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雪郑板桥
1、《咏雪》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2、这首诗就是郑板桥刚回到杨州老家时所写。刚回到杨州的郑板桥,很穷苦,暂住在别峰庵,遇到了马曰琯、马曰璐二人,后来成为了好朋友;
3、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4、《咏雪》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了先收后放的手法,把雪花和白茫茫的芦花融为一体的美景描画得十分动人。
5、“千”“万”“绝”“灭”,在最极端的词句里,书写的是诗人内心彻骨的冷意。
6、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7、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自己开门见雪满山时的情形,山头被大雪覆盖,天空虽已放晴,但云朵淡淡的,连那日光看起来都是那么寒冷。与很多惊艳的咏雪诗相比,这样的写景似乎寻常得很,但其实藏着诗人的“小心机”。诗人用“晴”和“光”这两个暖景,来衬托云淡和寒意,通过看似矛盾但却强烈的对比,一股寒气跃然纸上,也为后两句咏梅做好了铺垫。
8、《咏雪》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了先收后放的手法,把雪花和白茫茫的梅花(芦花)融为一体的美景描画得十分动人。
9、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10、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11、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暂住焦山别峰庵时,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之后在大雪纷飞的一日,郑板桥冒着风雪前往小玲珑山馆访问二人,正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以为他不懂作诗,便故意为难。哪知郑板桥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吟出了这首诗。
12、《咏雪》是清代著名的大书画家郑板桥的一首小诗,郑板桥是杨州八怪之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13、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暂住焦山别峰庵时,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之后在大雪纷飞的一日,郑板桥冒着风雪前往小玲珑山馆访问二人,正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以为他不懂作诗,便故意为难。哪知郑板桥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吟出了这首诗《咏雪》。
14、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15、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16、飘飞的雪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17、《咏雪》是一首七言绝句,出自清代诗人郑板桥的《郑板桥集》。
18、《咏雪》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了先收后放的手法,把雪花和白茫茫的梅花融为一体的美景描画得十分动人。
19、其实这首“一片两片三四片”应为袁宏道所作的儿歌而已经(袁宏道,明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字中郎,湖北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开创了文学创作中的“公安派”。)
20、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大雪纷飞的一日他相约友人一同出游赏雪,巧遇一群吟诗作对的人,这群人看郑板桥衣衫褴褛,就觉得定不是有才之人,就有意为难于他,让他以雪即兴作诗一首,于是郑板桥信手拈来,做了这首《咏雪》。
21、纵观这首诗,通篇并任何高级的字眼,也没有一个千古名句,但这些平淡的字句拼在一起,却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令人印象深刻。诗人看似只是写雪景咏寒梅,其实寄托的正是自己的人生追求,正像他说的:“要做千秋不变之人”一样。
22、某年冬天下大雪,乾隆和他的文学侍从著名诗人沈德潜等外出赏雪,这位一生写了近万首诗,却无一首流传的皇帝诗人,面对纷纷扬扬的大雪,诗兴又要上了:一片一片又一片。众人拍马屁纷纷叫好。乾隆自我感觉良好地继续吟道: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乾隆还要再数下去,沈德潜跪下奏道:皇上的诗太好了,请让臣狗尾续貂。经恩准之后,沈德潜接上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算是帮乾隆又完成一篇杰作。
23、说明代徐渭徐文长“一片一片又一片”地作咏雪诗,前三句尚未念完,众秀才已是笑倒成一片,讥他只认识得数字和“片”字。徐文长不紧不慢吟出第四句“飞入梅花都不见”,秀才们大惊失色鸦雀无声。
24、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25、这首《咏雪》主要表达雪花的多、洁白和轻盈美丽。诗句之中的数字都是一个虚数,并不是真的在数雪花的片数,诗人使用数字,主要是展现雪景的美妙以及美好,在人们眼前展现一幅大雪纷的景象,仿佛雪景就在读者的眼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6、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27、如果是在古体诗中,可以更加宽泛地同时都认可。
28、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29、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30、这首《咏雪》,运用了先收后放的手法,把雪花和白茫茫的梅花融为一体的美景描画得十分动人。那群读书人才不得不对眼前这个貌不惊人的中年汉子另眼相看了。
31、《咏雪》是一首用数字文学来表达的脍炙人口的诗歌。这首诗的描写极为简单清楚,比较通俗易懂,郑板桥可以说是最先使用数字来作诗的。
32、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33、这首诗歌主要表达的意思是雪花的多、白和美。
34、赏析翻译: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35、至于究竟是哪八个人,则说法不普遍认为是: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36、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37、笔者今天要与大家分享郑板桥一首很有趣的诗《山中雪后》,这也是一首很典型的咏雪诗,整首诗尽管并没有什么高超的表现手法,只是那么信手拈来,但是同样写得很唯美,每一句都是经典。无论是唐诗,还是后来的宋诗,那都有很多这类作品,不过郑板桥这首诗由于写得生动有趣,也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38、如果是在格律诗中,判定版本正误的依据之一是“是否符合格律”。如果都符合,且没有其它的明显依据,则不必纠结,可以同时都认可。
39、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飞入梅花丛中就消失不见。
40、郑板桥为人非常正直,有一年灾荒,因为他擅自开仓放粮,救助灾民而被罢官,罢官后不得不回杨州老家,靠写诗、作画、卖画为生。
41、赏析翻译: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42、《咏雪》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了先收后放的手法,把雪花和白茫茫的梅花融为一体的美景描画得十分动人。
43、清朝乾隆年间,据说乾隆有一次和臣子微服私访到了杭州西湖,看着西湖的美景,他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就在这时,天空中竟然飘起了大雪。
44、——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45、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
46、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其后,三人结伴游观小玲珑山馆以雪花为题即兴作诗《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