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苏东坡的故事
1、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2、自作聪明的苏学士
3、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4、另一个官员接着吟道:“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
5、像我们一样的忧愁、焦虑和不开心。经常。
6、苏东坡的养生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无事以当贵。就是说保持潇洒大度,随遇而安的心态,不要太在意荣辱得失。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二是早寝以当富。这一点是说生活起居方面,意思是说早睡早起比任何财富都要宝贵。三是安步以当车。通过这一条,苏东坡是要告诉世人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要适当地劳动形体。四是晚食以当肉。苏东坡的观点是“人应已饥方食未饱”。就是说人要到饥饿了以后再进食,这样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胜过山珍海味;吃饭时不能吃太饱,假如吃饱后继续进食,不仅影响食欲,还会损害肠胃。苏东坡实际上是概括了情志、睡眠、运动、饮食四个方面对养生长寿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
7、故,纵然是不孝之子,慈母弥陀从未舍弃过,依旧摄取不舍。苏东坡虽未生净土,在明朝的时转世为袁宏道,考取进士又辞官隐居,作《西方合论》普劝追逐功名者,天下学人同生净土。净土圣贤录记载,袁宏道临终自在往生净土。慈悲呀!
8、1079年,元丰二年未,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
9、“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10、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11、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12、苏东坡喜欢着我们喜欢的酒、茶、汤、花、鱼、水果蔬菜,
13、除了苏堤,苏轼对西湖另一贡献,是给西湖起了一个小名,叫“西子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眼中的西湖怎样都好。“湖上四时看不足”,四季看不够。
14、好友钱济明在耳边小声说,先生一生都为往生努力,此时更应该使力呀!东坡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着力即差”(我用不上力了)这年苏东坡六十六岁。
15、ISBN:9787505741782
16、苏东坡为何未往生?阿弥陀佛誓愿何其众多,不是佛不救苏东坡先生,而是他自己选择拒绝了。
17、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在宋神宗统治年间,王安石曾做过宰相,苏东坡官卑职小,郁郁不得志,甚至被流放到了海南岛.
18、离我们最亲、最近的文人是谁?
19、从此事可见王安石之读书破万卷之势,数万的典籍对于他历历在目,天下奇才呀。而苏轼呢?正中了孔老夫子的训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0、仇英《后赤壁赋》,故宫现存缂丝画中最长的手卷。
二、苏东坡的故事读后感
1、在这本书中,您最希望了解到什么?
2、他在生活中慈悲心肠,在zz上执着己见,他虽一直处在zz的漩涡之中,却一直远离着勾心斗角,始终保持着纯朴和天真;
3、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4、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d利用。
5、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轼读书时也用这种方法。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的用功方法,对苏轼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时,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
6、动身去京,必走三峡,苏轼心里装着“提水”之事上路了,心想千万可别忘了呀。此时正值秋雨潇潇季节,水势很大,船儿顺流而下,景象万千。应对此景,苏轼想作一首《三峡赋》,饮酒构思,构想不成,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打水之事成了泡影。他一觉醒来,船到下峡西陵峡了,立刻想起了提水的事儿,就要回到巫峡取水,但是船工们认为这么大的水逆流而上是不可能的。船停了下来,苏轼想从那里打水行不行呢?就到岸上问老百姓,他们回答三峡的水是一样的,那里的都好喝。回来后苏轼就吩咐船工打了一坛子水带回京城。
7、诗人苏轼对童年时候庭院里的这只小鸟印象特别清楚。
8、286篇诗词文章字帖,解读苏东坡的苏式哲学
9、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10、让人把淤泥都挖出来,甩到边上,筑成了一道堤,上面再种树。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堤上芙蓉杨柳依依、小桥亭阁,构成了西湖十景中出名的“苏堤春晓”。
11、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在当地开课讲学,培养出许多有名学子。朝廷派来一名考官,名为巡视讲学,实为查看动静。
12、同时,他上奏哲宗皇帝,提出疏浚西湖的五条理由。一是灌溉,西湖蓄水可灌溉杭州市郊稻田1500亩;二是民饮,自唐李泌开凿六井,引湖水入井,解决民饮,如果西湖干涸,居民饮水即成问题了;三是助航,引湖水进盐桥河,有利于城市水运;四是依赖湖水酿酒;五是有利于养殖鱼虾。
13、跟我们一样害怕第二天的考试、做噩梦。
14、苏东坡的同乡揭颖臣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许多医生都说是“消渴”(糖尿病),多年不能治好,自认为没有期望了。苏东坡说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替他治疗,张肱认为揭患的不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酒性本热,因此欢喜饮水,饮水多,症状似消渴而不是消渴。于是用醒酒药治疗,多年不愈的疾病竟就此痊愈了。从此,张肱的醒酒药,也就成了苏东坡的醒酒药。
