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波德莱尔
1、波德莱尔忧郁的黑天鹅,醉倒在酒杯的湖边,仰天向上帝吐出心中的诅咒。你被憎恨。你被热爱。毁誉交并,组合了你人生的矛盾。波德莱尔给世界留下了不朽的乖巧、凌厉、深沉和雄浑。
2、他并没有使用“现实主义”一词,但已有其意寓焉。果然,在判决书中,人们读到:“……诗人的错误不能消除他在被指控的诗中向读者展示的画面所带来的不良效果,这些画面通过有伤风化的粗俗的现实主义不可避免地导致感官的刺激。”明眼人一望便知,“现实主义”一词用在这里实属非同小可,隐隐然透着杀机,正如法国批评家克洛德·毕舒阿和让·齐格勒指出的那样:“现实主义,在这句话中是关键的一个词,它标志着下流。”
3、那晚我肚里怀孕了我的孽障!
4、拉丁灰烬,希腊尘埃,杂然一堆,
5、忧郁之四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骚动”。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6、波德莱尔自言,《恶之花》是一本“残酷的作品”,但是在这残酷里,他“放进了全部的温情,全部的信仰,全部的仇恨”。在这部诗集中,恶与花的对立令人心生震撼,其内在的含混性又使人如坠迷雾。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与死亡这六个段落组成了一个奇异的回环的内在世界,受人欺凌的乞丐、孤独无援的老人、麻木沉默的盲人、丑陋老迈的娼妓、苟延残喘的病人、赌徒小偷和腐烂的尸体,全都是这个内在世界的返景。它使人感到惊悸,感到诗人从苦闷到沉迷、到幻觉、到抗争、再到死亡的痛苦心路。
7、65×5cm1837
8、无法摆脱诱惑和对无法摆脱诱惑的宽恕,是波德莱尔的诗句直击人心的地方。不是翻过筋斗来的,断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
9、波德莱尔是法国诗人,把他的名言弄成英文。。。懂行的人也只会含笑不语。。。更何况这句话是不是他说的也不能肯定。
10、《腐尸》中腐尸的形象和爱情这一主题截然不符,但诗人却通过腐尸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爱人深入灵魂的爱意。
11、我爱你,臭名昭著的城市。卖笑的、逃缉的,自有他们的赏心乐事,
12、我也不知为何会拥有这样一本古而怪的《恶之花》。这也许不是普通读者了解波德莱尔的较好选择,但对古典文学的爱好者而言,波德莱尔却因此奇迹般地进入了中国文学的流脉,丰富了中国诗的世界。我猜想,波德莱尔如果活在唐代,一定精通古诗,与李贺齐名。当然,正常阅读《恶之花》,郭宏安译本以其朴实的遣词造句反而可能成为较好选择。当然,对这译诗不满的大有人在,包括我。
13、老生常谈中蕴含的无限的深刻的思想,是由蚂蚁世世代代掘成的洞穴——波德莱尔
14、1841年,夏尔·波德莱尔被送出国旅行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原目的地为加尔各答,中途在毛里求斯等地停留,他拒绝继续旅行,与1842年2月15日回到法国,继承了父亲的10万法郎。
15、通过粉饰,我会掘出一个地狱。——波德莱尔
16、作为一个诗人与艺术家,波德莱尔是一名少见的反毒品先驱。此类人中,有多少人因为创作力枯竭,而把恢复创作力的希望寄托在吸食毒品上。不可否认,毒品的确有刺激想象力的作用,但那是建立在假象之上的感官交流,完全是非正常的介入大脑,并不是自然的表达。
17、或用热情把你照亮,或者于你寄托悲苦,自然!有人看作坟墓,有人看作生命和光!——波德莱尔《恶之花》
18、又将四郊笼罩死亡阴濛。
