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杜牧清明
1、jièwènjiǔjiāhéchùyǒu,mùtóngyáozhǐxìnghuācūn。
2、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3、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4、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7、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8、诗歌的首句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诗歌一开始就点明诗人现在所置身的时间——清明节,气象——雨纷纷。
9、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0、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11、所以,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不一定是杜牧的作品。
12、据《中国文化史》上说,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中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13、清明杜牧的这首古诗表达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以及触景生情凄惨凄凉之情,失踪前两段写出时间背景,利用清明时节需表达出悲伤凄惨的气氛,最后两段用饮酒表达诗人内心的伤心和惆怅的心情,整个诗的作者完整的细腻,手法表达的淋漓尽致。
14、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5、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16、原文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又美丽的境界。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17、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的的清明日所作。
18、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原来清明节小长假是自古而来的,而杜牧作为市长在放假期间亲自体察民情是非常认真负责的,据史料记载,池州在杜牧去之前就是一个老大难的地区,天灾人祸,匪患猖獗,民不聊生。杜牧奉命整治这一地区,他先是力剿匪贼、大兴水利,后又兴建翠微亭、重修萧相楼,这一系列的举措,打击了邪气,弘扬了正气,发展了经济,稳定了民心,营造了一个太平盛世。由此可以看出杜牧为池州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20、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二、杜牧清明写作背景
1、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2、清代文人,有说是纪晓岚,觉得《清明》诗不够精炼,认为,“雨纷纷”自然在清明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大要。因此主张将每句头两个字删除,遂成五言绝句:“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3、原文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又美丽的境界。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4、人生是一个充满偶然与必然的匆匆行走的过程。当人们因为匆忙而忘记了本不该忘记的所谓“路上行人欲断魂’时,就会自己寻觅一个可以使心灵获得片刻安适与停伫的“杏花村”。这是人类向亲情与人性的本能回归,这是《清明》这首诗能够打动天下一切游子的根本原因。也是诗、酒和杏花为什么会成为千古传承的古典美学意象的根本原因。
5、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6、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7、意思: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全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
9、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10、传说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
11、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12、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13、那天下起了泼火雨,细雨纷纷。身在雨丝风片之中,诗人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14、吟唱:刘冬颖曲调来源:安徽民歌调
15、结句写道:“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在结句中,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而“牧童遥指”中,一个“遥”点名了空间距离是很远的。诗人问的是酒家,而牧童却回答了杏花村,不但很有情趣的,而且有极为明显的画面感。杏花村是美的,在诗人看来,杏花村就是自己的理想,或者希望,是一个可以借酒愁解愁的美好的地方。这样结尾,不但回答了诗人的问题,引出了美好的杏花村,而且给读着留下了极为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
16、此时此刻,诗人多么杜牧《清明》审美赏析希望借酒消愁。诗人在此运用一个问句,不但强调了因“雨纷纷”产生的孤独而凄然处境,也暗示了也为引出下文奠定了基础。
1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8、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19、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20、无论如何,这首诗也是小学生启蒙的好诗。
三、杜牧清明改写作文400字
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2、原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清明》杜牧里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遥指:指向远处。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6、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7、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8、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9、女童指,杏花村。四言句清明雨淋,路人断魂。
10、译文;清明时节,阴雨绵绵。离家在外的人们心里都感到无限的愁苦和郁闷。请问什么地方有酒家?牧童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11、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12、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13、由于杜牧的诗集中,没有这首诗,而且还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七言句清明
14、杜牧清明古诗带拼音版
15、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16、牧童遥指杏花村。
