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1、辜鸿铭虽行事怪诞,却有自己的原则。袁世凯时代,“安福部当权时,颁布一个新的国会选举法,其中有一部分的参议员是须由一种中央通儒院票选的,凡国立大学教授,凡在国外大学得学位的,都有选举权。于是许多留学生有学士硕士博士文凭的,都有人来兜买。”(胡适《记辜鸿铭》)一位姓陈的来运动辜投他一票,辜说,别人票二百元一张,他的至少要五百元一张。对方还价三百,最后双方经讨价还价,以四百元成交。选举前一天,陈某把四百元和选举入场证都带来了,再三叮嘱辜氏第二天务必到场。“等他走了,我立刻赶下午的快车到了天津,把四百元钱全报效在一个姑娘——你们都知道,她的名字叫一枝花——的身上了。两天工夫,钱花光了,我才回北京来。”(胡适《记辜鸿铭》)后来,那人赶到辜家大骂他无信义,辜拿起棍子,大骂道:“你瞎了眼睛,敢拿钱来买我!你也配讲信义,你给我滚出去!从今以后不要再上我门来!”(胡适《记辜鸿铭》)这是辜亲口对胡适讲的故事,可信度非常高,记在胡适的文章中,这件事一时传为笑谈。
2、当时中国在揭露黑暗和腐朽,而西方不过是在拥有了新科技后,把黑暗和野蛮,掩埋在了表面繁荣的背后。
3、辜老爷子的形象发生转折在于一场演讲:他因为被卷入张勋复辟事件以及教学上的曲高和寡而遭到师生排斥,要被逐出北大。蔡元培要求他作出改变,让学生重回课堂。于是辜鸿铭在北大开了一系列讲座,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对中西方文化独到的见解折服众人。
4、一八八0年,辜鸿铭学成返回槟榔屿,在新加坡当地殖民地政府任职。一八八二年,在新加坡偶晤维新派人物马建忠,一席长谈后辜氏思想发生极大转变。自称“三日倾谈”“使我再一次变成一个中国人”。从此开始从西学转向中国文化。“……读五经诸子,日夜不释手。数年,遂遍涉群籍,爽然曰:道固在是,不待旁求也。”(罗振玉《外务部左丞辜君传》)辜氏通过研读传统文化,对中西方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谓欧美主强权,鹜外者也;中国主礼教,修内者也。言一时强盛,似优于中国,而图长治久安,则中国之道盛矣、美矣!文襄闻而大异之,延入幕府,不烦以常职,有要事就询焉。”(罗振玉《外务部左丞辜君传》)
5、一个接受过东西方最先进、开放、进步思想熏陶的人,本应该对封建的思想加以抵制,弃之如履,可辜鸿铭却独独推崇一妻多夫制。甚至还提出“茶壶理论”:男人与女人就如茶壶与茶杯,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一个茶杯配上几个茶壶则是万万不可的。(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6、李大钊带着赵世炎、邓中夏等学生给陈独秀拜年。李大钊邀陈延年参加红楼读书会,一边勤工俭学,一边搞发行,陈延年欣然应允。陈延年和赵世炎一见如故。陈独秀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北大即将举办的新文化运动系列讲座,同学们积极响应。
7、他值得今天的所有中国人尊重,不仅在于他远超于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国学造诣和深邃思想,还在于他是那个积重难返、西化成风的时代中坚定不移的民族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在于他让世界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博大,了解到中国人的不可轻视和欺侮。
8、辜鸿铭在中国期间大肆宣扬中国文化,并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部著作译成了不同的语言传到了国外。这也令辜鸿铭在国外声名远播,他的东方哲学令许多西方学者十分推崇。
9、在这本书里,他把中国人和美英法德四国人逐一比较,指出了祖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中国人独有的美德。
10、辜鸿铭被人们称为“清末怪才”,其实换现在的话讲,他这叫实力装B,举几个例子:
11、按照顺序来看,越往后,越抽象,很难用一两句话就能形容出来,也非具体的事物或技艺。大家可以用5S理念来理解,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越往后,越抽象,越自然。
12、张之洞过六十岁大寿时,辜鸿铭作为其师爷,自然会参加,当时参加寿典的还有一个人,他是嘉兴才子沈曾植。