19、您觉得您感到很舒服,有一种绝妙的精神的轻松,绝无疲倦;开始您一站起来,就感到陶醉的旧残余。疲软的双腿胆怯地引导者您,您害怕像一件易碎物一样折断;一种不无魅力的季度的虚弱攫住了您的精神;您不能工作,缺乏行动上的毅力。
20、但是与此同时,波德莱尔的处境仍然艰难。他不仅要同债主们周旋,向母亲讨钱,照顾病中的冉娜·杜瓦尔,而且自己也病魔缠身。虽然他勤奋写作,但是终未摆脱贫困和疾病,直到1867年8月31日去世。参加他葬礼的只有他的母亲和一些老朋友,没有一个官方人士肯去和《恶之花》的作者作最后的告别。
二、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
1、为了挣得糊口的面包?你应该像唱诗班的孩子?歌唱你从不相信的赞美诗篇——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2、吴冠中《恶之花》(2008)
3、《恶之花》被誉为法国“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作品兼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
4、波德莱尔本人倒是并不害怕这个词,甚至可以说,他对所谓“现实主义”有独特的理解,他指出:
5、为了向魔鬼们神气十足的奴仆,
6、——“呀!我宁可生一团蜿蜒的毒蛇,
7、本书中,波德莱尔用极其细腻、抒情的语言,描述了酒、尤其是印度大麻和鸦片给吸食者带来的种种奇妙、精致、如梦如幻的体验,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8、受人欺凌的乞丐、孤独无援的老人、麻木沉默的盲人、丑陋老迈的娼妓、苟延残喘的病人以及赌徒、小偷和僵尸等,强大的恶势力压得仅有的一点善良抬不起头来。诗人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里都找不到安慰,只好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刺激自己的幻觉,建造一个"人造天堂"。
9、波德莱尔的主要作品略举如上,研究波氏的著作亦不少,若是为了解波氏的进阶,有三本书或值得参考。作为“波德莱尔的生平和对他亲切的回忆”,法国诗人泰奥菲尔·戈蒂耶的《回忆波德莱尔》堪称一手材料。毕竟翻开《恶之花》扉页,作者的题献就是献给本书作者这位“非常亲爱和非常尊敬的老师和朋友”的。他在波德莱尔去世后半年内就写下了这篇回忆录兼风格别致的评传。有人认为:“在法国文学中还没有见到过像戈蒂耶这篇专题那么精致、那么细腻、对个人印象的描写那么生动、散文笔法那么纯熟的作品。”当许多人把《恶之花》视作无病呻吟的污言秽语时,戈蒂耶比他所有的同时代人都更深切地理解波德莱尔。
10、《恶之花》在艺术上的创新。(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11、波德莱尔花了十几年时间写出的诗,在结集时,并不是按照写作年代的顺序编排,而是奇妙地按照一个有秩序的紧密结构排列的。再版后,也就是一八六一年十二月,诗人给维尼赠书写信时说,《恶之花》“不单单是剪贴簿,而是有头有尾的”。确实,这部诗集从头到尾,好像有一根红线把它们贯穿起来,形成一种奇妙的系列。
12、波德莱尔考点点拨与真题放送
13、爱伦·坡“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机智夸大成嘲弄,把奇特变成怪异和神秘”的作品对波德莱尔影响很大,使波德莱尔脱离了法国浪漫主义所陷入的个人多愁善感,发挥了想象力在诗歌中的巨大作用。
14、那是因为我们不够勇敢!
