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史铁生的故事
1、开始时我这样劝他:你死也就死了,你写也就写了,你就走一步说一步吧。
2、▲走进不同寻常的史铁生
3、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就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
4、还有一次,几个朋友去看他,赶上饭点,史铁生拉着他们说:“都别走,我给大家伙儿做饭,做好吃的。”大家不愿意给他添麻烦,他倒是坐在轮椅上,撸起袖子开始炒菜。一边炒菜一边还和大家有说有笑。那顿饭,几个朋友吃得泪流满面。
5、“去医院了?不是个男的吗?”
6、“年昔娃娃们捡的麦穗,打了几斗麦。”老师对徐财说。
7、那生物学家又说,譬如蚁群,也是一个整体的生命,每一只蚂蚁不过是它的一个细胞。
8、你我不是叛徒,要再等。
9、写作为生是一件被逼无奈的事。
10、但史铁生似乎又“信命”。他说:“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众多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难道一个人所走的路不都是“这一条”路?但这并非不要把握“命运”。铁生的奋斗精神和创作实践证明了他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他只是不强求什么,不做欲望的奴隶,因为欲望是无边的,人哪有完全“心满意足”的一天!
11、1993年“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获奖。
12、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出色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
13、这一心灵压迫的极例,或许是一种象征,一种警告,以被排除在爱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爱情的不熄梦想,时时处处解释着上帝的寓言。
14、1951年1月4日,史铁生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15、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
16、69年前的今天,史铁生诞生于北京。1967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7、怀月儿先端着碗往回窑走了,说是要给她大、她爷、她妈、她兄弟都尝尝。所有的娃娃都想起窑里,骄傲地端着碗往回走,一边用筷子蘸点肉汤在嘴里嘬。
18、至于葵花林里的那个女人成为叛徒的经过,Z的叔叔从来不曾说起。所以需要想象,根据古往今来数不尽的这类故事、这类传说,去想象一种经历。
19、冬雨和另两个女生住在别的窑洞。那时冬雨只是我的同学.若干年后才是我的妻子。
20、暴行千篇一律。罪恶的想象力在其极端,必定千篇一律。
二、史铁生的故事300字
1、史铁生,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思考巨人,他以乐观的笔调、思辨与诗意俱存的文段连通了那些神秘的灵魂,与我们分享着那些关乎人间苦难与宿命的真谛。
2、谁呢?侧耳细听,那声音又没了。
3、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真正的进步,终归难以用生产率衡量,而非要以爱对残疾的救赎来评价不可。
4、▲史铁生对命运独特的看法
5、我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看野兽,但这对于史铁生都已不可能。
6、没想到吴夜竞接着说下去:“其实也……也没什么事。”
7、我尤其欣赏铁生释然面对苦难的大度彻悟。他说:“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所以,人是万不可追寻什么的公平,永远的利益以及完全无忧无虑的所谓“幸福”的。没有无憾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8、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9、“你当然不会记得。你骑上车就走了。你骑得快极了,在雪地里也不减速,就见你的蓝围巾一点儿点儿变小,像一缕蓝色的水彩眼瞧着在水里融化。”
10、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11、“十几年了这小子音信全无,昨天他忽然冒出来了。”
12、“冷静点儿,你冷静点儿吧。”
13、我的脑子里轰地一下,是呀,那张照片呢?随之我心里一阵疼——我明白,那照片已经丢了。可是,怎么丢的呢?什么时候丢的呢?怎么会丢呢?
