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论语十二章翻译
1、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6、孔子:“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9、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10、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11、“直译”与“意译”,都在句中译。
1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4、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15、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②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③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6、12子曰:“君子不器。”
17、你的这个论语12章,在此都翻译出来字有点太多。我建议你买两本书中的一本。一本是《论语通译》,一本叫《发现论语》,你需要的都在这两本书中。
18、试译:孔子说:“《诗经》选定三百篇,用其中的一句概括,就是:‘心思不歪’。”
19、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0、试译: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恭恭敬敬、忠诚老实而又努力工作,该怎么做呢?”孔子说:“你自己待人接物能庄重自持,老百姓就恭敬了;你自己能孝顺长辈、慈爱晚辈,老百姓就忠实了;你自己提拔好人、开导弱者,老百姓就卖力了。”
二、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知识无疆界,你我同成长!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较好的老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4、翻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5、季康子问政於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6、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7、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8、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9、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0、试译:孔子说:“治理国政用道德,就好比北极星安住本位,群星围着它转。”
11、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2、试译:孔子说:“君子心量众多,不跟人攀比;小人跟人攀比,心量狭窄。”
13、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4、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後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15、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6、(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7、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18、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19、试译: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办事勤快但说话慎重,向有道之士请教以修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2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论语十二章翻译高中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试译: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好争的,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比比射箭吧。射手首先相互揖让,登堂射箭;射完后相互作揖下堂,比输的喝罚酒。这种比争是有君子风度的。”
6、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7、于是,我和孩子们把这句话翻译为:
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9、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0、子夏说:“广泛地学习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11、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12、元方:方正矣。失礼乎?
13、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4、②[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15、①(三军)指军队。②(夺)改变。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6、试译: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和气。先王的治国之道,就是这一点好,因为大事小事都用礼,还是有用不到的地方。不过,明白和气的好,因而总是一团和气,却不用礼加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1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8、(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1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0、★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董荣辱、辨善恶;
四、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4、(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5、(注释)(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3)斯:就。
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之:代词,学到的知识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代词,前:他们。后:自己的缺点
8、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9、★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10、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是可以改变的;但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12、试译:鲁定公问:“君王领导臣下,臣下服事君王,该怎么做?”孔子说:“君王领导臣下靠礼,臣下服事君王靠忠。”
13、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儒家肯定生命和道德都是有价值的。
1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5、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6、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17、②[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语末,表示感叹。
1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9、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0、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五、高中新课标论语十二章翻译
1、试译:子张想学习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告诉他:“多听,没把握的先存疑,以为有把握的,说话还是要慎重,就会少出错;多看,没把握的先放下,有把握的,做起来还是要谨慎,就会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办事少后悔,官禄就在其中了。”
2、(眼)阅读,研读,精读,而悦之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4、这也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对吧?!
5、(注释)(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6、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7、智取生辰纲:虽智必败
8、《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其地位自不待言,专家们的翻译自然都是经反复揣摩、精心推敲后做出的。近日教《论语>十二章》时,觉得有几句的翻译还是可以讨论讨论的,尽管自己都觉得这有点大不敬,或没事找事之类的……
9、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0、试译:孔子说:“夏礼,我能够讲一讲,只是杞国的不足以验证;殷礼,我能够说一说,只是宋国的不足以验证。原因是典籍和贤人不够。典籍够、贤人够,我就可以验证它们。”
11、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喻:通晓,明白。)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3、(译文)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14、试译: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行孝道的,只晓得说能够养爹妈。可是你看狗啊马啊,我们也都能把它们养起来。没有孝敬心,怎么区别这两种养呢?”
15、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五则见于《为政》篇,第七则见于《雍也》篇,第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16、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7、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8、试译:孔子说:“管仲器量小啊!”有人就问:“管仲俭朴吗?”孔子说:“管氏享有丰厚的三归待遇,他手下的官员也因人设岗、从不兼职,怎么能算俭朴呢?”“那么管仲懂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个屏风,管氏也在自家门前立个照壁。国君为款待外国君主,在堂前设有饮酒台,管氏也设有饮酒台。管仲要是懂礼,谁不懂礼?”
19、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20、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