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论语十二则
1、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2、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说同“悦”,愉快。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6、时,古义:();今义:()
7、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而语言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8、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9、善者,古义:();今义:()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翻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1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2、文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13、(赏析)进退成败都在自己,不要把进退成败的原因归于外因,而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4、从,古义:();今义:()
15、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16、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7、“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18、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9、(赏析)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这里的“其”,是副词,“大概,也许”的意思。这个词语很重要,但如果你不愿记,我也不强求,因为我也不愿记。
20、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二、论语十二则
1、文中孔子最赞同曾晳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diān)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4、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5、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6、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④。”(《述而》)
7、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8、习,古义:();今义:()
9、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0、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11、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12、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扩展资料:《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zz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3、②[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14、(古义:();今义:()
15、(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6、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7、学而篇原文是,子曰:君子不重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颜渊篇原文是,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主忠信,是以忠信为各种良好品德之首,同时也有忠信在己不在人的意味(皇侃的意思)。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后面一句是这样点评的。“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所以,主忠信应该是孔子乃至后世儒者所共同提倡的一个准则,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人都必须讲究忠信二字才能有所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两处“主忠信”的意义其实是相同的,况且两处都从大处而言,一是君子,二是崇德辨惑,并未就忠信做细致详尽的讨论。侧重点也是相同的,都是立足于人本身。就这样吧,这个问题也说不了太多,。
18、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19、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0、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三、论语十二则原文注音版
1、全错的学生,明显不怎么认真学习,罚写是应该的。因为从数量来看十二首古诗,十二则论语确实不多。那我们小时候来讲,都是发一本专门的古诗课本的,上面几十首古诗都是需要背的。再者,这是期末考试,考试过不了难道没有点处罚么?再说了,这处罚也不过分,只是为了让学生补上自己欠下的功课。但是不能罚写的过重,要是单纯的为了惩罚而惩罚,比如抄写100遍(打个比方),那就过分了。所以,我认为罚写不为过,但是一定要合理。要避免孩子产生得过且过,考好考不好一个样的观念。但是也要避免孩子因为处罚过重产生厌学心理。这个度需要把握好。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讲解)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5、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6、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7、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9、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zz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zz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zz主张。
10、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11、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12、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3、译文: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14、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15、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6、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17、(赏析)也有译作“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总觉得太狠,学识诚可贵,生命价也高。“死”作为动用法,译作“为……而死”更好。
18、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19、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20、伤:妨害。乎:语气词,呢。
四、论语十二则名家朗读
1、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3、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4、④[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5、古义:(),今义:()
6、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7、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面不会有所畏惧。
8、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9、(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0、②[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语末,表示感叹。
11、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的对话可以看出;曾晳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1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13、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14、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5、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6、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7、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18、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19、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20、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
五、论语十二则是几年级的课文
1、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详解
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文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4、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6、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7、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8、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9、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10、②[殆(dài)]疑惑。
11、(我要投稿)(我要加群)(我要买书)(我要听网课)
12、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五则见于《为政》篇,第七则见于《雍也》篇,第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13、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4、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5、点击右上方蓝字“刘明莹名师工作室”添加关注
16、③[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1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8、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比及:等到。且:连词,并且。方:道,义方指是非准则。
19、子路、曾皙(xī)、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
20、(译)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6)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