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格拉底是什么时期的人
1、(3)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
2、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非常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生中最有名的就是柏拉图,由于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对于他的哲学思想的研究非常的困难,他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柏拉图与他对话的记载,可以说他们师徒两人的哲学成就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巅峰,他们的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西方哲学长达2000多年,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也得到西方很多学者的赞誉,他不仅思想深厚,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崇高品质也不断的影响着后人,因此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同时,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神才是真正智慧的,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根本没价值”〔31〕,人只能“爱”智慧。苏格拉底明确地说:“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只适合于神,而爱智却适合于人。”〔33〕这样,在苏格拉底看来,全智的神所拥有的智慧,人是不可能拥有的,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即知道相对于全知的神来说,人是一无所知的,人才可能爱那真正的智慧,追求那真知,以便获得相应的知。
4、人口哲学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比如婚姻家庭问题、长寿问题、安乐死问题、人口贫困问题、人口迁移问题、人口融合问题等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后既然难知,人们唯有先思考“为何而生”和“如何生”的问题。生,需要正义。死,也需要正义。现代社会的公共治理和善治,需要建立在人口学研究的基础上。同时,由于现代社会治理的绩效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结果,因此每个社会成员的人口整体意识、大局意识,将决定一个社会的决策是否科学有效、尽善尽美。
5、在亨廷顿的眼里,各种不同文明的生育问题,事关天下大势,这是一个国际zz学家的视角。如果我们站在全球气候谈判专家的角度看,生育问题又是关系到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义务分配问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人口增长压力和工业化消费压力双重作用下的结果,一方面控制发展中国家过高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降低各国的碳排放,似乎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发展中国家控制生育谈何容易,既考验这些国家的执政能力,又违背西方国家的生育自由和生育人权理念。于是只好求助于工业碳减排。怎么分配减碳的义务呢?是按各国人口多少分配还是按现有排放量分配?或者是先发展国家多承担一些、后发展国家少承担一些?在本国利益优先的考量下,如何制定出“既有利于当代人的发展,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不仅有国际利益冲突,也涉及代际正义问题。不同的zz家出于不同的标准,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决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支持巴黎气候协议,而特朗普上任以后,却决定退出巴黎气候协议。
6、哲学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大体来说,这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相对来说并不太平,zz变化激烈的时代。希腊正在从传统的贵族制向民主制转变,典型代表如雅典的梭伦改革。当时旧制度被推翻,新制度还未完善。这种zz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文学方面。人们的反思与批评精神开始增强,并产生了最初的道德反思。这些都为哲学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苏格拉底是什么时期的人)。
7、但他死时没有任何愤怒和责备,并告诉学生们,死亡不悲惨更不可怕。没人知道它是什么,它甚至可能是崇高的善。
8、释迦牟尼,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
