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初唐四杰
1、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3、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4、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今北京附近)人。约生于公元635年,约死于689年。主要活动在高宗、武则天两朝。曾任新都尉,后为风痹症(足挛,一手残废)所困,虽曾求医于孙思邈,亦不得治。绝望之余,在颍水之滨预筑墓穴,偃卧其中。最后竟投水而死。他一生坎坷,思想上与统治集团不合拍:“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巳废。”
5、难怪在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心中与梦境中,美丽的彭州就像他们心仪已久的初恋情人,令他们心驰神往。难怪他们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愫,或远道而来栖居彭州、或慕名受邀参观彭州、或以华丽的诗句赞美彭州、或遥望梦想关注彭州、或撰深邃的文章指点彭州的未来远景……
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他们都是初唐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在青少年时就获得(四杰)的美誉。他们同样是官小名大,年少才高的诗人,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便是从他们才开始定型。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7、后又与柳太易从九陇津顺流而下到达昌化山(今彭州庆丽春镇庆兴塔子山)游览道观,“宝地乘风出,香台接汉高,稍觉真途近,方知人事劳”。
8、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9、剑门千仞起,石路五丁开。
10、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11、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大国,作为其中一员的我们,就应该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热爱我们的历史文化,对我们的文化充满自信。我们也知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所以就带着大家来学习一些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常识。关于我国历史文化的知识特别多,需要大家记忆的内容也特别多,但重在积累,积累的多了,自然做题就有信心了。在本文中带大家来积累一个文化常识:初唐四杰。
12、枯木横槎卧古田。昔日含红复含紫,
13、我是慕名而来,痴迷彭州!
14、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路,亦号为“四杰”。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1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16、王勃(约650~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
17、太息关山险,吁嗟岁月阑。
18、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19、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20、我是无限向往,被王兄笔下的彭州山水深深吸引!
二、初唐四杰杨炯怎么读
1、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2、初唐四杰指的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3、(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4、《作家美文》小作家学生专栏征稿
5、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6、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这四个人怎么记呢?先记姓,简称“王杨卢骆”,再来记名,一下就记住了。然后还需要我们记一下他们每一人的生平。
7、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这四个人怎么记呢?先记姓,简称“王杨卢骆”,再来记名,一下就记住了。然后还需要我们记一下他们每一人的生平。
8、少年识事浅,不知交道难。
9、B王之涣、李贺、孟浩然、王维
10、经历了连年的烽火狼烟,难得的稳定让整个王朝都带着迷惘前行。南北朝留下的靡靡文风仍旧占据了学术界的主流。宫廷诗文让民间文化无法正常的流传与发展。
11、可也因他太过顺遂,才让他放松了对王侯门第的警惕。原本玩笑之作的《檄英王鸡》,大家都当做玩笑看待,唯独君王当了真。疑心其挑唆帝王子孙间的关系,一纸诏书将他贬官出了京城。
12、卢照邻(公元632—695年)范阳人,字升之,初唐四杰排在第三。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调任四川新都县县尉时,应九陇县令柳太易之邀到九陇游观,在九陇津(即古岷江之湔江渡口)等船之际为恬淡清新的景色所感动,于是一气呵成《九陇津集》一诗。
13、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4、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15、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
16、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
17、答:相同点:“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18、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
19、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
20、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三、初唐四杰集是谁
1、出身范阳卢氏北祖,是东汉侍中卢植的十六世孙,唐朝江都尉、临颍丞卢仁朂之子。博学能文,起家邓王(李元裕)府典签,迁益州新都县尉,因病辞官。爱好诗歌文学,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为“初唐四杰”。因麻疹疾病,不堪重负,投水自尽。著有《卢升之集》,明朝张燮辑有《幽忧子集》存于世。
2、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3、诗中驳斥了一些人对“四杰”的责难,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4、“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5、不同点: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此外个人经历也不同,所留诗歌数目也不同。
6、初唐四杰中()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7、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8、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9、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
10、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唐代大臣、诗人骆宾王诗作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有《骆宾王文集》传世。
11、他出狱后便似换了一个人,没了当初的意气风发,与之而来的只有病痛缠身与颓废失落。当年的“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已经死在那几年牢狱之中了,与之而来的不再是卢照邻,而只是幽忧子。
12、下列关于我国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是:
13、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
