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目送龙应台
1、龙应台承认,《目送》在她年轻十岁时是写不出来的,与之前出版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相比,“《目送》完全是‘暗夜行山路’的文章,完全是私己的”。
2、龙应台的《目送》的写作特点:
3、《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4、“你别急,你先去读你的书、我也先去看我的电影,总有一天,我们会窝在一起,读同一本书、看同一部电影。”
5、目送儿子,表达了对儿子的不舍和看到儿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难过。目送父亲表达了对父亲去世的痛苦和遗憾
6、九十三岁的眼睛和四岁,竟是同一双眼睛?灵魂里,还是那看《史记》的孩子,深情而忧郁的青年?
7、生命中总有许多人被时光带走,或者失落在天涯,或者用死亡划开彼此的界限,像龙应台这样还活着的人,就不免要忍受一次次的别离,一次次的悲痛。目送,是送别离去的亲人和友人,也是送别过往难忘的记忆和美好的时光。在送别时,我们总要睁着眼睛,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离去。有的时候想,要是眼睛一闭不去看多好啊,不过这样就变成被亲人目送的人啦!笑。
8、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9、作者: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
10、"Islowly...Donothavetochase"
11、“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
12、母亲,是个较高级的全职、多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目送
14、歌曲:你给我的爱最多歌手:张学友专辑:吻别目送你离开有无限感慨对你的思念永远不会更改花若不再开夜将会无奈若是没有你的爱我会日夜期待不懂说天长地久不懂说为我停留在这寒冷的风中望着模糊的笑容我心已随你走不懂如何说出口不懂如何表白自我即使在多年以后你若还会记得我我将不再让你离开我一生之中真心真意最难得回忆里总是你最多是情是爱是缘是痛永远都长留在我心中其实你而只有你留给我的爱最多。。
15、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6、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7、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8、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19、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
20、“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
二、目送龙应台原文
1、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2、《目送》这个书名,来自于龙应台的同名文章,在文中她写了生命中两件“小事”:儿子16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她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没有回头;多年后,她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又看着轮椅上被护士推回房的父亲背影。
3、妈妈用眼睛送儿子过海关(1)不能把“闪入”换成“没入”,“闪入”和“倏忽”说明时间短。(2)“瞥”比“望”时间短,更能说明妈妈的愿望之小,要求之低,只要儿子回头看一眼自己。(1)我的期望,期望儿子能回头。(2)空荡荡的街正是妈妈内心的写照,邮筒是用来沟通人与人关系的工具,在这里,妈妈却因无法与儿子沟通而感到失落,孤独。作为父母,在给予儿女爱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体味到父母的付出;作为儿女,要理解父母的爱,要知恩图报,尽管想独立,但要多与父母沟通思想。
4、《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5、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6、华安上小学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7、很难想象到笔锋锐利、惯于批判外界现实的龙应台,在《目送》这本书中,开始对亲情作详尽感受描述,也开始对生活作深度的体会与思考,转向私密。如她对生命中两件刻骨铭心事情的描写。
8、在书中,展翅高飞的孩子、即将离去的母亲和站立在小路这一端目送他们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样丰沛,只是各自表达的方式不同。
9、结构:结构是总分结构。
10、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1、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1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13、世上六十亿人里,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可能居大多数。
14、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15、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6、龙应台以她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让每一代读者都从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17、对作者龙应台来说,出于工作的原因,别母亲、别朋友、别儿子是家常便饭。但她有不同于常人的一种看透,尽管我们的一生中要重复不断的经历送别、回归、别离、重逢,她擅长的是如何巧妙地弥补起这段缺失的情感。所以对于这个年代,这本书能作为一门警钟,令人发省。
18、《目送》一文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
19、《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20、出自龙应台的《目送》。《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三、目送龙应台阅读答案
1、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4、九月对我来说是离别,离家、离父母、离恋人。刚来的这几天,倍感压抑:一是居住空间的骤然缩小,二是情感交流的断崖式缺失:没有人在床边唤你起床、没有人准时备好饭菜、没有人对你有最无私的投入。
5、不送的意思就是说比如有一个人离开了然后从你面前走了然后从你面前一直看着他离去的就可以用目送这个成词语
6、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7、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8、“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
9、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寂静,这是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沙,以鬼魅的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10、(喜欢,就转发分享哦)
11、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12、确实,我现在只能盼望我的内在继续充实,不停地往里面塞。等到满的一天,才能换下一个容器从头再来。
13、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
14、目送是龙应台的散文合集,关于和亲人之间的感情,包括和儿子,母亲,父亲。全书语言朴实真切,完全没有她当初《野火集》那般犀利,确实最温情。最出名的是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有空找来书看看吧,可读性很强。
