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1、师:对,“走”在文言文中是“跑”的意思,不是现在说的“走”的意思。这里是赶忙去做某件事的意思。(11)
2、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管理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3、34几死者:几乎要被蛇咬死的情况。
4、师:这一层中有好几个句子,请同学们注意:一个是“乡邻之生日蹙”,我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这个“日”字。谁来解释一下。(学生举手)
5、汤:再次组织质疑与探究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
6、于是,我们看到钱老师教学的《捕蛇者说》,没有“字字落实”的串讲,有的是言与意之间的自由穿梭;没有孤立的语言知识积累,有的是言意兼得的鉴赏品味。教学艺术之精妙令人惊叹,下面就三个方面作简要阐述。
7、18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8、师:还有,联系上下文来看,“哗然而骇”的应该是谁?
9、汤:关于文言“分数”的知识讲解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居:一个知识层层训练,指向清晰,终归于“十无一”。
10、生:“以啮人,无御之者。”
11、捕了蛇就可以怎么样?(生:不纳税)
12、的不幸,还有一个是纳税者。(边讲边在板书“纳税”之下加下划线)
13、居:“扶翼”得法,阅读语段方向性、目的性明确。陈:卒章显志,此时,文本之“志”,学生已了然于胸。
14、“涕泗流”——杜甫有一句诗:“凭轩涕泗流”,那是眼泪鼻涕一起流下来。蒋氏光有眼泪,没有流鼻涕。(笑)(19)
15、还是什么?总之,觉得不大恰当。怎么翻译好?是不是就按照这个句子本该有的意思去翻译?——“现在那些人家剩下的不到十分之一了”。我觉得这样表达比较清楚一些。(34)
16、师:这个“已”字本来是什么意思?(指一生)
17、师:对!“复吾赋”更不幸。这句话就说明了蒋氏所以要“大戚”的原因。蒋氏为了证实他的话,接下来进行了一连串的对比。他把哪两者相对比呢?一个是捕蛇者(边讲边在板书“捕蛇”之下加下划线)
18、陈:文言文教学以内容的理解为主线,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的传授、领悟都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枯燥,不再无趣,可谓别开生面。汤:是啊,言意兼得,是文言文教和学的旨归,教学进入了崭新的境界。
19、汤:一字之改,尽显教者教学之严谨。
20、生:“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6)
二、捕蛇者说翻译
1、汤:对文言实词的落实,从音到义,将细微事情做到了至臻,真是教学无小事啊!居:钱老师对语言的训练就是在每节课、每个环节中春风化雨般地渗透。陈:这样的训练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奠基工程、养正工程。
2、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对比,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同学们先看看这三层如何划分。一层到哪儿?第二层到哪儿?第三层到哪儿?(26)(稍停)
3、“其始”,开始。太医就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募集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当其租入”,用它来抵他的税收。永州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去做这件事。
4、师:“黑质而白章”,这是一个异处。还有异处吗?你说说看。
5、“汪然出涕”。(18)
6、居:“利”实是“害”,抓住关键语,为突破文本关键处蓄势。
7、师:“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是作者得到的结论。(边讲边板书: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8、师:“即使”表示什么?
9、苛:苛刻。于:比。乎:相当“于”,对。故:所以。以:用来。俟(sì):等待。人风:即民风。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
10、陈:紧扣“核心句”,层层追问比较,点明原因,承前启后。居:教师的讲解,由学生的结论生发,突出强调“复吾赋”更不幸。汤:“对比”由教师明示,主导适时精当。
11、这叫“脱胎”。这篇文章的“意”是脱胎于《苛政猛子虎》的。这不叫抄袭,因为它的写法跟《苛政猛于虎》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哪一点相同?(52)(学生举手)
12、生:“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13、“十一”表示十分之一。那么,十分之二三怎样表示?
14、两者相比之下,一个安,一个危,对照鲜明。这里“恂恂”“弛然”都写得很形象。(41)
15、师:在诗里边叫“对仗”,在一般文章里头就叫“对偶”。(30)
16、(以下依次简称“汤”“陈”“居”)
17、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18、师:这一段里作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更若役”的“更”是什么意思?
19、×××已经划分好了,你说。(指定学生)
20、师:还有“奔走”的“走”是什么意思?×××你说说看。(指定学生)
三、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图片
1、师:写文章也是这样。你们看这篇文章为了写出“赋敛之毒”,它从哪里开始蓄势?谁说说看?
2、师:“斯役之不幸”,“斯役”指什么?
3、其实不是利,正是什么?
4、15可以:可以用来。可,可以。以,用来。
5、汤:根据语段特点,先对内容稍作提示,再让学生划分层次,以简驭繁。
6、(在板书“立意非奇,奇于蓄势”之下,板书:——《捕蛇者说》简析)
7、陈:由“异”引出“毒”,突出“毒”,自然地向另一个教学内容延伸。居:不得不佩服钱老师的用心之“巧”、引导之“妙”。
8、师:对,运“气”用“功”,先绕着石碑走两圈,这样走两圈与他运气、劈碑有没有关系呢?(生:有关系)
9、师:不仅“大戚”,而且还怎么样?
10、是的。也是在蓄势。(51)
11、师:“虽死”中的这个“虽”是什么意思?