9、再次,友爱以善为根据。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天性有友爱的性情;他们彼此需要,彼此同情,为共同的利益而通力合作”〔23〕。因此,友爱作为一种美德,在苏格拉底的哲学讨论中占有相当份量。在柏拉图的《吕西斯篇》和色诺芬的《回忆录》中都有十分丰富的记载。友爱,希腊文为philo,英译为friendship,在苏格拉底的讨论中, 并未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他那里,友爱是和智慧、知识、善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以它们为根据的。苏格拉底强调,任何人都不爱无知无用的人,如果对事物没有知识就会将事物弄糟,失去别人的爱,甚至父母的爱,只能处处受制于人;如果你获得知识,显得有用和善,所有人都会对你友爱。苏格拉底认为,“一个真心的朋友比一切财富更宝贵”〔24〕,友谊的价值是相互的,不仅朋友对自己有不可用金钱估量的价值,而且要使自己对朋友有尽可能多的价值。他还指出,交友之道,一在交能控制情欲、忠诚公正、知恩必报之友,二在使自己的言行从善,言真意诚地待友。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友爱。当然友爱之获得是要靠“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的〔25〕,这颗心是友爱双方共同赋予的。“因为对于我所爱的人,不管是谁,我总是尽我的全心热爱他们,并且非常渴望他们也以同样的热爱回报我,我渴想他们,同时希望他们也同样渴想我,我渴望和他们聚首一处,同时希望他们也同样渴望和我聚首一处。”〔26〕由此可见,友爱的本性是善,友爱只能存在于高尚善良的人们之间,善和恶是不能互相友爱的。
10、苏格拉底本有机会逃走,但他拒绝了;他也可以选择被流放,可他仍然不为所动。他在错误的时刻说了正确的话,从而是真理的捍卫者,他的死成为谎言的见证,而谎言在当时却处于压倒性优势地位。
11、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12、關鍵點在於,不能在沒有認清問題的情況下,就只看百分比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因為它們往往是相對於不同的數字。(苏格拉底是什么时期的人)。
13、现代舞表演者:CPG-Concept(英国)
14、呼麦和潮尔表演者:青格乐/ 云纱秀: DanielWurtzel (美国)
15、书本显然没有毁灭人类的记忆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放心的嘲笑苏格拉底,正如我们嘲笑当年的比尔盖茨说64kb的内存对任何人都足够了。
16、《对话·寓言2047》6月16日至18日于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之后将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地陆续上演。
17、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在古希腊时期是十分紧密的。可以说哲学最初的世界观和宗教其实是密切相关的,甚至一些哲学家本身就是教团的领袖。(如毕达哥拉斯)但是不可否认,哲学最初讨论的世界本源问题,与现在的实证科学也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哲学于宗教、科学的关系,我们将通过重点讨论一下泰勒斯的学说来解释。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第一位哲学家,对于其人我们所知道的唯一重要观点就是水是万物的本源。这句话看起来平平无奇,但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这里信息量很大,亚里士多德在其重要著作《形而上学》中讨论了对于泰勒斯选择作为世界本源的两个可能原因,一是来自于观察,因为水可以凝固,蒸发,所以水可以变成世界万物,这是相对「科学」的解释(当然这并不是现代科学,科学是建立在培根的归纳法以及伽利略的实验方法上的)另一方面是来自于神话的启示,赫西俄德在《神谱》中提到一位混沌之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来自于他,他是最早的一位神。另一种可能的猜想是这种灵感来自于早期的波塞冬崇拜,在一些早期的宗教考证中,波塞冬在一些地区的地位是要高于宙斯的。比较两种说法前一种似乎更为可信,我们在之后还会对“水是万物的本源”这一观点进行一些更深入的讨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哲学实际从起源上就是同时受宗教性与科学性双重影响的学科(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科学)兼具宗教对于宏观的世界观的讨论以及科学的理性分析,这是这是我们今天讨论到的第一个哲学传统
18、苏格拉底的思想,启发了西方的科学探索精神,而孔子的思想,启发了儒家学说的道德伦理精神。
19、〔19〕〔20〕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3章,第5章。
20、〔22〕〔23〕〔24〕〔25〕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6章,第2卷第6章,第2卷第4章,第3卷第11章。
21、从苏格拉底的时代到谷歌的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在科技的催化之下,这种变化显然没有放缓脚步的意思。苏格拉底的智慧影响了几个时代的人,而现在,一代人凝结出的生活智慧,保鲜期只有尴尬的寥寥数年。
22、他改变了哲学的焦点问题,将人们的关注点由解释世界转向解释人类,即“认识你自己”。正如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是“把哲学从天上拉下来,将她置于人类的城市,将她带到人们的家里,并迫使她问及有关生命和道德以及善恶问题的第一人”。
23、我们对苏格拉底熟悉而陌生。他是希腊哲学的创始人之桃李满天下,柏拉图、色诺芬都是他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他学生的学生。
24、正因如此,苏格拉底当年就立志要拯救这个被无知统治的城邦。讨厌民主,就是因为某些领导人没有知识,没有学问。因此苏格拉底学习他母亲助产士的职业,帮助别人催促知识的降临,终身宣讲知识的重要性。
25、而在iPad表演中,演员的脸谱从彩妆变成了iPad呈现的头像,个体的人格社交网络绑架,以至于人们的信息和隐私虽然都被自愿的摊到了网上,但是我们行走在人群中却跌跌撞撞,和身边的人也越来越陌生。