15、书中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16、应该是龙的母亲把“女儿”念成“雨儿”了,文章中还有她母亲把“女人”叫成“雨人”的,小名叫小晶罢了
17、《目送》74篇散文,除亲人的别离,还有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其间满是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龙应台写尽了幽微。
18、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如果你踩过破瓦进入客厅,就会看见断壁下压着水渍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苍白了,逝去了。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
19、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20、《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四、目送龙应台全文阅读
1、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2、目送》的六十八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3、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4、龙应台《目送》经典语录有:
5、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6、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7、在文章里,作者的儿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时间无形的抵挡了母亲的靠近,当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远行企盼他回头时,他只自顾自的离开了。
8、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9、《目送》中的龙应台是一位对父母怜惜和体恤的女儿,是不舍得儿子离别的母亲,是一位牵挂朋友的好友,是一位承认自己失败与脆弱的勇敢者。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目送(龙应台散文集)一次是开头作者送儿子到机场龙应台目送着儿子头也不回离开的背影还有是父亲生病住院龙应台去看父亲父亲摇着轮椅上送她出医院她目送父亲离去的背影大意: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11、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扩展资料: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12、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13、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14、比喻作诗文书画时得心应手,怡然自得。典出三国魏.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指一面看天上的飞鸿,一面挥手弹琴,手眼并用,挥洒自如。明.张煌言《闲居》诗:“挥手归鸿望已乖,风尘依旧两芒鞋。”
15、在文中作者多次使用反复手法。作用:突出父女母子离别时那一丝平静的哀痛。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
16、活动设施:KTV、棋牌室、室外游泳池、茶室、烧烤、潜水、沙滩、排球、钓鱼、浮潜。有水上项目
17、作者对待生命的一种澄净质朴的观念,在遭逢家庭、孩子、父母、朋友、生老、病死、离别的种种事件中,对“人”的关怀。
18、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19、实质上分两种:一般都是失去重心造成的,虽然我们看守门员没有动,但实际上他的重心已经向球的反方向移动了,这时他发现球在另一边,但再想移动重心改变方向已经来不及了,这样我们就会看到守门员没做动作在目送球入网。还有是人的反应问题,如果守门员看到球再作出扑救动作,那么在球已经离门很近的情况,他就会只作出看的动作而没有在球进之前作出扑的动作,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你说的情况
20、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
五、目送龙应台经典语录摘抄
1、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
2、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带着隐隐的悔恨与哀伤,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
3、读《目送》这本书的感受:
4、成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的龙应台也写出了《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5、《目送》的六十八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6、歌中有一句词: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确实相对于我们的家乡扬州来说,一个在极东,一个在远西。不出远门,不知道世界多大,出发那天送去最近的高铁站,一个多小时后就在了上海,然后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随之而来大半天的失联,再给你发消息时就已经站在大洋彼岸的土地上了,知道她在那却不能到达的烦恼不是每个人都懂的。虽说是地球村,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是“牢房”更为合适吧。
7、“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8、龙应台说这是献给自己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有评论者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为作者的同代人写的,同时也是写给上一代和更年轻的下一代的。
9、同名主打篇《目送》,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
10、http://www.zhijiayoucom/14019801845238html您好:请参考这网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1、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12、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在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看着他们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13、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14、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15、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16、以《野火集》、《百年思索》等作品
17、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
18、华安上小学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19、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20、《目送》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