14、公子银鞍千万骑。黄莺一向花娇春,两两三三将子戏。
15、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16、卢照邻的一生,几乎为悲剧的代表。年少时或许有短暂的踌躇满志,诗文一书便惊世。但却也因诗文而累,做了zz的牺牲品。
17、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18、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19、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
20、初唐四杰中被称为诗杰的是王勃。王勃,少有才名,六岁即能写文章,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四、初唐四杰若按照年龄来排序的顺序为
1、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2、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3、D.杨炯,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
4、咸拟荣华一万年。不见朱唇将白貌,惟闻素棘与黄泉。
5、卢照邻。卢照邻,字升之,初唐时期出名诗人。与骆宾王不同,卢照邻出身名门望族,家庭条件较好。他曾当过邓王府的文书,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典籍,他擅长诗歌骈文,著有名篇《长安古意》,其中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更是千古名句。他信奉道教,身体患有残疾,手脚行动不便,因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河自尽。
6、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倡家宝袜蛟龙帔,
7、王勃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进士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府文学。写作《斗鸡檄》,坐罪免官。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授虢州参军,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8、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9、C.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其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
10、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1、魂将离鹤远,思逐断猿哀。
12、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
13、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14、心赏风烟隔,容华岁月催。
15、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
16、杜甫有句诗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正是代表唐代,肯定了他们短暂数年的努力与情怀。
17、畏途君怅望,岐路成徘徊。
18、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
19、我早已被彭州山水感动,甚至贪恋于此啊!
20、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五、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1、王勃。王勃,字子安,初唐时期的文学家。王勃出身儒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儒,他幼时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熏陶。王勃文采斐然,风流倜傥,有点放荡不羁,仕途不顺。王勃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颇深,尤其擅长五绝和骈文,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唐高宗李治曾称赞其为大唐奇才。但天妒英才,王勃在看望父亲的过程中因溺水不幸死亡,时年二十六岁。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王勃。王勃,字子安,初唐时期的文学家。王勃出身儒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儒,他幼时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熏陶。王勃文采斐然,风流倜傥,有点放荡不羁,仕途不顺。王勃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颇深,尤其擅长五绝和骈文,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唐高宗李治曾称赞其为大唐奇才。但天妒英才,王勃在看望父亲的过程中因溺水不幸死亡,时年二十六岁。
4、不知他死前该有何般绝望,也不知他会不会想起当年“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飞扬?
5、骆宾王:仕宦而亡,生死成谜
6、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7、四杰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8、初唐四杰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的诗风,推动了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杰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仍然是齐梁诗的继承者。
9、这首诗是他的福,亦是他的祸。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自此锒铛入狱,家人几经周折也未曾将他救出。
10、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也简称为“王杨卢骆”。在唐代初年他们四位文学家笔下的诗词,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他们四人也为唐代的诗歌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初唐四杰在唐代初期和中期的人气比较高,他们四人都非常的有才华,在青少年时期就获得了初唐四杰的称号,确实很不容易。起初他们四人在朝中做官,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从官小而名大,可以说是年少才高。四杰在初唐诗坛的地位是很重要,他们不光喜欢作诗,而且还习惯用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从而取得了很不错的成就。除此之外,初唐四杰也为“五言律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让七言古诗的发展有了进步。
11、这位一生渴求被重用的天才,终究没有实现他的愿望。但他在为官期间,爱民如子,死后受尽百姓追忆与哀思。他用一生证明了自己的才华,用后世数百年的传颂来将自己的姓名,篆刻至所有人心中。
12、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人生贵贱无终始,
13、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4、汉宫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15、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6、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17、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18、虚心徒有托,循迹谅无端。
19、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唐代出名诗人。
20、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