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古诗春望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2分)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3、白头/搔(sāo)更短,浑(hún)欲/不胜簪(zān)。
4、báitóusāogèngduǎn,húnyùbùshèngzān。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6、《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7、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8、战争总是残酷的,人们在战争中的苦难与无助是难以想象的。从古至今,中国经历过众多的战争,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也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战事之后,生灵涂炭,许多爱国诗人以他们独特的方式,留下了众多传诵千古的“爱国佳作”,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就是其中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吧!
9、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10、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12、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
13、您的赞赏是我创作的源动力!
14、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15、báitóusāogèngduǎn,húnyùbúshèngzān。
16、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1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18、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长安城被洗劫一空,皇帝和一些官员匆匆忙忙地跑到四川避难去了,杜甫当然也在其中。
19、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古诗春望背景音乐纯音乐
1、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2、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
3、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5、guópòshānhézài,chéngchūncǎomùshēn。
6、杜甫从叛军的牢狱逃出来后看到,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他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如画,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他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好久也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是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眼前一片惨淡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搔首踌躇,青丝变成了白发。
7、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9、在这里发现中国文化的精华
10、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11、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12、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3、gǎnshíhuājiànlèi,hènbiéniǎojīngxīn。
14、海棠诗社〈读你〉栏目组成员
15、《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16、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同学们越来越会运用感情,读得真是声情并茂!
17、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由于心里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18、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
19、fēnghuǒliánsānyuè,jiāshūdǐwànjīn。
20、“安史之乱”时,除了杜甫被抓走了,你还知道哪些诗人被抓走当俘虏了?
三、古诗春望田字格全文
1、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3、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4、感时/花溅(jiàn)泪,恨别/鸟惊心。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
6、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春望》描绘的就是国家残破后苍凉的场面,茂盛的草木,鲜艳的花朵,这些看似美丽的场景,没有一个不浸透着诗人的眼泪,让人读了也要陪着诗人一起流泪,多么真挚感人的一首诗啊。
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10、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11、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3、长安城的街道,本来是车水马龙,现在却人迹罕至。野草都快长的和人一样高了,善良的小花小草想安慰安慰杜甫,却帮了倒忙,让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
14、天净沙春〔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注解]飞红:指落花。[译文]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1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6、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现代文译文〗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17、唐·杜甫táng·dùfǔ
18、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9、关于其它春望的古诗还有如下几首:
20、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四、古诗春望朗读视频
1、可惜杜甫一只手没有得到书信,另一只手也没有得到黄金,空空的两只手要用来干嘛呢?只能用来挠头了,而且头发还越挠越少,简直就没法用簪子了。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众多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3、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4、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6、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一作:春来)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7、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杜甫逃出来以后,看到的却是满眼的废墟。让杜甫感慨万千的就是国破山河在,国家都已经被攻破了,而没心没肺的远山依旧穿着郁郁青青的盛装,河流也继续哼着叮叮咚咚的小曲儿,对比大自然的完好和国都的残破,杜甫的心只能更加难过,于是写下了这首《春望》。
8、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9、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10、结合注释,理顺诗意。
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12、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3、公元757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城被洗劫一空,唐玄宗皇帝匆匆忙忙地跑到四川去避难了,其他人呢?也跟着皇帝逃跑了,诗人杜甫也在其中,可他实在是太倒霉了,逃亡到一半,却被叛军给抓住,又给带回长安城了,幸好,当时杜甫的官职不大,叛军们看管不严,所以杜甫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地越狱了,杜甫满心期待地溜出来以后,看到的确是满眼的废墟,只能挥泪写诗来抒发自己痛苦的心情了,他当时所写的诗便是这首《春望》。
14、可他实在是太倒霉了,跑步到一半,却被叛军给捉住,又给押回长安城了。幸好那些草包叛军的看管不严,所以杜甫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越狱出来。没想到杜甫还有这个特异功能吧!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
16、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17、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18、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国家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草木已是深绿。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9、结合意境、想象画面
20、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五、古诗春望的解析
1、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4、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杜甫春望古诗带拼音版chūnwàng春望tángdài:dùfǔ唐代:杜甫guópòshānhézài,chéngchūncǎomùshēn。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gǎnshíhuājiànlèi,hènbiéniǎojīngxīn。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7、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8、唉……妻子儿女是否都还健康地活着?战火已经燃烧了三个多月,现在如果收到一封从家里寄来的书信,那真是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9、同学们,先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吧!
10、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11、②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12、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3、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这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dǐ)/万金。
15、春(唐)贯休自来自去动洪炉,无象无私无处无。回雁不多消气力,染花应最费工夫。溟蒙便恨豪家惜,浓暖深为政笔驱。莫讶相逢只添睡,伊余心不在荣枯。夏(唐)翁洮触目皆因长养功,浮生何处问穷通?柳长北阙丝千缕,云簇南山火万笼。大野烟尘飘赫日,高楼帘幕逗熏风。身心已在喧阗处,惟羡沧浪把钓翁。秋(唐)高蟾阳羡溪声冷骇人,洞庭山翠晚凝神。天将金玉为风露,曾为高秋几度贫。冬(唐)翁洮寂寂栖心向杳冥,苦吟寒律句偏清。云凝止水鱼龙蛰,雪点遥峰草木荣。迥夜炉翻埃烬色,天河冰辗辘轳声。归飞未得东风力,魂断三山九万程。示儿(宋)陆游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6、春风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旧宫路。铜雀台王建春来游子傍归路,时有白云遮独行。春日道中寄孟侍御张南史春晚香山绿,人稀豫水清。送韦员外还京崔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孟浩然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谢灵运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金门答苏秀才李白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春夜王安石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苏轼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好事近秦观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次元明韵寄子由黄庭坚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送你:。
1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8、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19、同学们,你们能感到杜甫内心的痛苦和愁怨吗?能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情感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再来读一遍这首诗吧!
20、春望古诗的具体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