26、苏格拉底的善既具有道德意义又具有功利意义和本体意义。在他自己的讨论中,并未给善下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但透过他关于美德和善的各种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善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27、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不仅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而且通过强调人自知无知,通过对自己本性的洞察而获取真知,“进而通过熟悉事物本性,认识各种美德而达到施行各种美德,以通向人生最高境界实现至善这一人生最高目的,建立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境界学说。苏格拉底的从无知到知,从真知到美德,从美德到至善的人生境界论,在今天,仍不失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28、《对话·寓言2047》首先是一部极具张艺谋风格的作品。张艺谋的作品无论招来多少争议,似乎也从不见有人会在他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以及对色彩和场面的调度方面挑毛病。这种张艺谋式的美学在第一章《长调呼麦·云纱》中就被毫无保留的展现,也构成了在此后几章中,张艺谋对人类和科技的温存与厮杀的第三人称观察。
29、这部舞台剧由张艺谋导演,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品牌出品。张艺谋将《对话·寓言2047》定义为一场“全新观念演出”,聚集了来自7个国家的20支团队及个人,将蒙古长调、陕西碗碗腔、泉州木偶剧等中国传统艺术表演,和当今最高科技的舞台艺术共处在一个舞台上,用一种直接、怪异的冲突感直接探讨了他眼中的人类和科技之间的关系。
30、公元前600年,波斯的琐罗亚德斯,印度的乔达摩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以色列的先知们,罗马的努马王,以及希腊的爱奥尼亚人,多利亚人和埃利亚人的首批哲学家,全都作为民族宗教的改革者而几乎同时出现,这不可能是偶然的事情。
31、(4)林小春,陆佳飞.美国退出《巴黎协定》(EB/OL).http://world.huanqiu.com/article/2017-06/107810html?t=1496372860306,2017-06-02/2018-12-
32、賣房子的人說:「前年房價雖然跌了50%,但去年又強彈了50%買家完全沒有虧到錢喔。」他應該是很誠實,才會這麼坦白吧?
33、因为,他内心坚信,如果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逃亡,将会违背自己一生信奉的哲学观念,并将进一步损害雅典法律的权威。
34、苏格拉底大约也窥见了宇宙的部份真相,世间的一切不过是永不停歇的变幻过程,但他不具备宗教家们的出世情怀,所以就用辩证法的方式,让与他对话的人在意识到真理是无理可说、人类蠢笨无知时,自然而然地引出真理的灵光闪现。
35、我们每次提起苏格拉底之死,都有这样一个认识:苏格拉底当时是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和“腐蚀青年思想”三个罪名判处死刑的,而且苏格拉底曾经有过逃亡的机会,但是他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接受判决、自尽而死。
36、那么,当时审理苏格拉底的500名陪审员中,究竟有多少人投票支持他无罪呢?
37、而且,如果定罪和量刑程序合二为也会导致没有办法进行真正的量刑辩论。因为被告方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定罪问题的论证上,而无法在定罪问题尚无结论的时候,花费更多精力在量刑辩论上。在有限的庭审时限内,律师必须在无罪辩护和量刑辩护中进行选择,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38、雄辩的苏格拉底擅长引经据典,这归功于他讲自己的所有智慧都装在了自己的脑细胞里。苏格拉底担心那些依赖文字的人将永远无法理解知识的真谛,书本能够提供信息,却无法将笑话知识的智慧喂给读者。而在智慧于口耳间相传的传统中,人将不再需要一个永久的信息载体,人本身就会是载体。阅读一本书给人带来的收获永远比不上直接和作者交谈。
39、到了公元前五世纪末段,雅典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以及叙拉古之囚,在和斯巴达的争斗中也以雅典的投降而结束。人们将这一系列的挫败归之于苏格拉底等哲学家们反宗教的神圣惩罚,最终将他抓起来进行审判。
40、但是,由于英国的司法制度实行的也是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分离:先由陪审团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再由法官决定他应该被判处何种刑罚。这样一来,一旦轻微盗窃的行为被认定为盗窃,后面的量刑结果就肯定是死刑,这样的罪刑关系显然太过严厉。
41、实际上,这种方式特别有利于被告人。比如,英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实行了陪审制。当年因为社会治安状况恶劣,所以重刑主义倾向十分严重,即便是盗窃几便士的轻微盗窃犯罪人,也要被判处死刑。
42、他要人们超越虚假的观念,实现纯然的直觉力,从而看到万物的真实面目。做到这一点的人,就不会去追求功利而过浅薄痛苦的生活,正如苏格拉底名言所阐明的:“不经受审省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
43、最早提到这个重要时期的人,叫做拉索尔克斯和维克多.冯.施特劳斯,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