17、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诗歌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18、当然,这与节日的目的,以及环境是联系起来的。其中,“欲断魂”三字就是表现出了路上行人因悼念逝去亲人所表现出来的悲思愁绪,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19、♪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20、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
四、杜牧清明
1、江南的清明最销魂,阳春三月,柳绿花红,明媚春光撩动着天下游子的情思。更有霏霏细雨,酥润缠绵,“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美丽而又凄迷。在美丽和凄迷中,人们阖家团聚、祭祖扫墓、游春踏青……
2、这首诗是杜牧在池州刚上任时所作,杜牧选择在这个时候作诗也是有深刻含义的,初来乍到,在没有移动通信,没有WiFi,没有大数据的时代只能靠眼去看,靠耳去听。选择清明节也是有原因的,清明节在当时来说是比较重要的节日,人们选择在当天踏青赏花、出行游玩、祭奠先祖等。总之在这一天由于不限行,高速免费等节日福利,大家基本都会出行,不会宅在家里,这样就更方便杜牧体察民情了。
3、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少时家道中落。晚唐出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豪健跌宕,骨气遒劲,精致俊爽,风调轻利,代表晚唐诗的较高成就。
4、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5、qīngmíngshíjiéyǔfēnfēn,lùshàngxíngrényùduànhún。
6、tángdài:dùmù
7、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8、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9、qīngmíng清明tángdài:dùmù唐代:杜牧qīngmíngshíjiéyǔfēnfēn,lùshàngxíngrényùduànhún。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jièwènjiǔjiāhéchùyǒu,mùtóngyáozhǐxìnghuācūn。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0、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11、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12、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13、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14、出自:《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15、全诗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翻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注释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②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③借问:请问。
16、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如何排遣愁绪呢?
17、主办: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
18、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9、在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等。但是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节是不见阳光,而是“雨纷纷”的。这样,诗人首先就给诗歌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氛围。
20、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杜牧清明的意思
1、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2、但是简单的诗歌绝不意味着简单的内涵。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简单的诗句却那么脍炙人口,富有情趣。读《清明》这首诗,可以从中感受到千年前的杜牧隔空指点后人如何过清明节。
3、池州是现今的安徽贵池。
4、杜牧清明古诗的意思
5、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
6、要想真正的了解这首诗,就要先了解一下杜牧本尊,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7、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8、投稿邮箱:rq1166@1com
9、这不,这一年,清明时节,又下起雨来。作者趁着雨停,驾着车子,带领领家人,来到偏僻乡村老家,走在小路上,去荒郊野外的坟地,去给仙逝的老人添坟上土,扫墓烧纸。
10、接着写道:“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即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因为清明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自然之中。所以,诗人就由上句写客观景物转入到写主观情感意绪,把写作的重点落在写人上了,而且特别表现了人的主观情感。
11、杏花村是美的,在诗人看来,杏花村就是自己的理想,或者希望,是一个可以借酒愁解愁的美好的地方。这样结尾,不但回答了诗人的问题,引出了美好的杏花村,而且给读着留下了极为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
12、总策划人、出品人:刘冬颖
13、当天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杜牧刚来到池州,趁着清明节小长假出门做个民调,出门前忘记查墨迹天气了,没成想下起了绵绵细雨,而且还一直下个不停,本想拉住路人上前询问几句,但是由于天气原因,路上的行人像断了魂一样的没人搭理这位市长大人,杜牧当时想宝宝心里苦啊,苦闷之情如何发泄呢?整点牛二吧,可是这人生地不熟的也找不到酒吧啊?查一下大众点评吧,木有!叫个滴滴优步吧,木有!于是乎杜牧在周边找了许久,正巧看见了一个在路边趴活的放牛小哥,赶紧上前询问:
14、编曲:何洋录音、混音:郎士波
15、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16、“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17、有人仿造杜牧《清明》而写了这么一首诗: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这首诗对什么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_沙尘暴现象_
18、作者停下车子,大声喊道:“牧童你好!我们是行路人,又累又饿的。
19、还原古人歌诗乐调传播古典诗词之美
20、在回来的时候,天已经接近中午,他们踏着泥泞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车子,累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他们感到饥又饥,渴又渴的,就想借酒消愁解乏,正在此时,看见地里有一个放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