13、经过长达二十年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辜鸿铭终于如愿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辛亥革命时期,辜鸿铭还受邀前往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由于在国外的游学经历和对文学的钻研,他上课的时候经常即兴的引经据典,结合自己的所观所感绘声绘色的进行讲述,令每一位听过他课的学子和同僚都深感敬佩。
14、后来不得不写个谦虚的求见的信,才得以相见,这段历史被林语堂先生收录在《信仰之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15、世人看辜鸿铭可能近似于疯癫,而毛姆给他一个很客观的评价:
16、周树人足不出户已经很多天了。满地手稿堆中,中国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诞生了。稿纸的第一页,醒目的标题《狂人日记》。周树人泣泪署下笔名:鲁迅。《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极大的拓展了文学革命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17、在辜鸿铭看来,如果中国是为了超越西方,而“西化”成西方,等于是勇士为了打败恶龙而变成恶龙,这是令人扼腕的行为。
18、北大红楼小礼堂,灯火通明,座无虚席。陈独秀打头阵,高谈阔论文学革命,赢得满堂喝彩。
19、蔡元培提到收到林纾抗议新文化运动的来信,提议将林纾等反对新文化的国学大师也请来北大办文学讲座。陈独秀同意,也提议举办以白话文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新文化运动主将悉数登场。
20、青年毛泽东虽非《觉醒年代》的主角,但正是在李大钊等人的引领下,他找到了救中国的方法,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当时的毛泽东,虽然年轻,但既好学又有自己的主见,他并不盲从权威,而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陈独秀对“新青年”提的六大标准并不完善,应当加上一条“健壮的而非体弱的”,同时他化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一代伟人已初显峥嵘。该剧也激起了人们重读《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的热潮,故在此推荐以上书籍。
21、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22、坐在下面的辜鸿铭,毫不客气。用纯正的希腊语读了一遍,又用伦敦腔的英语读了一遍。还揶揄胡适的英语口音是下等人口音。
23、辜鸿铭学贯中西,文学底蕴极为深厚,但由于极为推崇儒学却就事论事,这也导致他在后来产生了一些愚忠的思想。他曾写文为清朝廷以及慈禧等开脱辩解,甚至在维新变法时期多次批判康有为等人,五四运动时期也曾进行过公开抨击爱国行为……
24、有的只是慢慢陈述那段历史、那段峥嵘岁月、讲述她从何处来又为何而来...
25、再举个典型例子,很多人在晚清时当官,食晚清政府俸禄,但革命烽火燃起时,却转向革命推翻清政府,比如袁世凯,原是大清新军统领,却在革命时推翻清政府,在辜鸿铭的价值观里,袁世凯便不是中国好人。
26、出自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敬告青年》。
27、由此可见,辜鸿铭这个人绝顶聪明,难怪他能获得十三个博士学位。
28、虽然辜氏在朋友中大谈茶壶理论,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家中却十分惧内,“他平生很怕老婆,所以他告诉我们:‘老婆不怕,还有王法么?’这是他的幽默。”(震瀛《记辜鸿铭先生》)
29、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被孙中山、林语堂称之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30、从哥伦比亚大学归来的胡适被老学究辜鸿铭所不容,在演讲开头,胡适用英语朗诵了一句《荷马史诗》的“我们回来了,你们看分晓吧。”
31、《觉醒年代》里面的演讲不少,每一场都撼动人心,可以说是场场经典。
32、甚至在慈禧过大寿的时候,他大骂道:“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33、然民间还有三个最有名的辫子,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一直伴随他们的终生,他们分别是:
34、于是辜鸿铭提出了著名的茶壶和茶杯论,他把男人比作茶壶,女子比作茶杯,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但一个茶杯不可能配四个茶壶。
