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闲情记趣
1、呀然抽竹,击挞数十驱府。
2、花台众草如林树。虫蚁丘壑斗,凶如虎。
3、花取参差,间以花蕊,以免飞钹耍盘之病。叶取不乱,梗取不强,用针宜藏——针长宁断之,毋令针针露梗,所谓“瓶口宜清“也。
4、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5、因为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仔细观察善于联想从联想和想象中产生美好奇特的意境
6、李时珍:本草纲目(节选)
7、(比赛信息)深圳市第七届「廉洁读书月」主题征文
8、弗兰西斯·培根:谈读书
9、《闲情记趣》是《浮生六记》的第二卷。作者以朴实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照应,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志趣相投,伉俪情深,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10、时迁。恬然。童欢。绕眉弯。无眠。留蚊素帐徐吹烟。目遥如是飞仙。飘在天。白鹤舞翩翩。快活清唳云彩端。俺家自乐,明察其旋。
11、有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打架,正看得兴趣正浓,忽然又一庞然大物,搬开山,拔倒树一样向我而来,原来是一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都被他吃了。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便驱逐去别的院子。
12、至剪裁盆树,先取根露鸡爪者,左右剪成三节,然后起枝。一枝一节,七枝到顶,或九枝到顶。枝忌对节如肩并,节忌臃肿如鹤膝。须盘旋出枝,不可光留左右,以避赤胸露背之病。又不可前后直出——有名“双起”、“三起”者,一根而起两三树也,如根爪无形,便成插树,故不取。
13、选自沈复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
14、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15、从沈复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独特的趣味。比如,把草丛土丘看做树木山石,把癞蛤蟆看做怪兽。那怕是在睡觉时,也能在蚊帐里发现“群鹤舞于空中”的趣味。可见,沈复的生活趣味,就体现在他是个有心人,善于观察。
16、的确是初一上册的《闲情记趣》是《浮生六记》的第二卷,《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分别是一卷:《闺房记乐》第二卷:《闲情记趣》第三卷:《坎坷记愁》第四卷:《浪游记快》第五卷:《中山记历》(已佚)第六卷:《养生记道》(已佚)。
17、沈从文:谁的生命可以不受时间限制
18、说回浮生六记,也当给没有读过的朋友们一个科普。首先,这本书为啥叫浮生六记呢?因为它真的是六个记,分别是
19、★可网上预借&快递服务
20、明明知道这样没有办法消灭蚊子,却和蚊子玩这样的游戏
二、闲情记趣原文及翻译
1、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
2、因为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仔细观察善于联想从联想和想象中产生美好奇特的意境
3、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
4、刘慈欣:坍缩将在深夜1时24分17秒时发生
5、《浮生六记》是清人沈复所著忆语体散文,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后二记已逸。
6、伯特兰·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7、索书号:I26/2089(26)
8、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9、作者有虐待倾向,以折磨蚊子为乐趣
10、陈芸是沈复的表姐,长沈复十月,二人幼即无猜,芸生而聪慧,刺绣之余渐通吟咏,沈复眷其才思隽秀,缔姻。及长,花烛之夕,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鬓厮磨,亲如形影,常寓雅谑于谈文论诗间。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
11、若一枝到手,先拘定其梗之直插瓶中,势必枝乱梗强,花侧叶背,既难取态,更无韵致矣。
12、作者一个人无聊,已经把蚊子当成朋友了
13、玛格丽特·米切尔:飘(节选)
14、次取杜鹃,虽无香而色可久玩,且易剪裁。以芸惜枝怜叶,不忍畅剪,故难成树。其他盆玩皆然。
15、有的抱住根茎,有的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法去做,看到的人没有不称赞绝妙的。如今在闺中寻找,恐怕未必有能够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16、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
17、卡夫卡:变形记(节选)
18、草丛杂处,虫蚁常居壑边。争斗怡情开颜。怎让狂蟆留连。驱之还数鞭。浮生疯痴癫。此趣在心间。岁衰颓老犹少年。
19、清沈复《浮生六记》之二《闲情记趣》译文:我的居室休闲,案头瓶花许多,陈芸(作者的妻子)说:“这样插花,能表现花在风晴雨露中各种姿态风韵,可谓精妙入神。然而画卷中也有草木与昆虫共同相处的方法,你何不仿效一下?”我说:“小昆虫徘徊不定,怎么仿效?”陈芸说:“我倒有个方法,恐怕始作俑而引起罪过呢!”我说:“你试说说。”陈芸说:“小昆虫死了不会变色,寻找螳螂、蝴蝶之类用针刺死,拿细丝线捆着它的脖子系在花草间,再整理它的脚足,或抱在花梗上,或踏在叶上,这样宛如活生生的小虫,不是更好么?”我很高兴,按她的方法去试验了,结果来看的人无不称绝赞美。
20、浮生六记,是典型的那种听说过但是没读过的书,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类似的书还有老残游记、百年孤独、文心雕龙,这些书名我都很熟悉,但就是没有读过。如果这几部作品你都读过,那恭喜你,你的知识储备一定比我高,你尽可以对我竖一个鄙视的中指,我向你深深还礼,向知识还礼。
三、闲情记趣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
1、好的感情真的只是聪明且富有的人独享的一种特权吧。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3、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4、闲情记趣是《浮生六记》的第二卷,《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流传至今只剩四卷。童年趣事,均是琐事
5、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地看。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6、若盆碗盘洗,用漂青、松香、榆皮、面和油,先熬以稻灰,收成胶。以铜片按钉向上,将膏火化,粘铜片于盘碗盆洗中。
7、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8、惟每年篱东菊绽秋兴成癖。喜摘插瓶,不爱盆玩。非盆玩不足观,以家无园圃,不能自植;货于市者,俱丛杂无致,故不取耳。
9、后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10、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1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2、搬开山,拔倒树一样向我而来,原来是一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都被他吃了。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便驱逐去别的院子。
13、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大自然的气息与特征,可算是十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在插花时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效呢?”
