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1、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出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2、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蛮的众多和动感。
3、⑷“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4、名句欣赏:“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6、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随做本曲。
7、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8、拥军读诗(74)——《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赏析
9、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10、(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对众多人民的同情。
11、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臻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山坡羊》是一首怀古小令,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起笔一“聚”一“怒”两字,不但写尽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怒吼的朝代争斗的历史画卷.因此开头三句可视为一种历史“空间”的制造和历史“意象”的再现.于是“望西都”,引起怀古之兴;“意踌躇”,陷入历史的沉湎之中.群雄逐鹿,朝代迭替,霸秦强汉,转眼焦土.接下来笔峰一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给全文定下了基调,说出了作者要说的话.结句斩截有力
12、张养浩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武宗朝,入拜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被免职。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官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于治旱救灾。到官四月,劳瘁去世。《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161首,套数2套。
13、拥军读诗(78)——《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赏析
14、✦聚:聚拢;包围。✦怒:指波涛汹涌。✦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1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6、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2分)
17、(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18、(组队对抗惰性,一起坚持学习)
19、(7)“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20、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中错误的是哪一项
1、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如同发怒一般吼叫着。内接着华山,外连着黄河的,就是这潼关古道。远望着西边的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昔日的千万间宫阙如今都只剩下一片黄土。国家兴起,黎民百姓要受苦受难;国家灭亡,黎民百姓更是受苦受难。
2、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出名zz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3、全曲采用个是层层深入个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拿苍茫个景色、深沉个情感搭仔精辟个议论搿三者臻美个结合,具有强烈个感染力,字里行间当中充满勒历史个沧桑感搭仔时代感,既有得怀古诗个特色,又有与众勿同个沉郁风格。
4、《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灾民时所写的九首怀古曲之一。他把描写潼关地形与感慨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把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7、拥军读诗(79)——《过零丁洋》赏析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坡羊·潼关怀古
9、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3分)
10、(5)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1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陈草庵《山坡羊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12、(2)请说说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含义的理解。
13、(2分)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意思对即可)
14、我国思想界有很深远的民本思想渊源,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屈原在《离骚》中哀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种“为生民立命”(张载语)的追求就是知识分子的良心,也是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传统。这首小令所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情怀,也是它高于一般怀古诗词的地方。
15、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几年前他辞官隐居,决意不再涉足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
16、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臻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17、主题思想: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18、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聚”“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句话的赏析如下:
19、说明:①北曲入派三声,故只列平上去,上去为仄声,×表示字声通用;②北曲平上可互用,句末叶韵字声上可用平者标“上(平)”,平可用上者标“平(上)”;③北曲去声特别重要,必用去声标“去”,宜用去声标“厶”;④韵位标“◎”,可叶可不叶标“o”。
20、“兴,百姓苦”指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亡,百姓苦”指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三、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题
1、A.(甲)词中“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借用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峰峦如聚”一句中的“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波涛如怒”一句中的“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3、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几年前他辞官隐居,决意不再涉足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
4、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chú)”。
5、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6、✦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一作“踟蹰(chíchú)”。
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小帆课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9、群峰众峦连绵起伏,波涛如黄河奔腾,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唉!大兴土木之时,百姓服劳役;一朝灭亡,百姓流离失所。
10、(1)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较好?请说出理由。
11、(1)选择"聚"与"怒"皆可。请分别看两个示例∶
12、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臻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13、《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14、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李红梅)
15、元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16、(6)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chú)”。
17、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8、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zz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19、以动写静,赋予物以波涛汹涌的气势。情景交融,情由景生。小令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形象鲜明,气势雄浑,立意深远。读罢小令仿佛使人看到诗人遥望长安,凭古吊今,关心人民疾苦的形象。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看,在元代散曲中不是少见的。3虚实结合写出了当时潼关的地理特点,用一个聚怒,把华山的重岩叠嶂,黄河的波涛翻滚,回顾历史,感叹历史的兴衰更迭,把眼前的胜景和潼关的历史巧妙的结合起来,以胜景的不变来衬托历史的多变,以潼关来做历史的见证来揭示封建统治者以为个人的利益的争夺,给人们带来了苦难,抒发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20、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四、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及答案
1、朝代兴盛,百姓是苦,朝代衰亡,百姓还是苦。
2、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3、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4、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5、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
6、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
7、⑺“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年——公元8年)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8、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9、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1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与陈草庵《山坡羊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11、C.有误,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1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13、(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14、C.(甲)词“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的意思是战甲,作者用战甲指代士兵,意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
15、(2)选择“聚”与“怒”皆可.请分别看两个示例:
16、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17、欢迎下方留言交流,点赞支持
18、⑵“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20、平平平去◎,平平平去◎,×平×仄平平去◎。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去◎,×仄×平平厶上(平)◎。平o,×去平(上)◎;平o,×去平(上)◎。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50字
1、这首曲的作者是。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3分)
2、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5、“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众多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6、请写出这首元曲中表现作者同情百姓的语句。(2分)
7、《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全曲分三层: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9、看着当年秦汉帝的经行之处,无限伤感踌躇,如今那万间宫阙都化作了灰土。
10、D.(乙)曲中“意踌躇”一词表达了作者看到长安衰败的景象而内心犹豫不决的状态。
11、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的妙处。“聚”、“怒”二字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动。“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突出山河的壮美。
12、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3、山坡羊作者:张养浩TranslatedText译文原文OriginalText潼关怀古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众多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4、“聚”用词精炼,拟人,化静为动,表现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一个“聚”字从视觉角度,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或峰峦高峻的形态。或山形气势),又赋予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怒”运用拟人手法,将河水人格化,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从听觉角度,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或波涛呼啸的气势,或大河的水势和声势),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度险要。这两个字写出了景物的壮观与山河气势的雄伟。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还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写得生动形象,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1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描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大兴土木之时,百姓服劳役;一朝灭亡,百姓流离失所。
16、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7、答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19、B.(乙)曲“聚”“怒”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20、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