15、历史,是我们收藏当代艺术的文明理由
16、你丈夫跑遍世界,你不朽的形
17、来书写一首首诗,他通过大量的寻找题材,和努力的书写,终于发表了自己的一部作品。然而,不幸的是,他的作品由于思想道德问题被政府所扣押,不能发表,而他本人也被法院判刑。因而,波德莱尔的成名道路还是非常坎坷的。但是,由于波德莱尔他坚定的信念。
18、帕斯卡尔·皮亚是法国作家、记者、学者,加缪曾经的挚友,《西西弗神话》一书的题献对象即是他。时隔波德莱尔逝世近一个世纪,皮亚于1952年出版了评传《波德莱尔》。皮亚是出名的虚无主义者,本书译者说:“一颗虚无主义者的灵魂更容易亲近波德莱尔的一生,也更容易嗅闻到《恶之花》的芳香。”与厚达七百多页的学究型传记相比,这本评传要亲切得多,作家的文采,记者的八卦,学者的考证,三者兼备。
19、接着,诗人写下第五部分《叛逆》,对天主发出反抗的叫喊,可是,任你怎样大声疾呼,天主也不理解,最后,诗人只得向死亡寻求解脱,这样,就由第六部分《死亡》作为全诗集的终曲。然而,要注意的是,诗人并不是甘心束手待毙的,死亡在这里不过是寓意,实际上诗人是要遁入另一个世界去从事新的探索,也就是说,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他的希望。
20、1866年3月15日,夏尔·波德莱尔昏厥。3月22日~23日,他的病情恶化。3月30日,他右半边身体瘫痪。3月31日,《新恶之花》发表。7月2日,波德莱尔被送回巴黎。
三、波德莱尔《恶之花》名句
1、选作我那可怜的丈夫的厌恶,
2、《恶之花》给波德莱尔带来了“恶魔诗人”“坟墓诗人”的称号,使波德莱尔成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鼻祖,甚至是世界现代主义滥觞的转折点。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艺术家以及哲学家,向整个世界辐射着他的能量。但直至1946年,法国较高法院才允许《恶之花》申请复审,1949年才撤销原判,准许《恶之花》在法全文出版。
3、差不多在《恶之花》每一行里,我们都可以找出受爱伦·坡影响的痕迹。这里面有一种现代性。有论者认为,这正是波德莱尔超越巴尔扎克的地方。这种现代性是区别于现实性和时代性的东西,带有史诗的性质。它是本质性的,而不是纪年性的,所以它不单存在于现代,而是历来就有的,它表现为一种历史性。一如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定义:
4、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为你动情。——波德莱尔
5、世界上只有一个画家存在,那个画家就是我
6、波德莱尔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看作是一个颓废的诗人,他的《恶之花》被看做是对丑恶的美化、迷恋、欣赏和崇拜。然而当我们读过《恶之花》之后,我们明白了,这并不是事实。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颓废的诗人,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颓废时代的诗人,一个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怒、鄙夷、反抗和讽刺的诗人,他以雄浑有力而非纤弱柔媚的笔触揭露了他那个时代的丑恶和黑暗,而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对光明和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并且描绘了一个虽然虚无缥缈、却毕竟是针锋相对的理想世界。
7、檐槽里游荡着诗叟的魂灵,
8、波德莱尔(CharlesPierre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等。波德莱尔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
9、1857年8月20日,法国司法部开庭审理《恶之花》一案,以“触犯公共道德和善良风俗”的名义罚款300法郎,并强制删除其中六首“淫秽诗歌”:《首饰》《忘川》《致一位极乐女郎》《吸血鬼的化身》《累斯博斯》和《该下地狱的女人》。检察官在起诉书中说,波德莱尔的原则和理论是“描绘一切,暴露一切。他在最隐秘的皱襞里发掘人性,他的口吻刚劲而强硬,他尤其夸大了丑恶的一面,他为了使人印象深刻和感觉强烈而过甚其词”。
10、事物如此奇怪,在这些水与空气的魔法前,我不止一次地抱怨人类的失忆。一一波德莱尔——波德莱尔
11、波德莱尔离开了中学,在一所法律学校注册,其实并没有去上课,而是去过“自由的生活”了。
12、分析波德莱尔的诗歌《一个失臂而过的妇女》。(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3、芥川龙之介说: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而这里的一行波德莱尔应该是他的诗,喻指青春的美好,纯粹。
14、我们竟为腐败道贺为苍白的死光祝福——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15、波德莱尔对巴尔贝·多尔维利说道:“我的金属喉咙会说所有语言。也就说是,当需要的时候,我就是一台时钟,时针的滴答声涵盖了所有语言。”
