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观刈麦翻译
1、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
2、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3、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4、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5、《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6、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7、fùyǒupínfùrén,bàozizàiqípáng,
8、翻译:麦子吐穗,竖起尖尖麦芒;枝叶光润,庄稼茁壮生长。
9、南冈(gāng):地名。
10、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11、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田家行》王建年代:唐
1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3、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成熟金黄。
14、《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诚心为你解答,给个好评吧亲,谢谢啦
15、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农家望晴》雍裕之年代:唐
16、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17、她回头述说家境,听闻的人都为她悲伤。
18、《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19、本平台所推送的诗词及赏析均来自网络,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部分文字作者无从考证,如未注明请及时联系并予以谅解!
20、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二、观刈麦翻译百度网盘
1、“观刈麦”的拼音是“guānyìmaì”1:释义:观看别人割稻子2:出处:唐代白居易诗《观刈麦》3:原文:《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晌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4:理解: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做官时看到老百姓在割稻谷的场景,通过与老百姓的对话得知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当官的自己
2、翻译: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3、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4、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5、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望采纳,蟹蟹~(๑•̀ㅂ•́)و✧。
6、农家少空闲月份五月更加繁忙夜刮起南风覆盖田垄麦已熟发黄妇担着竹篮盛饭食童手提壶装浆水相互跟随给田劳送饭食收割麦男都南冈双脚受面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知道气炎热珍惜夏见位贫苦妇抱着孩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麦穗左臂悬挂着破筐听望着别说听都悲伤缴租纳税卖尽家田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我功劳德行却用事农耕蚕桑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底余粮想些内惭愧整能淡忘自翻译希望采纳
7、而如今的我又有什么功德,从没种过田采过桑。
8、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9、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很多言及农民在重税之下的困境,且不乏晓畅易读的佳作,《观刈麦》即为其中之通过解读诗歌背后的创作心境当能以小窥大,揭示作者农税思想之一斑。该文即试图分析白居易在本诗创作过程中,体认民生疾苦的同时所表达的农税思想。
10、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11、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12、《观刈麦》全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3、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4、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15、yèláinánfēngqǐ,xiǎomàifùlǒnghuáng。
16、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17、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18、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19、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
20、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三、观刈麦翻译及赏析
1、lìlùsānbǎishí,suìyànyǒuyúliáng,
2、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3、《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5、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6、fùgūhédānshí,tóngzhìxiéhújiāng,
7、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8、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9、翻译:在高高的田土上播种小麦,最终(会因为缺水)而难以长出麦穗。
10、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范成大年代:宋
11、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12、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1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5、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16、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17、相伴一起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在南山冈劳作。
18、敝(bì)筐:破篮子。
19、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20、为了缴税只得家田卖尽,靠捡麦来穗果腹。
四、观刈麦翻译视频
1、一幅画是一家农民麦收的辛勤劳碌的情景,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另一幅画描写了一位贫妇抱着孩子拾麦充饥的情景,提示了赋税的繁重。
2、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3、翻译: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4、《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出名讽谕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5、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力尽不知热”两句,曲尽农家苦心,恰是从旁看出。“贫妇”一段悲悯更探,聂夷中诗摹写不到。
6、创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7、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7%82%E5%88%88%E9%BA%A6/6096373?fr=aladdin
8、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9、jīnwǒhégōngdé?céngbùshìnóngsāng。
10、《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1、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初夏即事》王安石年代:宋
12、(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作品):观刈麦(内容):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3、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14、龚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这是白居易诗中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一首。诗中对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苦难生活都作了而形象的描绘,并把自己放进去和他们作对比,从而看出作者深切同情农民、反对残酷的经济剥削的思想。
15、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6、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17、农家少空闲月份五月更加繁忙夜刮起南风覆盖田垄麦已熟发黄妇担着竹篮盛饭食童手提壶装酒浆相互跟随给田劳送收割麦男都南冈双脚受面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知道气炎热珍惜夏见位贫苦妇抱着孩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麦穗左臂悬挂着破筐听望着别说听都悲伤缴租纳税家田都已卖光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我功劳德行却用事农耕蚕桑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底余粮想些内惭愧整能淡忘
18、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19、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全诗分四层,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20、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五、观刈麦翻译少
1、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2、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3、这是一首讽喻诗。诗歌一开头四句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四句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接着,然后作者又描绘了更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在诗的结尾处,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发内心的同情之意。
4、zúzhēngshǔtǔqì,bèizhuóyántiānguāng,
5、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画堂春·寄子由》苏轼年代:宋
6、农家少空闲月份五月更加繁忙夜刮起南风覆盖田垄麦已熟发黄妇担着用竹篮盛饭孩提着用壶装汤相互跟随给田劳送食物收割麦男都南冈双脚受面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阳光烘烤力气耗尽觉热珍惜漫夏见位贫苦妇抱着孩站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田拾取麦穗左臂挂着破篮听望着家说番都禁悲伤缴纳租税卖尽家田拾些麦穗填饱饥肠现今我功劳德行直事农业产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底剩余粮食想些内非惭愧整能忘却
7、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8、岁晏(yàn):年底。晏,晚。
9、lìjìnbùzhīrè,dànxīxiàrìzhǎng。
10、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11、一阵轻柔的微风吹过,风变的不在柔和,变得火热,变成了太阳传递热的助手,催熟了一片又一片的麦浪
12、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13、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4、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15、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16、xiāngsuíxiǎngtiánqù,dīngzhuàngzàinángāng。
17、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18、翻译:荆州麦子时节,茧已出蛾,蚕事已成,家家都在煮茧缫丝。我一边缫丝,一边思念你,我对你的思念比一团乱丝的头绪还要多。
19、一年有三百石的俸禄,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20、全诗分四层,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