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陶渊明的简介资料
1、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臻美的生命形态。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2、“即事”两句说如果对现实事物的认识正确,就不必去华山、嵩山修仙练道。“存生”两句谓长生不老是无稽之谈,养生之术也苦于难学。这种认识,让我们看到他对道家思想还是保持着一定距离的。
3、陶渊明自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4、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5、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专业,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诗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6、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较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7、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8、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9、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10、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11、世所传五柳集数本不同,谨按渊明乙丑生,至乙巳岁赋《归去来》,是时四十一矣。今《游斜川》诗或云辛丑岁,则方三十七岁,或云辛酉岁,则已五十七。而诗云“开岁倏五十”,皆非也。若云“开岁倏五日”则正序所谓正月五日,言开岁倏忽五日耳。近得庐山东林旧本,作“五日”,宜以为正。又旧作“气和天象澄”,此“象”讹耳。集中如此类极多,今特举此一篇。(崔文印撰《嬾真子录校释》,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9页)
12、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
13、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4、✦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5、陶渊明著作颇丰,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其中比较出名的作品有《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16、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17、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18、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19、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20、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二、陶渊明的简介资料10字
1、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2、事实上,对陶渊明一生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儒家思想。他从小接受儒学的熏陶,“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十六》)早年的数度出仕,以后的归耕垄亩,守节固穷便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在他身上的体现。其作品更充分说明了他对儒学的信仰和对孔子的崇慕。
3、官场生涯总令他感觉缺少了什么
4、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传世作品有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5、其卷一《五柳诗讹》条云:
6、古义:行人;今义:指出征的人
7、陶诗的写作年代多数难以确定。陶集中除第三卷有九首纪年诗及《游斜川》诗序说“辛丑正月五日”之外,其余作品都很难确定写作年代。同一首诗,或以为作于早年,或以为作于晚年。不知作品的写作年代,必定影响到正确的解读。
8、(6)景翳翳将入(省略宾语,景翳翳将入山)
9、《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10、陶渊明墓,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既满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意愿,又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
11、游走于“猛志”与“丘山”之间
12、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13、携幼入室(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
14、(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15、✦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诸侯:指州郡长官。✦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见:被。
16、天山是中亚东部地区(主要在中国新疆)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古名白山,又名雪山,冬夏有雪。故名,匈奴谓之天山,唐时又名折罗漫山,高达二万一千九百尺,长约2500km,宽约250~300km,平均海拔约5km。较高峰是托木尔峰,海拔为743m,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m,博格达峰的海拔5445m。这些高峰都在中国境内,峰顶白雪皑皑。新疆的三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此山。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
17、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18、(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即“于武昌丧”)介宾结构后置
19、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20、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三、杜甫的简介资料
1、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泛指。
2、三八妇女节,听听岳麓书社女编辑们的故事
3、“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4、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5、如果将《游斜川》诗的一句确认为“开岁倏五十”,而将诗序的一句确认为“辛酉正月五日”,则陶渊明的生年就得推迟七年至咸安二年壬申(372);享年也就由63岁变成56岁了。梁启超先生在他的《陶渊明年谱》中就《游斜川》一诗写道:
6、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臻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7、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8、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9、鲁迅《题未定草》: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10、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也有说是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29岁开始出仕,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41岁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辞官,从此归隐田园。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耕读人生,以诗书、田园风物和乡里人情,构建了一个诗意栖居的现实和精神家园,1600余年来,对中国传统文人和现代东西方学界一直产生很大的影响。
11、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12、“方宅”二句,如同现代白话。“狗吠”“鸡鸣”这样的俗语,也用人诗中,更使人感受到农宅的气息。诗人用他的白描艺术绘出了一幅恬适的农宅风情图。
13、《平沙落雁》.古琴演奏:郭关
14、陶渊明毅然选择了“以退为进”
1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6、✦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
17、马背上夺取天下,李世民浑身是胆
18、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
19、可人生路漫漫,大志怎可灭
20、A、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使、让。)B、舟遥遥以轻飏(表修饰。“而”)
四、陶渊明的简介资料50字左右
1、今天我们在校勘陶渊明集时,应对宋本陶集中所列异文给予高度重视(这些文字往往极有价值,很可能更近于陶渊明作品的原貌),并通盘地加以深思。马氏乃南北宋之交的人,他并未系统整理陶集,只有一些零星的记录和考论,但仍然非常值得感谢。
2、岁暮凄厉的寒风,经日飘飞的大雪,侧耳而听,雪花落地无声,只留下眼中的一片洁白。看似仅在描写雪的轻虚洁白,实则同时也显托了诗人高旷的胸怀,亦即下文所说的“高操”和“固穷节”。
3、此外,绿地杉禾田晶舍山水环绕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5、远心的诗||一匹白马驮着你
6、蚱蜢的耳朵不是长在头上,而长在它的身体下侧。蟋蟀是蚱蜢的近亲,它的耳朵则长在膝盖上。交配以后,雌性蚱蜢将卵产在卵囊中,卵囊则被埋在土里,以防被敌人发现它。蚱蜢身上的条纹和斑点有助于外形的伪装,使它难以被发现。有些蚱蜢的伪装技巧相当高。蚱蜢靠着长长的后腿和良好的弹跳能力来逃离危险。逃跑的时候,它能够连蹦带飞。每种蚱蜢都有独特的叫声,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不同种类的蚱蜢是不能互相交配的。而雌性蚱蜢需要知道,它所听到的”鸣叫”声是否发自于与己同类的雄性蚱蜢。
7、辞前有序,是一篇出色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8、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
9、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10、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11、(进群请注明正在阅读的书籍名称)
12、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又称靖节居士。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元勋重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1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4、市面上诗词鉴赏类图书琳琅满目,但大多是“一家之言”的单向度的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品汇”丛书则注重梳理历代诗评家的歧见异说,揣摩不同的理解,衡长较短,融通众说,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帮助读者抵近真相,吃透诗义。
15、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16、(16)《归去来兮辞并序》:“…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乐乎天命复奚疑。”,卷五;
17、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歌120余首,散文、辞赋等10多篇。
18、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
19、(9)《乞食》,附苏轼读后语,卷二;
20、陶渊明一生虽几次出仕,但他与世俗是那样格格不入,在混迹于官场时,总充满悔恨的心情,而他所作《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与官场永诀,以躬耕终。
五、陶渊明的简介资料20字
1、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4、但其“爱丘山”却也“有猛志”
5、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6、陶渊明的耕读人生收获满满,用三个词来总结,即:自然、自由、自我。
7、《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
8、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zz抱负,但是当时的zz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zz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9、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10、《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卷二;
11、远心组诗:乌云姑娘的长调(《四川文学》204)
12、“自然”,他在田园生活中发现了自然之美,并以审美愉悦消解了人生忧虑,提升了人生境界。云、鸟、风、雨、气、菊……,田园生活中随时而遇的自然,无不使陶渊明情动于衷,在与万物相交会的过程中,内心欣然。
13、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14、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15、唐人的诗歌创作,也直接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特别是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山水田园诗,受其影响更大。清人沈德潜曾评曰:“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啐语》卷上)此论颇能代表唐以后许多批评家的观点。
1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7、善万物之得时(大好时光)
18、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19、✦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复:还有。✦疑:疑虑。
20、(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