16、《恶之花》的现实主义成分还表现为诗人对巴黎人的观察、认识和描绘。波德莱尔的笔对达官贵人极为吝啬,不肯给他们一字一句,他把大量的笔墨给了“众多飘忽不定的人”,他们“在一座大城市的地下往来穿梭”,他们具有“另一种英雄气概”,具有“一种新的、特殊的美”。
17、一具无头的尸体,鲜血流成河,
18、当他于1819年续娶卡罗琳·杜费斯的时候,已经是个六十岁的老人了,而新娘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年仅二十六岁。
19、《波德莱尔》,(法)帕斯卡尔·皮亚著,何家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关于波德莱尔诗中的现实主义问题,有论者以为,1855年是个界限。在此之前,波德莱尔因为和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现实主义作家尚弗勒里等人的友谊,而接近和倾向于现实主义,在此之后,德·迈斯特和爱伦·坡的影响终于使他“完全地脱离了现实主义”。另有论者指出:“他时而被人看作是现实主义者,时而被人看作是浪漫主义者……毫不足怪,他的本质有一部分属于1830年那一代,另一部分则属于1848年那一代,即他本人的、尚弗勒里的、福楼拜的、龚古尔的那一代。”
四、波德莱尔诗集
1、没落的事物所引起的兴奋。
2、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
3、他的母亲改嫁给欧比克少校。这位思想褊狭的军人,希望他进外交界供职,但他向往自由的生活,要去当作家,因此造成家庭的不和,使他对这位继父怀恨在心,但他却深爱他的母亲。成年以后,他继承了一笔遗产,但他生活不检点,结交一些放荡不羁的文学青年,出入酒吧间、咖啡馆,寻欢作乐,花光了大半财富,过着穷愁療倒的生活,经济上受到严格的监管。
4、以诗歌表现现代都市的丑恶、现代文明的虚伪以及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贫乏空虚,是《恶之花》对诗坛的独特贡献,也是波德莱尔给日后的现代主义提供的有益启示。诗人以罕见的胆识,陈列出种种丑行与败德,也倾诉了深藏于心中的郁闷与苦恼。
5、于佩尔饰演的包法利夫人(1991)。
6、众所周知的事情是,波德莱尔的“颓废”或者“颓废主义”成为了他诗歌最重要的标签,而也有人说是波德莱尔一次为文学艺术打开了“审丑”之门,这一点也坐实了波德莱尔对于象征派的先潮意义。
7、(法)菲利普·索莱尔斯文
8、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
9、没有一件工作是旷日持久的,除了那件你不敢拌着手进行的工作——波德莱尔
10、他们不无道理地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强调作家的社会职能,但是他们也要求文学作品直接为现实服务,不适当地强调其“有用性”。总之,他们脱离了被后世公认为现实主义大师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的优良传统,没有前者的深刻,没有后者的激情;他们只有眼睛可以看见的“”,然而这种并不是充分的,更不是全部的。
11、象征派在选择“象征主义”这个称号之前,他们称自己为”被诅咒的诗人“,或者是”颓废者“。象征主义这个词,即是来自波德莱尔的《感应》里的”象征“一词,且这首诗既是象征主义者们欣赏的写作类型,也是一种重要的象征主义观点的表达。《感应》原诗(钱春绮的译本)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象黑夜又象光明一样茫无边际、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有些芳香新鲜得象双簧管,绿油油象牧场,——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
12、这却又好像波德莱尔与孤独的关系了。到了这种情况下,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则被培养出来了。一种孤芳自赏、自我玩味的态度,一种因为被分离而诱发的纯粹的骄傲。
13、波德莱尔(1821~1867年),法国出名诗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出生在一个受过法国大革命洗礼的巴黎美术教师家中,6岁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曾在巴黎路易大帝中学就读,成绩优异,但不守纪律,后被开除。从此他陷于孤独,在苦闷中写诗,但发表的不多。1848年革命中参加过武装起义,但起义失败,路易•波拿巴称帝,使他圣西门式的空想社会主义破灭。
14、就连你们的祈祷和祝愿都是罪行。——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闪$点情话网)《恶之花》
15、夏尔·波德莱尔于1821年4月9日出生在巴黎。
16、其实并不奇怪,波德莱尔的现实主义经常是为象征和寓意准备土壤的。我们可以说,波德莱尔也是一位观察者,更是一位洞观者,他是诗中的巴尔扎克。
17、今天是波德莱尔诞辰198年纪念日。
18、阿尔贝·蒂博代指出:“一直到19世纪,诗人及其读者都生活在城市里,但是某种建立在一种深刻规律上的默契却将城市生活排斥在诗之外。”而波德莱尔的创新正在于:“将自然的价值化为城市的价值,使风景充满人性。它创造了一种全然巴黎的诗。”在波德莱尔看来,“巴黎的生活在富有诗意和令人惊奇的题材方面是很丰富的”,它提供了崭新的形象、性格和心理,它尤其提供了崭新的冲突和对比,使诗人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张开翅膀自由地飞翔。