35、事情发展到这里,按照「欲扬先抑」的手法该贬的也已经贬完了。
36、《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激动发言,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新青年》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刊物,发行量已经突破15000份。
37、“我嘛,是道多一点,李鸿章大人嘛,术多一些。”
38、辜鸿铭自小接受的便是系统的西式教育,随布朗夫妇到英格兰学习后掌握了大量西方基础学业。几年后,辜鸿铭被送往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此后又回到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继续深造。这几所大学均是欧洲有名的名牌大学,本就天赋异禀的辜鸿铭在高端教育资源的培育之下显得更加出类拔萃,在欧洲学习的几年间,他不仅对欧美文化有了深入理解,而且同时精通了九种语言。
39、由于父亲是一家橡胶园的管家,辜鸿铭便出生在这个橡胶园。辜鸿铭的父亲能说三国语言,而母亲会说英语和葡萄牙语,受父母的影响,辜鸿铭自小便有极高的语言天分。在辜鸿铭的童年时期,由于异常聪明又性情活跃,被父亲工作的橡胶园园主布朗夫妇收为了养子,在十岁时,辜鸿铭便跟随布朗夫妇到英格兰进修学习。
40、当年,这个不起眼的小院却有一个雅号,曰“晋安寄庐”,顾名思义,“晋安寄庐”的主人自然是一位隐居在陋室中却以彰显道德为己任的君子。这位君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辜鸿铭,世人称其为“怪人”。
41、等张之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他马上就转变思想,开始拍马屁:
42、他自幼接触西方开放的文化,但却偏执于中国的保守文化。在婚姻观上,主张男人要娶小老婆,并以茶壶和茶杯举例,将男人比作茶壶,将女人比作茶杯,认为一个茶壶配多个茶杯才合理。
43、正如吴宓所说,辜鸿铭为了阐明国粹,行之终身,无所不倦。
44、从1883年开始,26岁的辜鸿铭开始在西方的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走上了宣扬中国文化的道路。
45、北京桐城学派代表人物林纾和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张长礼、张丰载等人决定反击。
46、“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47、 先说辜鸿铭吧,在蔡元培接手北大校长职位的时候,为学校做出的一系列改革包括聘用陈独秀做文科学长的时候,他都表现出了一位老派学者对新文学的不屑和贬低,形象的演绎了新旧文学在当时社会的真实场景,另人印象深刻。而他自身角色的演绎也是非常好,剧中的辜鸿铭是有很多“毛病”的,他出门要跟两个用人,一个端茶,一个伺候吸烟,动作浮夸,派头十足,俨然一个清朝贝勒爷的排场,另人反感,但是正因为对角色的充分理解和演绎,使得角色鲜活深入人心。
48、辜氏的幽默更多地表现在他的日常言谈中。“有一次,鸿铭应外国友人的宴饮,来宾中只有他是华人,于是大家便推他坐首席。坐定后大家谈论中西文化,席间有人问他:‘孔子之教,究竟好在哪里?’辜答以:‘刚才诸君互相推让,不肯居上座,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假如行今日西洋物竞天择之教,以优胜劣败为主旨,则今天这一席酒菜势必要等到大家竞争一番,俟胜败决定,然后坐定,才能动筷子了。’他这妙论一出,引得坐客捧腹不已。”(陈彰《一代奇才辜鸿铭》)
49、正当辜胡两人互撕时,胡适的学生罗家伦,状告辜鸿铭在讲堂上宣扬“君师主义”,并建议开除他。
50、这对辜鸿铭来讲,简直就属奇耻大辱啊,于是在两年后,听说沈曾植又来拜访张之洞,辜鸿铭马上叫人把张之洞的藏书都搬到了客厅。
51、辜鸿铭祖籍福建,他自己则在马来半岛出生,在那里待了十三年,辜鸿铭便被父母送到欧洲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硕士文凭,更是激发了不得了的语言天赋,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诸多门语言,到20岁的时候,辜鸿铭已经成为了一个会九门语言,身揽十几个博士学位的天才青年了。
52、后来民国时候,辜鸿铭在北大教书,他给两名美国女士讲解“妾”这个字:
53、北大红楼读书会,李大钊教导同学们:红楼读书会的创办旨在传播真理、开发民智进而改造整个社会,所以应是朴素的、平实的,要常态化,推广至大众化。陈延年在红楼读书会关于世界时事的总结发言赢得蔡元培的赞许,蔡元培鼓励同学们通过争辩来梳理思想。
