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唐诗宋词鉴赏
1、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2、研究性论文只写一首诗,有点不够吧?而且这样很容易就变成抄袭了,很难有一家之言,所以后者显然更上档次。这个要求相对高些,需要你先粗读大部分的唐诗宋词,然后求同存异,找出部分供研究的细细读,写出自己的感受,独特见解。用心+创新=出彩
3、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4、看似写眼前景,实际是写心中事,“平生”是人生的风雨。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的情怀。
5、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6、开头说这么多,其实就想表达诗词君读到这样的落花诗时有多惊喜、感动!好了,来看这首《水调歌头》:
7、三是要体味情怀。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
8、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请你问问东流江水,别情与流水,哪个更为长远?
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0、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枝璀璨的奇葩,唐诗所奏响的伟大乐章无疑是中国诗歌的最强音。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唐诗所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更远远地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举凡国家时事、民生疾苦、生产劳动、歌舞艺术、自然山川、绘画、书法、佛道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被收入在了诗人的笔下。
11、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2、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13、特点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臻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
14、我们来看他写于这一时期的《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15、一是学习语言。唐诗宋词注重遣词造句,语言传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等等。
16、格式不同,唐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格律很严,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唐诗包括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宋词则是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又被称为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17、当zz的暴风雨袭来的时候淡然处之。“何妨”两字还透出一点调皮,更增加一点挑战的色彩。首两句是全篇的枢纽,以下词情都由此而生发。
18、☆★唐诗只能诵读;宋词不但能诵读还能吟唱;元曲不但可以诵读,可以吟唱,还可以供真人表演和舞蹈~
19、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20、从思想上看,这首词明显带有市民意识。市民阶层是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它较少封建思想的羁縻,也比较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压迫。“男女授授不亲”的封建时代,它表现出一种新的思想面貌,反映文人词里,就形成了《定风波》中这位女性的声口:“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二、唐诗宋词鉴赏论文2000字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钱塘湖春行
2、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中,李煜的词有: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②《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③《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3、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4、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
5、和音乐的关系不同,唐诗最开始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后来便脱离了音乐,逐渐走向自己的成熟与繁荣。但是宋词是一种新的韵律诗歌,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和音乐是一直有关联的。
6、“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7、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8、现在的小说和诗已经丝毫没有了文字的美感,见不到唐诗豪放与宋词的婉约,有的只是俗气的。。。很怀念唐诗宋词的年代唐诗宋词赏析网:
9、题材内容不同。唐诗在题材上大多是写国家兴亡和名声疾苦之类的,而宋词则是选择男女情爱为主,大多是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感。
10、“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不知怎的,一看到这两句诗,脑子里全是黄庭坚的“出门一笑大江横”。同是笑着出门,为什么不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呢?或许因为,辛弃疾和黄庭坚的“一笑”都与花有关吧。(强行cp?)
11、二是要欣赏意境。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苍茫意境,《春江花月夜》的空灵意境等等。
12、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13、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而又自然的。
14、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15、下片,如我们所料,辛弃疾又开始疯狂用典了。“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用三国时辛毗之事:明帝时,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极受明帝宠信,位高权重,大臣莫不与之交好,而辛毗却不愿同之往来,他认为,大丈夫立身,自有本末,不去攀附刘、孙,顶多做不了三公,哪能为了做三公而毁了做人的高节?辛弃疾这里大概是说,此次去朝廷做官,决不会屈节攀附,陷入门户之争。“余发种种如是”用卢蒲嫳之事:卢蒲嫳是齐国左相庆封的家臣,曾奉庆封之命,杀害了右相崔杼一族。后来,卢蒲嫳见齐景公,哭着说,我的头发又短又少(种种,头发短少,有老迈颓废之意),以后还能做出什么为祸家国之事?辛弃疾这里是说,我都已经老了,对争权夺利之事没什么兴趣,他们(“渠侬”)愿意争就让他们争好了。
16、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7、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18、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19、唐诗鉴赏第06讲李白(下)
20、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较为可靠,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三、唐诗宋词鉴赏心得体会1000字
1、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唐诗鉴赏第02讲初唐诗
4、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5、唐诗鉴赏第13讲中唐诗
6、“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7、词和格律诗的相同在于都有固定的字数和律化的平仄;不同则在于词是长短句,有弹性,词更多地可重复可跳跃,可诗如果跳跃就是弊病了。词本身就分片,常常上片下片之间是跳跃的。而且,在词里更方便用口语,口语可减少凑韵。
8、唐诗鉴赏第10讲中唐诗
9、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在宋代最为流行。宋词起源于南朝梁代,在唐代形成,在宋代最为流行,也标志着宋代文学的较高成就。
10、唐诗鉴赏第14讲长恨歌(上)
1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2、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zz舞台,成为宋代zz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zz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出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13、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和《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赞誉较高,选的作品都都很经典。四川大学周啸天先生的专著《诗词精品鉴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上编鉴赏方法,下编具体鉴赏。周先生的鉴赏自成体系且确有会心,常常在钱钟书程千帆等先生的鉴赏下再出新意而又言必有据。
14、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15、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16、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7、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8、自此以后,花(特别是落花)仍以其纤弱的形象,活跃在各类诗词中。直到辛弃疾“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的出现,我们才知道,落花原也可以这么飒爽!