15、南方周末精心打磨了关于苏东坡的视频课——《我们的苏东坡》,20集视频将带你走遍12个苏东坡行迹之城,寻访80余处苏东坡到过的亭台楼阁,拜赏286篇苏东坡诗词文章字帖、260幅大宋高清名画名帖,追踪苏东坡朋友圈里63名亲友同僚,讲述完整苏东坡人生故事,呈现详尽的东坡人生路线图。
16、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17、考官无言以对,只好自我解嘲说:“苏学士真是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18、徐州的抗灾大为成功,所以朝廷发文表彰。苏轼修筑黄楼,这座黄楼讲了很多苏东坡的故事。
19、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20、这里是苏东坡的终老之屋、死亡之地。苏东坡在辛巳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离开人世。在这个世间停留了64年,即两万三千四百六十四天。
三、佛陀和苏东坡的故事
1、那时候,诗人苏轼的叔叔已经做了官,朝廷里的官员在经过眉山镇的时候,都要到苏家拜访。每次有官员的时候,家里都会忙乱一阵,使女们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准备筵席待客。诗人苏轼这时候也常常会帮忙,挥汗如雨地体会着劳动的快乐。
2、百姓吃了之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它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回赠肉”即为东坡肉原型。
3、苏东坡刚一念完,王笔就醒悟过来:好哇,“龟”和“贵”,“鳖”和“笔”都是同音字,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他立刻指着苏东坡喝道:“狂徒,你胆敢骂人!”
4、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那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
5、“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6、ISBN:9787505747104
7、佛印反问他:“你先说说看,你看到的佛印是什么?”
8、范进的“孤陋寡闻”。《儒林外史》在小说的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一节中,蘧景玉给一位老先生讲一个关于苏轼的故事,较后把范进套进去了。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本来只是个笑话,却把范进的迂腐和无知赤裸裸的给暴露出来了。这里的范进就是我们中学课本上学到过的《范进中举》之后的故事。
9、我们学佛要,万不可学苏东坡,当个佛学家。
10、痛骂和尚一天,苏东坡到一寺庙游览,听说寺里的主持和尚行为不端,心中不免厌恶。可是那主持对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却毕恭毕敬,还死皮赖脸向苏东坡求字。苏东坡提笔在手。
11、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许多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d。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伏;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12、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13、苏轼11岁时便开始认真准备起了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以至全篇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奋努力学习的学生能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
14、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东坡时,苏东坡却不慌不忙地一拍桌子,喝道:“秦始皇并吞六国!”
15、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
16、在凤翔,苏轼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这是苏轼人生中一篇诗歌杰作。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四句。“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7、苏轼20岁考入进士单关以后官路坎坷苏轼20岁考入进士当官以后,官路坎坷,记得过扬州又贬到海南岛
18、因为母亲已经严格告诫诗人苏轼和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许多鸟雀就在庭院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诗人苏轼家的庭院去,在庭院一棵果树上搭建了一个鸟巢,诗人苏轼对这个鸟巢视若珍宝,几乎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看一次。
19、黄庭坚改用“舞”和“隐”两字,改成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20、在凤翔府为官的几年,他不只交到了上司朋友,也交到了穷困潦倒的朋友,就像这首《和董传留别》,就是任期将满,要离开时写给朋友的:
四、美食家苏东坡的故事
1、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2、苏东坡就是我们想做的较好的自己。
3、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4、ISBN:9787213088384
5、几十年以后,苏轼在海南流放地,居然做梦,梦到了父亲第二天要给他考试,背诵《春秋》。苏轼忽然想起来自己连一半都没背诵完。突然给吓醒了,醒来之后,觉得自己就像挂在钩子上的鱼。“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引文:《夜梦》)
6、苏东坡沉吟了一会儿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加‘摇’和‘映’好!”