54、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English,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55、柏树胡同属北京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东四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三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南大街与王府井大街,长530余米。明代,称“椿树胡同”,据说,因此地原有一棵大椿树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北侧的马尾巴胡同并入,又因与西城区的椿树胡同重名而改称“柏树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五条”,后复称“柏树胡同”。
56、比如说美国人,他们纯朴、博大,但是他们不深沉;英国人,纯朴、深沉,但是不够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但是没有纯朴。
57、推荐理由:《中国精神读本》由王蒙主编,王绍光任执行主编,沙烨总策划,于2019年9月1日人民大会堂新书首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精选了近现代百余位历史风云人物近一百六十多篇代表作,展现了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到涅槃重生的壮丽史诗。
58、回到中国后,辜鸿铭曾担任过张之洞的外交秘书,在张之洞身边工作了20多年,多次出席国外来宾的接待活动。在中国工作期间,辜鸿铭十分痴迷于儒家文化,虽然精通多国语言,但辜鸿铭却对汉语情有独钟,他感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精深。他是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典籍与中国精神的学者,一生学贯中西,文学素养极高。
59、外国人听不懂,但辜鸿铭肯定是听得懂的,他可是把“四书”中的三部书,《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文了。真是牛叉霹雳带闪电,多少中国人读《论语》、《中庸》和《大学》都读不懂,更不用谈翻译成英文了。
60、辜鸿铭怎么就这么牛?因为他可是大满清无人可及的超级学霸啊!
61、其中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辜鸿铭!他的人生经历,实在太丰富了,有人把总结下面一句话:
62、辜鸿铭自小在西方长大,是一个华侨。他的祖籍在福建同安,在康熙年间移居台湾后,于乾隆年间移民到了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辜鸿铭的父亲是中国人,然而母亲却是一位葡萄牙人,他只有这一半的华人血统,生得深眼隆鼻,轮廓深刻。辜鸿铭的祖籍姓“陈”,移居海外后,为表示对故土的思念,辜鸿铭的先祖们便将姓氏改为了“辜”,以表示对曾经莽撞行为的悔恨。
63、我们大家熟知辜鸿铭,一方面来自于他跟胡适的不合,另一方面则出自这一个典故,他的一句名言:
64、正如辜先生对耻笑其辫子的北大学生所言:“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百年春秋,世纪风雨,辜先生的辫子早已灰飞烟灭,辜先生的话犹在耳,我们心中的辫子,还在吗?
65、面对耻笑,坦然说道:“辫子有什么好笑的呀?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一条斩不断的根。”
66、1915年,辜鸿铭的英文著本《中国人的精神》在书中将中国人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四国的人进行对比,指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指出了中国人独有的美德。此书一经出版就引发了西方世界极大的反响,甚至在德国掀起了长达数十年的辜鸿铭热,放在现在,辜鸿铭就是个超级大网红,而且是世界级别的,虽然不一定比李子柒那么红,但也绝对是拥有无数的海外粉丝。
67、不得不说,他的言论与他之前所表示出来的先进思想分子的形象大相径庭。由于他在文学领域的大家地位,他的茶壶理论竟也引得当时的人们大为推崇,将其奉为真理,对人们对旧思想的反抗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68、“听到许多传闻,都说李鸿章大人是办实事的,张大人是做学问的,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