14、在闺房记乐中,沈复就讲了一个故事。他被朋友邀请去插花,回来后跟妻子就说多有趣多好玩,妻子说可惜自己是女的,没法一块去。沈复就让妻子女扮男装,第二天随他一起出门去逛,先到了水仙庙进香,碰到了一个熟识的女孩。妻子一时激动,就拍了那女孩的肩膀,结果身旁一个婢女大怒,呵斥道:哪里来的狂生,做这样的不法勾当。沈复吓坏了,正不知如何是好,陈芸赶紧脱了帽子,说道:我也是女子啊!结果几人先是一愣,随后一起大笑起来。
15、原文: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6、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
17、家庭之内,同行同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
18、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
19、李娟: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
20、这是沈复写给妻子芸娘的绝美情书。
四、闲情记趣节选
1、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达者舒展,不拘自七花至三四十花,必于瓶口中一丛怒起,以不散漫、不挤轧、不靠瓶口为妙,所谓“起把宜紧“也。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
2、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我一定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收获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
4、大物虾蟆现,吞二蚁,喉咙鼓。幼稚余不惧。
5、若以木本花果插瓶,剪裁之法(不能色色自觅,倩人攀折者每不合意),必先执在手中,横斜以观其势,反侧以取其态。相定之后,剪去杂枝,以疏瘦古怪为佳。再思其梗如何入瓶,或折或曲,插入瓶口,方免背叶侧花之患。
6、视桌之大小,一桌三瓶至七瓶而止,必须参差高下互相照应,以歧视联络为上。若中高两低,后高前低,成排对列,又犯俗所谓“锦灰堆“矣。或密或疏,或进或出,全在会心者得画意乃可。
7、《从前慢》这首歌里面有一句歌词,
8、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9、《浮生六记》此书为清代沈复先生之作,共六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此书可视为作者自己的自传散文日记,记述着作者自己生活中的小乐趣。文笔朴实无华,用非常平淡的文字将生活中的小事情描写的生动有趣,十分的可爱。读之则为其动容。同妻子携小妹游于沧浪亭小时候把蚊子捉到账里用烟喷,想象为青云白鹤。新婚之时不久前往杭州学业,对新为人妇的陈芸思念被老师看出,遣其暂归等等。
10、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有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打架,正看得兴趣正浓,忽然又一庞然大物。
11、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12、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星澜醉后兴发曰:"补凡能为君写真,我能为花图影。"余笑曰:"花影能如入影否?"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芸宝之,各有题咏。
13、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
14、(活动汇总)深图少儿服务区暑期活动推荐
15、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16、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
17、(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18、的确是初一上册的《闲情记趣》是《浮生六记》的第二卷,《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分别是一卷:《闺房记乐》第二卷:《闲情记趣》第三卷:《坎坷记愁》第四卷:《浪游记快》第五卷:《中山记历》(已佚)第六卷:《养生记道》(已佚)。
19、人最怕的就是回忆,尤其是回忆到过去的美好。
20、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皆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驱之别院。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耶?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话柄。此皆幼时闲情也。
五、闲情记趣及长,爱花成癖
1、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3、闺房纪乐,是沈复怀念亡妻的作品,其中历数了自己与亡妻在一起时的种种悲欢故事,闲情淡淡却让人鼻酸。其中最让我有感触的一点发现就是,
4、沈复与陈芸的事迹在沈复的自传《浮生六记》中有详细的记述。沈复夫妇为家庭所不容,固然还有家族内部财产争夺以及小人拨弄是非、蓄意陷害等因素,但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他们夫妇二人率真任情的个性作风与封建礼法相冲突。以家长和传统的眼光来看。
5、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
6、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沈复少年随父游宦读书,青年以后经历坎坷,中年曾经商,所以他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
8、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9、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
10、话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
11、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1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3、(比赛信息)2017“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主题征文比赛
14、以真言叙真情,从不刻意造作,也无怪此书文字称不上优美,却被后世文人推崇,传为经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乐趣,它们不一定是美好,有可能是你经历的痛苦坎坷,无心的人总会忘记过去,美其名曰继往开来,真正睿智的人会保留住过去的记忆,同时对未来张开怀抱。
15、大,如果时间不足,读白话文版也可以。
16、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总浮生六记分为这几卷,闲情记趣是第二卷,至今好像只剩下前四卷了
17、(活动汇总)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8月份讲座预告
18、沈复,字三白,生于沧浪亭畔的文人世家,遗传基因自不必说,他的妻子陈芸,也是书香门第,而且聪明无比,听一遍琵琶行就能背诵。我估计这有点吹,但我们至少能确定她在认字之前就已经知道琵琶行的音律,陈芸识字,就是因为会背琵琶行,照着书上的字一个一个认的。然后就学会了写诗,还能写出
19、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地看。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20、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一瓯清茗,神能趋入其中,方可供幽斋之玩。种水仙无灵壁石,余尝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黄芽菜心其白如玉,取大小五七枝,用沙土植长方盘内,以炭代石,黑白分明,颇有意思。以此类推,幽趣无穷,难以枚举。如石葛蒲结子,用冷米汤同嚼喷炭上,置阴湿地,能长细菖蒲,随意移养盆碗中,茸茸可爱。以老蓬子磨薄两头,入蛋壳使鸡翼之,俟雏成取出,用久中燕巢泥加天门冬十分之搞烂拌匀,植于小器中,灌以河水,晒以朝阳,花发大如酒杯,缩缩如碗口,亭亭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