19、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
20、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四、唐诗宋词鉴赏论文1000字
1、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
2、苏轼在这首词中,借对自然界的风雨对应表达他对人生风雨和zz风雨的处置心态,所以在后来那么多的zz打击中,苏轼都能淡然处之。这首词也是他的一个自我画像,他处变不惊、“吟啸且徐行”的形象,把自己在逆境中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度外的精神和一种阔大的心胸写了出来。
3、点卡片关注?,并加星标★
4、最后一个“合乐可歌”王力先生没说到,古代是先有曲后有词,每一首词几乎都是可以唱的,然而到了宋代的晚期,词渐渐跟音乐分家了,多数的词都不能唱了,能唱的只是很少的一些古曲,比如姜夔的十七首自谱曲。
5、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6、译文: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7、诗词类书籍较好的是“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词类有一本叫“宋词赏析”的不错,作者沈祖棻,我在图书馆借过很不错,解析的通俗易懂而且多方位,适合初学者。词类还有一本周汝昌老先生作的《千秋一寸心》,解析得很到位也很专业。诗类我看得少些,没有建议,呵。
8、怀孕三个月就进行胎教有点早,但是如果有时间自己也比较愿意做这件事情你可以每天读读诗,孕中后期进行胎教比较好,宝宝能听到感受到,也可以给宝宝放点音乐听听。
9、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12、谢邀!个人认为如何去欣赏和品味唐诗宋词?分三个层次去完成,你会被激励和非常地喜欢上唐诗宋词的。①用必须的文字功底去摸索诗词的意思;②用检索形式去查阅/论证诗词的意思;③更广面去浏览古人和现代人对唐诗宋词的注解,从而去了解唐诗宋词的意境,再以自己的意境去进入诗人的诗。。。这样,你就会爱上唐诗宋词,会懂得品味唐诗宋词,也就会偿试地用格律诗去表达自己的意境情结,达到创作格律诗的阶段啦。
13、译文: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14、苏轼此时并非没有人生的愤懑,何况他这里的啸叫,不是仅仅是一般的宣泄,在这种风狂雨猛的情况下,却旁若无人,吟啸,还“徐行”,这非常反常。这看似对风雨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人生的态度。
15、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16、唐诗鉴赏第07讲杜甫(上)
17、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
18、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19、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让他吟诗作词,寸步不离开。我也不必躲躲闪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20、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五、唐诗宋词鉴赏哪个版本较好
1、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词人以一次途中偶然遇雨这一件生活当中极平常的小事,来生发人生的议论,小词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达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2、《唐宋词鉴赏辞典》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系列中重要品种。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4、唐诗宋词鉴赏的话推荐叶嘉莹老师的书的人物哇叶嘉莹,号迦陵。生于燕京旧家,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为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入室弟子。50年代台湾大学任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学
5、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6、赏析:这首词抒写女子的离愁别恨,用字并不多,几个场景切换却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词以形传神,词人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描写,继而是女子的生活片段,表现出了女子内心的苦闷,对于逝水流年的追忆以及痛苦的生活经历。
7、译文: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8、(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9、译文: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
10、“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11、“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话是全诗的关键。“蓑”是蓑衣,古代的人的雨具,用一种蓑衣草做的,有一定的防雨作用。这句更多讲的是对待人生风雨的豁达态度,任凭自然界的风吹雨打,淡然处之。
12、从事古典诗词研究与教学,著有《梅溪词校注》、《司空图评传》等学术著作及高校教材四十多种,主攻诗学、词学、文艺美学。主编的《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为全国“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之获2002年国家出色教材二等奖。主持的东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是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获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两次被全校学生评为“较受欢迎的教师”,系江苏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东南大学校歌》的词作者。现在其主持的“唐宋诗词鉴赏”和“大学语文”课程都是精品课程。
13、《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超值白金版)》是唐诗与宋词的鉴赏全集,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遴选了历代最负盛名的诗词作品,既有出自大家之手、流传千古的名篇,亦有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较为多方位地展现了唐诗宋词的总体风貌,有助于读者朋友体会作品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
14、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15、“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16、先秦诗词: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文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古朴,趣蕴深沉秦汉:以汉代诗词为主,五言诗体基本成熟,设立乐府,风格流畅自然魏晋南北朝:有玄幽清峻,也有绮靡浮艳唐五代:诗的全盛时代。题材丰富内容广博,风格多样。宋:以清丽绵婉的词为主,相较唐代更含蓄,与社会风气有关。元:以曲为主。语言贴近生活,为普通群众所喜闻乐见。诗词亦巧丽。明清:采前朝众家所长,风格成熟,但少有新意。
17、唐诗鉴赏第04讲盛唐诗
18、“别离亦复何恨?此别恨匆匆”仍扣离别之题。“恨匆匆”之“匆匆”二字,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接着“头上貂蝉贵客,苑外麒麟高冢,人世竟谁雄”几句,对门户之争发表见解:争什么争?能在人世间称得上英雄的,到底是那些生前头戴貂蝉冠的王公大臣,还是死后藏身宏伟坟墓里的当朝权贵?此处的感叹因“王公明枢密薨”之事而引发,因此,“头上貂蝉贵客”指王公明生前,“苑外麒麟高冢”指王公明死后,“人世竟谁雄”,言外之意,像王公明这样,生前身后都争抢计较的人,根本称不上英雄。
19、赏析: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20、我认为与它们的传播方式有关。唐诗宋词比较容易吟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字数也相对较少,容易背诵和记忆,故流传深入广泛,就比较出名。元曲是否与歌唱有关,并且字数相对较多,并且不那么押韵,记忆和背诵都比困难些,所以流传范围小,也就不那么出名了。就我个人而言,唐诗记得较多,宋词就少了很多,至于元曲,好像只记得马致远那首出名的小令,其它就记不得了。另一方面,是否也与书籍报刊的宣传有关,登载唐诗的常见,但很少有登载元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