14、我听见妻子不断地翻身。
15、1985年“三月风金杯奖”《来到人间》获奖);
16、不过清平湾没有床,人都是睡炕。全村三百多人,大约一半是孩子。平均每家四五个娃。少则、三个,多则八九个。
17、你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
18、我又醒了。梦。还是梦。伸手摸摸床那边,空的,妻子通常睡着的地方没有人,那块床面也是冰凉凉的。她已经不在那儿了。她已经走了。她有好些日子不来住了。她说还是离婚吧我真是受不了你了……
19、那生物学家还说,人的大脑就像蚁群,是脑细胞的集群。
20、担粪上山,沟里走几里,山上再爬几里,六七十斤的担子压在肩上。有条沟叫愁牛沟,意思是牛走起来也发愁。愁牛沟的尽头就是苦行山,那架山梁又高又长,是说在那山上走最是件苦事呢?还是说谁能担粪爬上那架山,谁就最是好受苦人呢?北京话说“活儿干得好”,陕北话是说“苦行”。还有座山叫日天峁,是全村的较高点。绝不是说它高得接近了太阳和天。提醒一句:那山又高又陡,几乎直上直下。老乡们的想象极大胆。
三、史铁生的故事简短50字
1、当然也可能非常简单,仅仅因为她对虚无或对另一种存在充满恐惧,对死,有着无法抵挡的惧怕。
2、“行,回头狠狠宰他一顿。”
3、虽然他面临的是生活的苦难,可是他的作品却表达了明朗和快乐,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微笑,体会到的是他的睿智。他的作品超越了残疾人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而上开为对残疾者生存以及精神生活的关注。
4、“这小子是回来找冬雨的。”张流说。
5、“×××是叛徒。”这样的话我们非常熟悉。比如说,是很多电影里的台词。葵花林里的那个女人就是这样,是叛徒,而且不是冤案。
6、史铁生的病根是在18岁时落下的。那时他到陕西延川县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21岁时,史铁生因为腿疾而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7、本文原载于《人民文学》2001年第1期
8、雪真是大,纷纷扬扬连对面的楼都看不清楚。一旦走进雪里,心情就好多了。雪有一种魔力,好像能让所有的喧器都停下来,回忆一下往事,回忆一下童年,想一想原本我们是来干嘛。
9、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先后渡过了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三关”,和老乡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向老乡学习烧火做饭、担水驼水、下地劳动等,同时也将他们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老乡,在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得到延安精神的洗礼,与老乡朝夕相处的时光中也认识了社会、了解了农村、懂得了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因此“为人民做实事”就成为了他们一生的目标。
10、“这事要队委会商量。”徐财从不独断专行。
11、从文学聊到体育,又从体育聊到旅游,天南海北,无所不聊。尤其爱聊吃的,聊起来就有滋有味:“羊肉还是牛街的好!酱牛肉还在白纸坊的地道!”甚至连常营回民乡的李小老烧饼,他都门儿清。
12、荒唐就够了么?所以被送上这不见终点的路。
13、那夜晚,Z的叔叔最后看了一眼病重的母亲,与Z的父亲告别,之后,到了葵花林中的那座小土屋,女人正在那儿等他。男人的影子一出现,女人便扑上去。两个影子合为一个影子。寂静的葵林之夜,四处都是蟋蟀的叫声,各种昆虫的歌唱。时间很少了,他们只能互相亲吻,隔着衣服感到对方身体的炽热和颤抖。时间太少了,女人只是说“我等你,我等你回来,一百年我也等”,男人说“用不了那么久,三年五年最多七年八年,我就会回来,我回来我就要娶你”。时间太少了,况且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亲吻,感受对方丰满或强健的身体,感受坚韧与柔润的身体之间炽热的欲望和颤抖着的向往,所以不见得能说很多话。
14、《插队的故事》是史铁生先生早期作品中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我”和朋友们在上山下乡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到陕北农村清平湾插队的故事。作品大概成书于上世纪70年代初
15、人家让他拜佛,他不拜。因为,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立起来,因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称其为佛。他认为佛之本义乃“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
16、《我之舞》是“当代中国名家名作系列”中的一本,其选定为作家的成长背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经验、受教育经历等等。
17、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18、说了半天,到底谁说了残疾人没有爱情的权利呢?无论哪个铁生,也不能用一个虚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论点吧!当然。
19、其实街上并没什么好玩的。我只是在雪地里跳,用木棍敲落树上的雪,把路边的积雪捅得千疮百孔,等候时间一点儿点儿过去,接近年宵。我不急着回家,反正一连串的好日子就要来了。我一点儿都不急着回家,让那幸福的年宵在看不见的地方积聚得更浓厚些吧。别让它来得太快,也走得太快。不如在这温润的空气里多待一会儿,在等待的快乐里多待一会儿。我希望暮色慢慢降临时母亲会出来找我,她走到街上,左右张望,然后冲我喊:喂,还不回家吗?过年啦——!
