误,应是:引用张嘉贞的话说明了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张鷟的话说明了赵州桥的形式优美。故选B。
27、①伟丈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8、202011在之影,在紧张和激烈的集训气氛中,在辛酸苦辣和摸爬滚打里,我们也献上了两场属于我们自己的“狂欢”活动。
29、①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0、D.“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拱”中“可算”一词表示估计,作者对所下结论不作绝对肯定,是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的特点。
31、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题干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根据“我想念昆明的雨”分析,与前文第②段“我想念昆明的雨”相呼应,结构完整;同时照应标题“昆明的雨”。内容上:结尾再次提到“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旨,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
3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33、阅读第⑥段,提出一个有助于内容理解的问题,并简要回答。
34、④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35、叶圣陶先生在1942年1月1日《国文杂志》上撰文指出:“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论述,一下子就明确了语文教学的两大责任和目标:阅读和写作,两种能力应齐头共进,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即使现实二者之间存在差距,这样的差距也应该是逐渐缩小的。
36、形容英勇战斗,所向无敌。也比喻写作上才思奔放,意到笔随。
37、B.第五段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话分别从雄伟壮观、匀称古朴两个方面来说明赵州桥的特点。
38、 ☆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39、(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41、材料选自《中国桥梁史料》,属于专业著作,需要从科学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的技术细节;而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既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又能对其建筑特点有所了解。
42、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计11孔,长22米,加上两端桥堍共长约265米。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米左右,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最大跨径计6米。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深合现代科学原理。桥面宽6米,全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桥的两端筑有翼状石栏,连同桥上两旁石栏,北面有石柱140个,南面有石柱141个,其中一个已坍损。柱的间距8—2米,柱高4米,柱头各刻石狮,每个姿态各异,有立的,卧的,蹲的,伏的,大抱小的,小抱大的,各种形式。柱间各嵌石板为栏,栏高约85厘米。桥的西端有两根石柱,柱上各踞一只朝天犼,柱下各有石象一只,雕饰工巧,足增美观。
43、②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轴鲈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
44、28搀( )扶 馋( )嘴 谗( )言
45、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这正是读写结合教学可实施的依据。
46、②“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权鲜腴。”
47、⑨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48、不矛盾。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极普通”来衬托白杨树的伟大。
49、(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50、奔驰 :bēn chí造句:汽车在笔直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奔驰。
51、(推波助澜,纵风止燎)澜:大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扩大影响。
52、(出处): 宋·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
53、下列有关选段说明性文本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4、班级: 姓名:
55、(老泪纵横)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56、例句:遇到合适的话题时就能纵横驰骋,任凭吞吐。
57、宋·谢尧仁《张于湖先生集序》:“以至唐末诸诗人,雕肝琢肺,求工于一言一字间,在于人力固可以无恨,而概之前数公纵横驰骋之才,则又有间矣。”
58、读完后,你有什么发现?(作者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直抒胸臆。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由浅入深,语调愈发坚定激昂,礼赞之情步步升华。)
59、纵横天下读音:zònghéngtiānxià释义: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带纵横的成语有哪些纵横弛骋形容到处奔驰;不受任何阻挡。比喻作战英勇;所向无敌。也指写文章任意挥洒;笔力雄放。驰骋:纵马奔驰。
60、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三课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十七课茅盾《白杨礼赞》:“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61、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建造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自16米到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6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与探究能力。注意题干要求:提出一个有助于内容理解的问题,并简要回答。比如:第⑥段文字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征?然后简要回答:“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63、(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64、(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65、 课下阅读《来生做一棵树》《致橡树》,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仿写一首小诗,可以写给自己,也可以写给亲朋。
66、(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选文第③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去掉加点词“往往”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68、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69、由正方开始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开始的计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积累时间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
70、(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我总想着让学生能学会,能分清这两种手法。所以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设计朗读,蓄势。第二个活动,在思考的基础上继续练表达。这次的比读是同中求异,设置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区分象征和托物言志,理解象征义,体会托物言志。授课时,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替换法及诵读法。
71、(纵横交贯)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也形容情况复杂。
72、④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73、 它是_______________ ,
7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词语理解。《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礼赞”就是怀着敬意地赞扬。
75、①第2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写作者觉得“单调”,这是“抑”,为下文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先抑后扬突出其“不平凡”;②第7段先说白杨树算不得“好女子”,这是抑,接着夸它是“伟丈夫”,这是扬,突出白杨树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