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联上下联怎么区分
1、曾遇到这么一回事:某友寄来一联,征求意见。我认为上了水平线,但要求他进行句法分析,终于没有达到目的。句子的正常结构是:
2、古代读书和写字习惯,是从右朝左的顺序,从这个理解就是右边为上、左边为下。为此,对应到对联上、下联的区分左右来说,就是上联为右,下联为左。
3、“功夫到家”这个话实难结论,在甲次征联获甲等奖,乙次不一定获奖,总有间破的。
4、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的时候普遍把含义深刻的作为下联,上联的价值更多是在引导作用上。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
5、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和烦琐。但按照现代汉语的分法(古代汉语中的比较复杂,我们使用的是“偷懒”的办法。),只需把读音中的一二声(如清:一声。明:二声。)视为“平”,把三四声(如马:三声。力:四声。)视为“仄”就可以了(诗词中的平仄也与此相同)。这样,可以使读者读起来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之感,从而朗朗上口。
6、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练习书法选择一款好毛笔至关重要,今天,我们极力为书友们推荐一款对联小提斗。
7、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如:
8、 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9、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
10、如以今声论,不是孤平,但“德、辉”乃平对平,亦失律。终于留下遗憾,不能忽视。
11、旧时在前面是上联,新时在后面是下联,这个普遍在过年时候的春联上有所体现,常用的有生肖轮替(狗去/猪来)和辞旧岁/迎新春之类的。
12、早在秦汉之前,每逢过年,中国民间有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写上传说中的“神荼”和“郁垒”两个神人的名字。
13、(原来如此)古人的竹简、圣旨、诗词等等,从载体的方向看都是从左到右的,也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尊卑、哲学和道德观念和思想。
14、如:烽火连三月,读做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读做平平仄仄平。
15、 作为普通婚联,形容过火,过分夸张。还有堆砌词藻不讲事实(指高度概括),人谓华而不实。
16、“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17、 七句子都是律诗句式,平仄严谨。获奖的对句中有:
18、按因果关系分。就是“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19、范围大小区分:一般情况下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常见的“家和国”之类词语
20、在时间、空间、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
21、 忌骄。发表几副或一些作品,或得过一两次小奖(一指地区不广,二指含金量不足),便不想钻读报刊上的好作品(包括理论等),守株待兔无益。
22、区分对联的上下联的方法就介绍到这里了。恭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23、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常常感到别扭。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24、---------------------------------------------------------------
25、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26、 古代写文章,空白的简放在左边,写完的简排列在右边。写的时候左手拿起一根简,右手执笔在上写一行字,写完一根简,就把它排放在右边,依次从右排到左。
27、 第怎么去区分判断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
28、一般是小者在前为上联,大者在后为下联。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为上联,『国』在后为下联。
29、五代时期,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据历史记载,在公元964年除夕,后蜀主孟昶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30、 定+主│状十谓 (定+宾) 补 语
31、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32、 忌无决心、无恒心。对联是文学,不是“笔墨游戏”,而是“做学问”,社会功能极广极大。三日打鱼两天晒网不行,须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并非要放弃或削弱本职工作(指在岗和寻觅生活者),意指经常妙巧地抓紧安排“读、想、练”。
33、此款精品兼毫小提斗,由老技师纯手工倾心打造
34、(编者按)抑扬顿挫,自己体会。因为古人很注意韵律、语感的!
35、手感舒适,笔锋尖锐挺拔,下笔轻盈收锋自如,书写随心所欲。
36、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判断上下联是按照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上联是仄声,下联为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37、按左右方位分。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38、看语言习惯。遵循常规说话区别上下,如江河奔流、湖海相连,不会说河江奔流、海湖相连。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39、 这样写完绳成"册"后,就形成自上而下竖排,从右往左读的这种习惯。后来绢帛、纸张发明后,人们还是承袭了这一习惯。形成了以右为尊的观念。所以,正常的情况下,门的右边为上联,门的左边为下联。
40、对联讲究对仗工整,是一对句子,出句就是上联,对句就是下联。区分对联上下联的办法,主要音调平仄、内容因果、时间先后、空间大小和语言习惯等五个。
41、 忌邻音字安排不当。并非禁止使用,安排不当念起来拗口,有些像绕口令,则欠韵味。
42、看内容因果。事情发生是上联,产生结果为下联。如“问观音为何倒坐,恨众生不肯回头”。
43、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为上联,『迎新春』在后为下联。
44、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政策英明方向正;城乡富裕画图新。——因为只有“政策英明”这个“因”,才会有“城乡富裕”这个“果”。
45、(源远流长)这要从古时候崇尚的方位说起。中国古代多以“左”为尊,为大位。所以上联在“左”边。
46、 真正成型始与后蜀孟昶所倡导的贴春联,经历五代、南北宋,由明朝朱元璋颁发政令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
47、对联分为上下联,如何判断,根据最后一个字来判断,如果我们上过小学,那么应该知道,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发音,分别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譬如以“a”为例,分别为“āáǎà”,古人把第一声称为“阴平”,第二声称为“阳平”,合称“平声字”,简称“平”;把第三声称为“上声”,第四声称为“仄声”,合称“仄声字”,简称“仄”;现代人的发音和古人的发音是不一样的,现代人就是我刚刚说的四声,依据标准是《新华字典》;古代人是五声,除了现代普通话的四声以外还有个特别的发音叫“入声”,发音短促且逼仄,依据标准不同的朝代有不同对应的韵书,如《佩文诗韵》、《切韵》、《广韵》、《平水韵》等,现在已经归纳进现代汉语的四声里了,唯有一些地方用语如粤语里面还保留着。所以现代人的发音简称为:“今声新韵”;古代人的发音简称为“古声旧韵”。
48、、按语言习惯分。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杏桃万户红”。人们常说“福寿双全”、“风雨同舟”,从来没有“寿福双全”、“雨风同舟”的说法。
49、按场面范围分。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一城花雨山河壮,满院春风日月辉”。从时间看,“年”比“月”长;按空间论,“城”比“院”
50、 据孙髯大观楼长联下幅,有两个“尽”字,排版都有说明,因简体关系,第二个“尽”有“亻”旁。不要盲目接受“重字无妨”的说法。
51、 两两对峙,说明什么?但有人会提出,“无情对果然一点不相干怎么承认是对联?”所谓“果然不相干、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是指上下支取题(题材),不是指题旨,成功的无情对都能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
52、春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53、“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