19、在艺术理论方面,波德莱尔强调感官的作用,特别是各种感官的相互作用。依他看来,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呼应、互为象征的;宇宙是一座神秘的象征的森林,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以显示其自身的存在。他的感官呼应论正是他的神秘主义宇宙观在艺术理论上的反映,后来成为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受到巴拿斯派的推崇。
20、诗人像爱人表明我爱你不会因为死亡而改变,我爱你的容颜,但我更爱你的灵魂。这就是诗人向爱人表达的至死不渝的爱意。
五、波德莱尔的诗
1、沦为“下流”的现实主义
2、人生不过波德莱尔的一首诗出自芥川龙之介在《一个傻子的一生》一个好奇者的梦——波德莱尔你是否如我,熟知美味的苦痛,还任人评说:哦!他与众不同!——我将驾鹤西去。多情心得了怪病:欲望中混杂着惊恐;焦虑和热望,我无心抗争。宿命的沙漏即将见底告罄,越痛苦刺激,越回味无穷;我心脱离渐识渐远的尘境。我似儿童嗜戏如命,他人痛恨障碍,我恨幕落曲终......可最终真相依然冷酷无情:我死了,无臭无声,遁入可怕的曙色中——怎么!这就是剧终?大幕拉起,我却依旧苦等。
3、而作为一个象征派的诗人,这首《腐尸》中腐尸的形象就象征着死亡,象征着死神,任何人在死神面前都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我们不能反抗死神的步伐,但是死神可以收割生命,可以使相爱之人阴阳相隔,他却不能斩断爱人之间的爱恋之情,一切世俗的东西都不能阻断两个深爱之人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永远不会向死亡妥协。
4、版本:商务印书馆2019年1月
5、18世纪晚期,夏尔·波德莱尔给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准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6、将近两个世纪以来,关于《恶之花》的争论持续不绝,尤其是其中有关“现实主义”因素的判定,多少年来也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郭宏安的《论》中,我们或许会理清时代的迷雾。
7、“我亲爱的,在这如此温柔而美妙的夏日早晨,您是否回想起那些我们曾见过的事物:
8、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波德莱尔《麦田里的乌鸦》
9、英俊的红桃侍卫和黑桃皇后,正在忧郁的诉说着逝去的爱情——波德莱尔《恶之花》
10、如果强奸或纵火,毒药或刀
11、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Pierre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出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比较具有影响力的诗集之一。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
12、保尔·瓦雷里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海滨墓园》被译成世界各大语种,广为传颂。这首长诗的主旨建立在“”的静止和人生的变易这两个题旨的对立上,通过对自然的永存和人生的无常进行对比,表现出肯定现实、面对未来这样积极的主题。
13、今天,文小研为大家推送《恶之花》译者前言,译者钱春绮,供大家学习参考。
14、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研究《恶之花》的接受史或许是介入这一现象的通道。
15、溅射在你的恶意的毒工具上,
16、我将使你那蹂躏着我的嫌憎
17、然后你的视觉变得异常的敏锐,眼睛可以看到一切,耳朵可以听到最轻微的声音,哪怕周围一片噪音。
18、横躺在铺满碎石的河床上。
19、首先,波德莱尔的风格与他的从小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他从小父亲就去世,母亲改嫁,他的继父非常讨厌他,因而可以说他的童年时期完全没有感受到任何爱。因而,波德莱尔作品的风格大多都表现出了人性的阴暗面,他通过描写城市中的生活来处处体现和透露出人性的贪婪以及自私自利。还有就是波德莱尔作品的风格可谓是在当时的法国来说是非常特别的,因为波德莱尔的作品大多都是抛弃旧思想,旧思路,从而开辟出诗的新类型。因而,很多人都评价他说:波德莱尔是法国现代主义文化的领军者。
20、他在飘飘欲仙的幻觉中仿佛看到捡破烂的人陶醉在自己的光辉之中,魔鬼化装成美女前来诱惑,风尘女子暗送秋波,情侣们手端着酒杯......他尽情地驰骋在对失落园的梦想。然而,醉意中的幻境毕竟是靠不住的,酒醒之后,他便从人造的天堂回到现实的地狱。那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却又盛开着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