7、当地产西凤酒,他品尝了之后,写下了“花开美酒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的诗句,看来他是特别喜欢西凤酒的味道,于是他上书了关于制酒业发展的若干想法,得到了朝廷的赞许。在宋朝,不允许私自进行制曲酿酒,酒税是财政一项重要的来源。
8、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因此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期望能得到你的帮忙。”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期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9、苏东坡觉得生蚝特别好吃。“食之甚美。”写信给儿子:我从未吃过这样的美味,又取较大的生蚝来烤了吃,我经常告诉苏过千万不要泄密,我就担心朝廷那帮君子们,听说了这事儿,争着抢着走我东坡的路线,到海南来,跟我分享此美。
10、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
11、诗人苏轼10岁的时候,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在他那篇《黠鼠赋》里,有两句是这样的:“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12、门票:故宫门票60元(展览不单独收费)
13、很多事情,都是在苏和仲10岁那一年发生的。
14、24岁就担任了宝鸡市的市常务副市长。
15、苏黄米蔡,苏轼的书画在当时是很多人都想求得的珍品。而苏轼平时不会随时送字的,但他有个癖好就是醉酒醒了之后都要写字画画。所以相识之人经常用这种方法得到他的字画。有位武官对苏轼的字画也很有兴趣,不过和苏轼素不相识,无法使用此方法,于是便找来一位和苏轼相识的文官,说如果能帮忙得到苏轼的一幅字画,便以一只羊腿相换。这位文官答应后便开始写信给苏轼,苏轼是有信必回,这样来来回回,这位文官便通过苏轼的回信捞到不少的羊腿。
16、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17、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18、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19、他决不会茫然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苏轼也会利用机会练习书法。苏轼的书法成就在历史上是很高的,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20、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五、苏东坡的故事简短
1、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2、ISBN:9787213090271
3、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4、儋州的生活自然比惠州艰苦。在惠州,苏东坡至少有羊脊骨吃。到了海南。吃肉成为一件更奢侈的事情。
5、说明了湖心岛的由来,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赞扬了苏东坡的功绩和苏东坡与西湖的联系。
6、酒席间,有人提议:“我们来行酒令助兴,各位看怎么样?”当时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二人都是贪官。
7、到仁宗这里是第四代皇帝,宋朝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
8、当地人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9、巧骂贪官苏东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微服出访,到了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寿宴,在场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酒席间,有人提议:“我们来行酒令助兴,各位看怎么样?”
10、如纯孝之子,爱惜身心,不令慈母担忧,即,如子忆母。面对烦恼习气,归命弥陀者,其内心是柔软平和无惧且有力,一定会有悔过心,羞耻心,不忍心,而痛改前非。平日烦恼来时,自然随顺弥陀,拒绝厌恶烦恼习气。若被烦恼习气击倒,又很勇猛地站起,更加用力抱住弥陀,信受而称念读诵,直到烦恼习气无法撼动。此是弥陀悔过得生愿力在我们生命中的展现。
11、苏东坡说:“要说骂人,我看你们刚才吟的才是骂人。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都是很快消亡的东西,这还不是骂吗?而龟鳖是长寿的标志,我的行令才是祝寿的。”
12、凤翔三年,苏轼是带着首任妻子王弗上任的。
13、苏东坡是一个传奇,他诗词书画,无不精通,其文豪放自如,文采斐然,被广为流传,千古传诵;他又是一个出色的zz家,曾任翰林学士,身居高位,参与朝廷重大决策,成地方大员后又造福一方,备受百姓爱戴;他对所有人平等视之,他的朋友圈上至皇帝高官,下至平头百姓,既有文人墨客,也有僧侣乞儿;他是一名真正的儒士,却又深得佛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髓……苏东坡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熠熠生辉,逾千年而不暗淡。其伟大人格和赤子般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洗礼,越发令人瞩目。本书作者历时数年,几易其稿,剖析苏东坡的生命历程,打开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翻开这本书,一个立体的苏东坡跃然纸上,深入阅读,苏东坡传奇而跌宕的一生,如在眼前。
14、“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15、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6、《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是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为方便读者进行古典诗词鉴赏和诗词创作而写就的学术普及经典,讲述古典诗词格律最基本的知识,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又有推陈出新的创见,严肃性与科学性并举,是王力先生在其对诗词格律研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精品。《诗词格律十讲》简明扼要,《诗词格律概要》较为系统深入,历来都为古典诗词爱好者研习格律的入门路径。
17、充满机巧的人,极难信入净土。古代人老实,诚实不自欺。现在大多数人,用思维逻辑,用妄心去揣摩文字,这就变成苏东坡那样的佛学家了。又没有一个长久实际的“持行”去坚固信心。如何能不世智辩聪,增益邪心呢?全是自己分别判断对错是非,内心是麻木且无动于衷。此是个人傲慢怀疑所致。
18、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19、嘉祐二年即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即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d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军,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20、王朝云独朝云者随予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