20、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然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竟然一时没有反应。
四、史铁生的故事简短200字
1、没有无憾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2、我觉得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工作对于我来说就会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说“选择你所热爱的,热爱你所选择的”,既然已经选择当下的职业,就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做到专心致志、全力以赴,这是职责,也是让自己快乐的源泉。
3、有生物学家说,整个地球,应视为一个整体的生命,就像一个人。
4、“在国外。这小子行,现在是终身教授了。过去咱老说他是书呆子,这下可呆出水平来了,年薪七万美元!”
5、苍天不开恩,一年的力都白出。
6、余光中:当我死时……(致敬余光中)
7、“那……那你能……能不能送……送给我一张你的照片?”
8、我一路走一路想:也许,当初我把那张照片给了吴夜就不是个好兆?
9、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史铁生的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也治疗无效。在21岁生日这一天,他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1974年他被安排进了北京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一直到1981年因为急性肾损伤而停止工作回家疗养。在街道工厂的七年间,史铁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了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了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出色短篇小说奖,从这篇小说开始,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10、老师这营生也苦,一天上六节课,只挣八分。逢上农忙还要带着学生上山支农。
11、但这会不会又是梦呢?我掐了一下腿,有感觉,使劲掐,疼。看来冬雨真是走了。看来婚是非离不行了。看来……娘的离就离吧。我起床,上厕所,刷牙,洗脸……吃什么?冰箱坏了,里面的东西奥了一堆。街上吃去吧。
12、就在我的生命还无影无踪的时候,1949年,我的生命还未曾孕育的时候,这世界上已经有一个女人开始明白:未来,只是一场漫长的弥留。
13、http://zhidao.baidu.com/q?word=%CA%B7%CC%FA%C9%FA%B5%C4%B9%CA%CA%C2&ct=17&pn=0&tn=ikaslist&rn=10&lm=0&fr=search
14、枪声响起来了,乒乒乓乓四周都响起了枪声,有些子弹呼啸着从她的头顶上飞过,穿透葵叶,折断葵秆,打落葵花……她竟一点儿也没怕,又跑起来,在月光下掀动得葵叶也在呼喊:“等等我,你等等我呀,我在这儿你拉我一把呀……噢,你慢点儿吧,我跑不动啦……不不,我不用你背我,不,我不用,我还行……”喊声并不扩大,并不扩大到让远去的男人听见,只喊给来近了的敌人听,为敌人指引一条迷途,指向一个离开她的恋人越来越远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方向,没时间去想,她满怀激情地跑,跑在皓月星空之下,跑在绿叶黄花之中,跑在诗里,她肯定来不及去想:这也许真正是离开她的恋人越来越远的方向,从此数十年天各一方……
15、既是权利,就没有哪样是次要的。
16、1)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绿色的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夏天的玫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命若琴弦》、《毒药》、《我之舞》、《小说三篇》、《别人》、《死国幻记》、《两个故事》等。
17、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
18、可这些朋友见到史铁生后,惊叹了,史铁生不单没有自暴自弃,反倒异常开朗,聊天起来滔滔不绝,只要好玩的事,好吃的东西,他都为之痴迷。
19、名为人者,已经是一种限制。
20、4)散文:《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文革记愧》、《好运设计》、《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黄土地情歌》、《相逢何必曾相识》、《散文三篇》、《随笔十三》、《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妄想电影》。