12、师:我们再来看第二层。先读一遍,从“悍吏之来吾乡”读到“弛然而卧”——预备念。(齐声朗读第二层)
13、生1:遇到它咬人,没有什么能够抵挡的。然而,捕到了它,把它晾干之后,用来作为药饵,可以医治大风、挛踠、瘘、疠,杀去腐烂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三种寄生虫。(稍停)
14、师:这几句把悍吏来吾乡的情况写了出来。他们来干什么?(37)
15、师:现在我们布置一个作业,同学们回去做。
16、陈:从“部分”到“齐声”,钱老师的轻点妙拨,使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有了质的提升。
17、生1: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不同于一般的蛇,黑的底色,白的花纹,触到草木——草木都死去了。
18、生2:解释成“却”好。因为前面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是件好事,后边却是说不好的事,说他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上,他的父亲也死在这件事上。这里有转折的意思。
19、居:从语意入手品赏语言形式,有法又有味。
20、(生小声议论:毒。)(8)
四、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朗读
1、有关系,其实他是在运“功”啦,把“功”运到手腕上去。然后呢?瞅准一个时机,突然之间,“啪”的一声,把石碑劈断。我们说这个劈石碑是一个关键性的动作,他先做什么?
2、师:指捕蛇这个差事。(24)
3、下面一句是“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这个“顿”字,我请同学们查过字典,什么意思呀?(学生小声议论:劳累)
4、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5、25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
6、13腊(xī):干肉,这里作动词用,指把蛇肉晾干。
7、汤:看来钱老师是要将“对偶”进行到底了!陈:这是因为对偶句和下面排比句表达的内容都是文章的最紧要处。居:那的确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8、师:现在我们看下去。第2自然段,我们先读一遍。
9、时间:2022年1月16日
10、师:是在蓄势。那么,通过毒蛇之毒和赋敛之毒的这种对比,写捕蛇之利、纳税之害,突出纳税之惨,是不是在蓄势呢?
11、38余悲之:我同情他。
12、汤:“势”字点得好。居:悟语句之深意,赏排比之精妙。
13、永州1之2野3产4异5蛇,黑质而白章触7草木,尽8死;以啮9人,无御10之11者。然12得而腊之13以为饵可以15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19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21;募22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25焉
14、生:差不多死去好几次了。
15、讲的时候,“去死肌”的“去”字没有讲对。他解释为“杀去”,不对。应该解释为什么好?
16、居:面向全体,检查自读,对“讲者”“听者”有不同要求,但都不离“字句落实”,为本课定调,是为“实”语文也。汤:先讲文段意思,从内容出发,再落实字句,“反弹琵琶”,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实在了,生动了,也更有效了。
17、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的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到后把它晾干用来做成药饵,可以用来治好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有能力捕捉这种蛇的人,抵他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18、师:对,“岁赋其二”,因为每年只征收两次。这两次他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其余时候怎么样?“熙熙而乐”。那么,那些纳税者怎么样?
19、师:对了。一共有三个不同的地方。一处是什么呢?它的颜色不一样——“黑质而白章”。(板书:色)
20、生:“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五、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重点字词
1、19其始:其,助词,不译。始:刚开始。
2、不捕蛇就要怎么样?就要纳税。这就起了对比作用,把两件事联系起来了。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这两件事。(10)
3、生:“触草木,尽死”。
4、师:是一样的。还有“其地之出”与“其庐之入”也是一样的吗?是指一回事吗?
5、生:因为捕到这些蛇,可以抵其租入。
6、师:接下来,经过很多描写、对比,突出了赋敛之“毒”。蛇之毒对于赋敛之毒来说起了什么作用?
7、师:“日蹙”,一天天地窘迫。坐下。这句话容易念错,“生”跟“日”字不要连在一起念,念成我们过“生日”的“生日”,就错了。“而乡邻之生——日蹙”,这样念才对。(28)
8、×××,你说。(29)
9、陈:“悲”字再言捕蛇之“害”,为突显赋敛之“毒”再次铺垫。
10、“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指板书)
11、师:“尽死”前面省略了什么?
12、什么叫“蓄势”呢?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势”,说明一个问题,不是直接说,而是先用很多笔墨蓄“势”,最后水到渠成地加以点明。对于“蓄势”这个问题,我打个比方来说明。你们见过气功表演吗?我看到过一次,叫“手劈石碑”(做手劈的姿势)
13、居:“貌甚戚”而不“毒之”,复赋却“大戚”“汪然出涕”,教师抓住蒋氏神情的一系列变化,让学生明晰捕蛇之“利”“害”。汤:至此,赋敛之“毒”呼之欲出。
14、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这句话出自《捕蛇者说》,原句为: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译文:。
15、生:(再读,仍不大连贯。)
16、师:对!文章一开始就在蓄势。文章开头就渲染这种蛇的毒,毒得怎样呢?“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蛇越是毒,对人的危害越是大,就越显出“赋敛之毒”的不一般。这是不是在蓄势呢?
17、品读:汤丽萍(主持人)、陈汝虹、居文进
18、师:蒋氏为什么一提到捕蛇这种有“利”之事要那样“甚戚”?后来还要“大戚”,还要流出眼泪?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21)
1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20、汤:亦庄亦谐皆语文。陈:来自生活,信手拈来,学生学得会,记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