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宿建德江古诗
1、出自《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2、(1)移舟:划动小船。
3、这首诗的意思是:划着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小洲,日暮时我的心头又涌上新愁。旷野无边无际显得远天比树还要低,江水清澈明月也来和人亲近。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句是对江边夜景的细致描写。所描写景物互为对比。诗人环顾四周,远处天树相连,只因夜色已近;近处月华照人,江水一片清澈。
5、同步课程指导,经典内容拓展
6、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7、赏析: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8、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和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9、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10、君智的(最无用)记录生活琐碎及各种喜爱
11、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1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3、《宿建德江》的诗意: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14、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15、“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16、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17、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此首《宿建德江》是其诗中精品。
18、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19、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0、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宿建德江古诗表达的感情
1、(文稿: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出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12首》周晓霞编著)
2、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3、全诗至此,言有尽,意无穷。
4、这不是美景,是仙境|黄山西海大峡谷游记
5、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7、(作者)孟浩然(朝代)唐
8、《宿建德江》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9、《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作品原文如下:
10、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11、泊舟于烟水空蒙的洲渚,已令人不胜惆怅,暮色又为客居异乡的游子增添了几分新愁。野旷天低,四周萧条,唯有江中月影近在身旁,似解慰人孤寂。清淡如水墨画般的月夜江景,便通过抒写泊舟闲眺的情致而立呈眼前。
12、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13、古诗《宿建德江》的意思是: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写的古诗。
14、宿sù建jiàn德dé江jiānɡ
15、点击底部“往期文章”,上端“搜索”中输入关键词即可
16、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7、(5)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18、这首诗的意思是:将小船停靠在烟雾蒙蒙的小沙洲,天快黑的时候,一种新的愁绪又涌上心头。旷野无边的天际比树木还要低沉,江水清清,一轮明月来和客人相亲相近。
19、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20、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yízhōubóyānzhǔ,rìmùkèchóuxīn。
三、宿建德江古诗拼音版
1、宿建德江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
2、抒写客旅中淡淡的愁思,客愁本来存在于诗人心中,当日落黄昏,江岸烟霭迷离时,思乡的感情更切,所以说“客愁新”。后两句写景绝妙,平野空旷,远树好像反比天高,江水澄清,水中月影更加分明,旅人也更加亲切,一方面写出了客中的孤独,同时又不无少许慰藉。
3、⑸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4、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广阔,放眼望去,远处天地相连,天似乎比树低;江水清澈,人在船上,月映水中,月光返照,似乎月离人很近。诗句借对景色的清淡描写,烘托出孤寂的情怀,极为委婉动人。天地寥廓,诗人却孑然一身,只有一轮孤月和他相近,寂寞的境况不问可知。写景寓情,客愁自见。而所描绘之景色,如一幅秀丽的写生画。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之为“神品”。清人张谦宜认为:“‘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6、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玉笙老师讲解音频
7、作者:孟浩然,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8、意思: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9、烟渚(zhǔ):弥漫着雾气的沙洲。
10、(作者)孟浩然(朝代)唐
11、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朝代: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12、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13、“移舟泊烟渚”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泊”字怎么理解?
14、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5、野旷:原野空旷辽阔。旷,空阔的意思。
16、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17、宿(sù)建(jiàn)德(dé)江(jiāng)。
18、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
19、野yě旷kuànɡ天tiān低dī树shù,
20、烟渚:雾气迷漫的江岸。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四、宿建德江古诗带拼音
1、《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一个“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2、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孟浩然所著。原文为:
3、从2010年起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了《安徒生童话故事精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十子故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西游记》、《睡前故事》等20多套《小雨姐姐讲故事》系列光盘。由她编著的《怎样给孩子讲故事》(接力出版社)、《青春闪耀美丽坚,我在美国上高中》(三联书店)、《小雨姐姐的快乐配音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图书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4、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解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移舟:靠岸。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译文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5、“儿童思维导图唐诗”通过使用思维导图的分解,把古诗词图形化、场景化,让孩子们更直观的欣赏到诗词之美,感受到诗词之趣。如诗如画,亦画亦诗,利用西方的思维导图解读中国古诗词艺术,让孩子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6、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7、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8、《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9、“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作者开篇以景入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落日苍茫之时,小船飘飘忽忽地停靠在了江边,孤独的诗人远眺过去,烟雾轻轻地笼罩着黄昏下的沙丘。在写景时,诗人用了一个“烟”字,写尽了此时沙洲荒凉、孤寂的景象,后句又用“日暮”道出此时已日近黄昏,一股悲凉、失意之感跃然纸上。诗人此次东游本是为了排遣科举不中的失意,可此情此景却让作者心头又泛起了思想的情绪,故而作者用了一个“新”来赋说哀愁,这种哀愁比以往之哀愁更进一步,更突出了诗人此时心中的愁思。“日暮客愁新”句是全诗的文眼所在,“暮”与“愁”二字让情景为之交融,全诗其余诗句都在写景,却处处流露出作者此时心中的情绪。
10、移舟:将船靠近岸边的意思。
11、《宿建德江》是一首五言绝句。
12、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段被称为建德江。
13、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14、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15、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16、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17、(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唐代出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18、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19、古诗《宿建德江》的全文是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0、日rì暮mù客kè愁chóu新xīn。
五、宿建德江古诗意思
1、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2、宿建德江sùjiàndéjiāng
3、徽州闲记|能做的事就只是长途跋涉后的归真反璞
4、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解):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移舟:靠岸。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韵译):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评析):??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5、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山中杂诗》,此诗通过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当时那种惬意闲适的心情。(错过前面课程的同学可以点击此处补课小学生课外80首古诗讲解——3《山中杂诗》)
6、烟渚:雾气迷漫的江岸。渚:水中小块陆地。
7、《宿建德江》是一首五言绝句,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是一首出名的山水诗。诗中的“渚”字不常用,是指水中的一小块陆地。“客”不是指客人,而是指自己。其中的最后一句“江清月近人”经常被人引用。
8、这首诗大概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年),诗人漫游吴越途经建德之时。诗人选取了能够充分表现漂泊孤寂的景物,通过描绘暮色的江景,抒发心中的羁旅之思。
9、此诗写于孟浩然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诗文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诗意在于羁旅之思
10、xiaoyujianggushi@sina.com
11、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12、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13、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14、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
15、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16、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17、(4)客:指作者自己。
18、“天低树”是说好像天空还在树的下边,这是作者在旷野之上感受到的一种视觉上的误差,亦和下局“月近人”形成了一远一近、一实一虚的对比。一个“近”字,将本是景物的月亮拟人化:原本比树木还遥远的月亮却因为清澈的江水倒映在了水中,反倒是与我无比地亲近。一语双关仿佛在言月之有情,又衬托了人之无情,孤寂之感于此处尽显。
1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0、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泊船建德江时的漂泊之思和孤寂之感。首句“移舟泊烟渚”承接题目,明确了自己停留的地点,同时也为下文的写景选择了一个明确的地点,以下所有的景色都是从这个地点所观察的。次句“日暮客愁新”描述自己的心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既然诗人带着这种心情观赏景物,那么下文的情感基调自然离不开“哀愁”了。第四句,分别从远景和近景两个方面展开描述。“野旷天低树”写的是渐变的远景: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自然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也符合上文的情感。“江清月近人”写的是江中的近景:因为江水清澈,所以江中的月影好像离船上的人更近了。人在旅途,只有月影相伴,怎能不孤独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