五、史铁生的故事简介
1、这件事似乎再一次证明了生命的脆弱。只是一次淋雨,就无端瘫痪了双腿,让一个本来鲜活年轻的生命,无比地接近枯萎死亡。
2、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wy会wy、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2002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10年病逝,享年59岁。其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获全国出色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和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随笔集《病隙碎笔》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作品奖。
3、在事先约好的地方,她已经在那儿等候了。我们互相看了一眼,谁都没说什么,就朝法院的方向齐步走。慢慢地我走在了前面,我听见我们的脚步依然整齐,踩着雪,咯吱,咯吱……我开始有些难过,心里一阵阵地疼。雪让世界安静,让人回忆。雪让人变得软弱,让你看见事物的细部。细部都是柔软的,温和的,令人依恋的。雪让人想家,想家中的火炉,火炉上的水壶突突地冒着蒸汽,水雾在窗上结成冰花。雪让人想起无家的人在东奔西走,在寒冷和苍茫之中无所适从。
4、善恶观(对与错、好与坏、伟大与平庸与渺小等等),意味着价值和价值差别的出现。羞耻感(荣与辱,扬与贬,歌颂与指责与唾骂等等),则宣告了心灵间战争的酿成,这便是人类社会的独有标记,这便是原罪吧,从那时起,每个人的心灵都要走进千万种价值的审视、评判、褒贬、乃至误解中去(枪林弹雨一般),每个人便都不得不遮挡起肉体和灵魂的羞处,于是走进隔膜与防范,走进了孤独。但从那时起所有的人就都生出了一个渴望:走出孤独,回归乐园。
5、男人说:“回来,就到这小土屋来找你,要是你搬了家,地址会写在这墙上。”
6、在那段时间里,家家户户不大在意地撕去了几页日历,葵花籽多多少少更饱满了一些,气温几乎没有变化,葵花林里蜂飞蝶舞,昆虫们昼夜合唱激情毫不衰减,但她,在那段时间里仿佛度过了几个世纪。
7、“爱情乃心灵战争中的一方平安之地”
8、软弱的女人瞬间明白,这是她应该献身的时候。很久以来她那浪漫的豪情中就写下了“献身”这两个字。
9、1997年“上海市长篇小说奖”《务虚笔记》获奖);
10、“那……那咱们能不能永远都在一起?”
11、“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也是快过年了,我一个人在学校的操场上跑步。那是很多年以前了,那时的空气要比现在干净得多,好像也深厚得多,张开嘴使劲呼吸,它就清清楚楚一直往你的深处走。那时的鞭炮也没有现在这么响.也不像现在这么密,稀稀落落的东一声西一声倒比现在的有味道,过年的气氛也更浓。那时候的人好像更有耐心,更会等待。我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一点儿不觉得累,也许是年轻,也许是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心里有一种盼望。其实,那时候心里天天都有着盼望,英名的盼望,并不因为什么具体的事,可以完全没有原因但心里总是觉着有什么好事就要发生了。我就那么跑着,浑身舒畅,那感觉现在早都没了。我就那么跑着,不想停下来,快乐好像关不住似的从里面往外流……
12、因为,如果命好则无须算,“好”自会来;如命不好,更不必算,乐得活一天高兴一天,省却明知前程险恶,还不得不步步逼近那灾难,成天战战兢兢,何苦!高人说能“为你避灾”,铁生也不信,因为那就是命运无定了,其所“算”,乃是妄说,还算它干什么?但史铁生似乎又“信命”。
13、“又要十几块钱,还不晓得啥时间又打碎。”所以他宁可总眯着眼睛。
14、至少,在月光下,那些叶子还可以再摆成两句话:
15、我和仲伟、小彬在日天峁上掏过地。掏地就是刨地,或者叫翻地,七八个人楼梯似地站成一斜行,从东走到西,再从西走到东,一步一䦆,慢慢从山脚掏向山顶。牛耕不过来就人掏。一把老䦆六七斤重,举起来画一个弧,落下,腰一塌屁股一撅,借点惯力,一䦆一䦆地把整座山一寸不落地刨开。看着太阳升起来,变红,变白,变热,身后掏下的地已经不少;看着太阳落下去,变红,变大,变冷,眼前没有刨开的地似乎还那么多。除了黄土还是黄土,漫无边际的黄褐色。说笑声便低落,渐渐变成无声,世界上只有䦆头砍得地球响。黄土飞扬处一群人奋力挣扎兼而喘息。
16、如出满勤每月30元工钱,但他为了看书和尝试写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来只能领到15元,这活儿他一干就是7年。
17、这无论对于独处,还是对于写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环境。
18、他留下的文字是真正向死而生的箴言,让你在生命的幽暗中触摸到光。
19、这样,居然挣到了一些钱,还有了一点名声。
20、经典与解释·你可能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